秋风起,稻穗压弯了腰,沉甸甸地垂向土地。作为“天下第一粮仓”,2024年,榆树粮食产量达到63.79亿斤,今年,这片黑土地不负耕耘——田间作物穗粒饱满、长势喜人,丰收的脉络正在清晰延展。
![]()
在保寿镇红旗村,秋阳穿透清晨的薄雾,洒在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田埂边,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的目光掠过成片的金黄的稻穗,指尖拂过饱满的稻粒,语气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珍视:“我们摸索多年,终于把鸭子和水稻‘凑’成了好搭档。”
这片稻田藏着榆树农业的生态巧思——鸭田米种植技术,让水稻与鸭子在田间共生共长。不同于传统种植模式,这里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鸭子成了“田间管家”:它们在稻行间穿梭,啄食杂草与害虫,避免了杂草争夺养分、害虫啃食稻苗。同时,鸭子的粪便又成为天然肥料,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实现了“浑水肥田”的良性循环。阳光下,稻穗低垂,偶尔能看到几只鸭子在稻丛中探头,清脆的鸭鸣与稻叶的沙沙声交织,构成了生态农业的生动图景。
![]()
田埂另一侧,4台水稻收割机正以整齐的队列推进,巨大的割台将稻穗卷入,金黄的稻谷顺着输送带落入粮箱;6台农用拖拉机运输车紧随其后,装满稻谷的车斗在田埂上连成一串。车轮碾过田埂的痕迹里,满是丰收的踏实。这忙碌而有序的场景,既是对生态种植的最好回馈,更是榆树用技术守护粮食安全的鲜活注脚——每一粒有机鸭田米,都承载着“纯天然”的品质承诺,也见证着“藏粮于技”的生态智慧。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刘霄宇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