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水产养殖业面临饲料成本攀升与养殖利润压缩的双重压力。以南美白对虾为例,其作为全球产量最高的经济虾类之一,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60%-70%;同时,消费者对虾体色泽(偏好橙红色)、肉质风味及抗病性的需求升级,倒逼行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核心路径,其中藻类与类胡萝卜素因天然属性、多重生理功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藻类及微生物中的天然脂溶性色素,主要呈现橙、黄、红三色,在水生生物体内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理作用:
一是色素沉着功能,直接决定虾体外观商品价值,因南美白对虾自身缺乏类胡萝卜素合成所需的关键酶(如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必须通过饲料外源摄入;
二是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体内过量活性氧(ROS),减轻养殖环境胁迫(如氨氮、亚硝酸盐)造成的氧化损伤;
三是免疫调节功能,能增强对虾血淋巴细胞活性、提升溶菌酶与酚氧化酶活性,降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弧菌等病害的感染风险。
尽管已有研究证实藻类或类胡萝卜素添加剂可改善对虾生长与色素沉积,但不同藻类种类、类胡萝卜素化学形式(游离态/酯态)与对虾组织沉积效率的关联机制尚未明确,这制约了功能性饲料配方的精准优化。基于此,Liu等人(2025)开展了针对性研究,旨在阐明类胡萝卜素在南美白对虾体内的吸收、分布规律,为高效功能性饲料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严谨设计保障研究可靠性
1、试验生物与饲养环境:
试验虾来源:选取健康、规格均匀的南美白对虾虾苗,经水产养殖实验室曝气循环水系统驯化14天(适应期),期间维持水温28±1℃、盐度25±2‰、pH 7.8-8.2、溶解氧(DO)≥5mg/L,确保虾苗适应人工养殖环境。
正式试验设置:适应期结束后,将虾苗转移至流水式海水养殖系统(单缸有效水体250L,玻璃纤维缸规格400L),试验周期8周。共选用540尾对虾,平均初始体重2.60±0.20g,随机分为18个试验单元,每缸30尾,保证每组试验的重复性与统计有效性。
2、试验饲料配方设计:
试验设置1个基础对照组(未添加类胡萝卜素)与5个试验组,各组饲料均以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粗蛋白含量40%)、鱼油+豆油为脂肪源(粗脂肪含量8%),确保基础营养满足对虾生长需求;差异仅在于功能性添加剂,具体如下:
对照组(CK):基础饲料,无类胡萝卜素添加;
试验组1(SJ):基础饲料+粳糖(藻类来源,含天然类胡萝卜素);
试验组2(SF):基础饲料+梭形马尾藻(褐藻,富含岩藻黄质等);
试验组3(NH):基础饲料+红藻(如坛紫菜,含藻红蛋白及游离类胡萝卜素);
试验组4(ZT):基础饲料+0.1%纯玉米黄质(类胡萝卜素单体,游离态);
试验组5(FX):基础饲料+0.1%纯岩藻黄质(类胡萝卜素单体,游离态)。
每组饲料设置3个重复缸,投喂量为虾体体重的3%-5%,并根据摄食情况实时调整,避免饲料浪费与水质污染。
3、样本采集与检测方法
样本采集:试验结束后,每缸随机选取3尾对虾,禁食24h后解剖,分离肌肉、外壳(皮质)、肝胰腺3种关键组织,液氮速冻后-80℃保存,用于后续分析。
检测技术: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 分析组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形态(游离态/酯态)——该技术相较于传统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辨率提升3-5倍,检测限低至0.01μg/g,可精准量化微量类胡萝卜素;同时采用气相色谱(GC)分析组织脂肪酸组成,探究类胡萝卜素与脂肪酸(促进脂溶性色素吸收)的协同作用。
二、结果与分析:核心发现揭示作用机制
1、对虾生长性能的改善效应:
所有5个试验组(SJ、SF、NH、ZT、FX)的对虾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藻类与类胡萝卜素添加剂可通过两种途径促进生长:一是缓解养殖环境中的氧化应激,减少能量消耗;二是提升肠道消化酶活性(如蛋白酶、脂肪酶),促进基础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其中,NH组(红藻)与ZT组(玉米黄质)的生长性能最优,终末体重较对照组提升18.2%-20.5%,特定生长率提升0.15-0.18d。
![]()
2、类胡萝卜素的组织沉积规律:
沉积部位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饲料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对虾组织中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R²=0.82-0.88,P<0.01),且外壳是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沉积场所(占总积累量的65%-72%),其次是肝胰腺(20%-25%),肌肉中沉积量最低(5%-8%)。这一结果与商品对虾的品质需求高度契合——外壳色泽直接决定市场售价,而肌肉中低沉积量不影响肉质风味。
添加剂效果排序:不同试验组的组织类胡萝卜素积累量排序为:NH组(红藻)>ZT组(玉米黄质)>FX组(岩藻黄质)>SF组(梭形马尾藻)>SJ组(粳糖)。其中,NH组外壳类胡萝卜素含量达12.8±1.5μg/g,较对照组(1.2±0.3μg/g)提升9.7倍,证实红藻中的类胡萝卜素(如β-胡萝卜素、藻蓝素)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
图1:饲料与白虾类胡萝卜素含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3、类胡萝卜素的存在形态与调控机制:
研究首次明确,南美白对虾体内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游离类胡萝卜素与虾青素酯(由游离类胡萝卜素与脂肪酸酯化形成)。其中,肝胰腺中以游离态为主(占比60%-65%),外壳中以虾青素酯为主(占比75%-80%)——这一发现揭示了色素沉积的关键机制:肝胰腺作为类胡萝卜素的“代谢中转站”,将摄入的游离类胡萝卜素部分酯化,形成更稳定的虾青素酯,再转运至外壳沉积,从而实现持久的色泽呈现。
进一步分析表明,NH组(红藻)与ZT组(玉米黄质)不仅能提升类胡萝卜素总积累量,还能促进游离态向虾青素酯的转化(外壳中虾青素酯占比达78%-80%),这也是其改善外壳色泽效果更优的核心原因。
三、研究价值与未来方向:
1、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为水产养殖业功能性饲料的研发提供了明确的技术导向:一是优选添加剂种类,红藻与玉米黄质可作为高效类胡萝卜素来源,在降低添加成本的同时(红藻可通过规模化养殖获取,成本较纯虾青素低40%-50%),最大化对虾的生长性能与商品品质;
二是优化配方设计,可通过调控饲料中脂肪酸组成(如增加亚麻酸、EPA含量),促进类胡萝卜素的酯化与沉积,进一步提升效果。
2、后续研究重点:
未来研究将围绕“类胡萝卜素代谢机制”展开,核心方向包括:
⑴、解析对虾体内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明确关键代谢酶(如β-胡萝卜素羟化酶、酯化酶)的基因表达规律,为通过基因编辑或营养调控提升代谢效率提供靶点;
⑵、探究藻类中其他活性成分(如多糖、多酚)与类胡萝卜素的协同作用,开发“类胡萝卜素+活性多糖”的复合添加剂,同时提升对虾的色素沉着、抗病性与抗逆性;
⑶、开展规模化养殖试验,验证红藻与玉米黄质饲料在实际池塘中的应用效果,制定可落地的精准营养策略,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绿色、高效、高值”转型。
四、结论:
Liu等人(2025)的研究证实,藻类(尤其是红藻)与类胡萝卜素(尤其是玉米黄质)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可明显改善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与外壳色素沉积,其核心机制在于提升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度,并促进游离态向稳定的虾青素酯转化。该研究不仅填补了“藻类-类胡萝卜素-虾体沉积”关联机制的研究空白,更为解决当前水产养殖饲料成本高、产品品质不均的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