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被誉为“药王”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他用一生的心血,书写了中医药学的辉煌篇章,成为后世无数医者敬仰的楷模。
提到李时珍,我们总会想起《本草纲目》,想起那个背着药篓在山里找草药的老人,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厉害的医药学家,年轻时曾是个“科举落榜生”。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次考举人都没考上,连家里人都觉得他“脑子有点笨”,他还当过太医院的官,却只干了一年就辞职,为了写《本草纲目》,他走了十年路,查了八百多本书,花了三十年时间。
最后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书出版,这么一个看起来“不顺利”的人,怎么就写成了影响世界的巨著?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少年时:被爸爸逼着考科举,却总考不上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一个医生家庭,他爸爸李言文不一般,不仅医术好,还当过太医院的官,肚子里有不少学问。
可在明朝,医生的地位不高,正史里,医生和算卦、看天象的人归为一类,根本比不上科举当官的,所以李言文一心想让儿子走“正路”,好好读书,考科举,当大官,别像自己一样当医生。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时珍听话,从小就跟着先生读书,可他读书有点“慢半拍”,别人看一遍就懂的内容,他得反复看好几遍,14岁那年,李时珍考上了秀才。
这让家里挺高兴,秀才是科举的第一步,接下来考举人、考进士,就能当官了,可没想到,这竟是他科举路上的“巅峰”。
![]()
图片来源于网络
17岁第一次考举人,没中,20岁第二次,还是没中,23岁第三次,依旧落榜,这九年里,他没少下功夫,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找好几本书对比着看,熬夜琢磨,可就是考不过。
23岁那年,李时珍突然想通,读书是好,可没必要在考试上耗一辈子,自己本来就喜欢草药,不如跟着爸爸学医,治病救人也挺好,于是转身走上了学医的路。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回头看,那些年的科举经历也没白费,为了考科举,李时珍读了不少经史典籍,养成了认真考据的习惯。
后来写《本草纲目》时,他对着古书上的药材记载反复核对,就是从这时候练出来的本事。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行医后:从家里的小徒弟,变成王府的名医
李时珍决定学医,还有个小插曲,20岁第二次考举人落榜后,他得了一场大病,感冒咳嗽没当回事,最后烧得浑身发烫,每天吐的痰能装满一碗,家里人都以为他挺不过去了。
关键时刻,他爸爸想起一个偏方,用一两黄芪煮水给她喝,没想到第二天烧就退了,咳嗽也轻了,这次死里逃生,让李时珍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医术的厉害,学医的劲头更足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过几年,李时珍就成了蕲州当地有名的医生,他看病有个特点,心细,不贪财,当地人都夸他“是个好大夫”,34岁那年,李时珍的名气传到了楚王府。
楚王朱英㷿请他去王府当“奉祠”,其实就是负责王府里所有人的健康,刚去没多久,楚王的儿子突然晕倒,宫里的太医都没办法,李时珍一看,很快就找出了原因,当场就把人救醒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楚王特别感激,觉得这么有本事的人,留在王府太可惜了,就上奏朝廷,把李时珍推荐到了太医院,就这么着,35岁的李时珍进了京城,成了太医院的官员。
可没想到,他在太医院只待了一年就辞职了,有人说他是看不惯宫里的官僚作风,也有人说他觉得宫里的日子不自由,没办法好好研究草药。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管怎么说,离开太医院后,李时珍更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了,他要整理历代的医药书,写一本更全、更准的本草书,纠正以前的错误,免得医生用错药害了人。
三、写《本草纲目》:走了十年路,花了三十年,没等到书出版
从太医院辞职后,35岁的李时珍回到了蕲州,开始准备写《本草纲目》,那时候的医药书问题不少,有的药材名字乱,一种药有好几个名字,有的名字对应好几种药。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记载是错的,把有毒的药说成能补身体;还有很多民间常用的草药,根本没写进去,李时珍觉得,这些错误太危险了,必须改过来。
为了弄清楚每种药的真实情况,李时珍做了两件事,一是“走出去”,二是“沉下心”,接下来的十年里,他走遍了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的山山水水,哪里有奇怪的草药,他就往哪里去。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走了十年路,收集了足够多的资料,李时珍回到蕲州,在玉湖边盖了一座小房子,起名叫“科索馆”,还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濒湖山人”。
从这时候开始,他每天除了看病,就是埋头写书,他把收集来的草药信息,和八百多种古书上的记载一一对比,重复的内容删掉,缺漏的地方补上,错误的记载纠正过来。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这本书有多难呢?光是药材就有1892种,每个药材要写名字、产地、样子、味道、功效,还要附上方子,总共要写190多万字。
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靠手写,写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抄,而且没多少书商愿意出版这种书,字多、纸多、成本高,还不好卖,大家更愿意买《三国演义》这种小说。
![]()
图片来源于网络
1578年,61岁的李时珍终于写完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可接下来的十二年,书一直没能出版,直到1590年,他的大儿子李建忠四处求人,找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
王世贞看完书稿,特别佩服,说李时珍是“天下少有的人才”,还专门为这本书写了序言,有了王世贞的序言,终于有书商愿意出版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遗憾的是,1593年,就在书准备刻板印刷的时候,76岁的李时珍生病去世了,他没能亲眼看到自己花了三十年心血写的书出版,没能看到这本书后来传遍全国,甚至传到国外,帮助了那么多人。
四、结语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是因为他多聪明,而是因为他够坚持、够认真、够善良,他没考上科举,却把读书的认真用到了学医上,他不当太医院的官,却愿意花十年时间走遍山川找草药。
他知道写这本书可能没什么好处,却还是坚持了三十年,只因为想给后人留下一本准确的医药书,现在,《本草纲目》成了中国医药的瑰宝。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李时珍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就算一开始不顺利,只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踏踏实实干下去,也能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