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盛夏七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近尾声,中国军民的抗争却依旧炽热。穷途末路的日军不甘心失败,在双峰县境内愈发疯狂,屡屡制造血腥惨案,却也在一次次抵抗中狼狈溃败 —— 三塘铺镇相思桥之战,便是这段历史最鲜明的铁证。
![]()
AI适图:相思桥
相思桥坐落在如今的相思桥村,曾是连接甘棠、小富与青树坪的交通要冲。两座石拱木板桥南北相望,上游者称上相思桥,下游者为下相思桥,桥上筑亭遮雨,桥下流水潺潺。虽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数百年的岁月里,它早已成了这片土地的印记,连身旁的河流、所在的村落,都以 “相思桥” 为名。
那时的七月,烈日高悬于无云的天际,炙烤着龟裂的田土。稀疏的蒿草在风中摇曳,却掩不住土地上的疮痍 —— 日军一年多的蹂躏,早已让这片曾富庶的区域变得萧条破败。百姓为求生存,只能在偏僻处零星种些粮食,勉强熬过饥荒,可这样的苟安,日军也不愿容忍。他们从走马街(旧称龙田)与永丰镇的鬼子们集结兵力,向着甘棠铺方向进发,准备实施当地人称 “打捞” 的劫掠行动。
情报传来,负责相思桥防务的湘乡自卫团第三大队长罗友胜与第四大队长杨道南(乡邻尊称为 “杨公大伯”)迅速会合。二人深知此桥的重要性,一旦失守,青树坪将直面日军侵扰。一番商议后,他们定下计策:各率一队驻守一座桥,誓要将日军挡在河对岸。部署完毕,两支队伍即刻赶赴相思桥,又动员村民搬来石块、树木封堵桥面,随后隐蔽在南岸的草丛与树后,静静等候敌人自投罗网。
日上三竿时,罗水塘方向终于出现日军身影。猩红的 膏药 旗在队伍前方晃动,日军士兵大摇大摆,气焰嚣张地朝着相思桥逼近。罗友胜与杨道南各自压着心头怒火,指挥队员们沉住气,等待最佳战机。
日军先向上相思桥靠拢,见桥面被堵,立刻一拥而上,有的搬石块,有的抬木头,妄图清理出通道。罗友胜见时机成熟,猛地挥动手枪,一声 “打!” 的呐喊划破寂静。刹那间,南岸枪声四起,子弹呼啸着射向敌军,几名日军当场倒地毙命。
突遭袭击的日军乱作一团,在 “哇哇” 的嘶吼中撤下桥面。一部分日军盘踞在北岸疯狂还击,另一部分则转向下相思桥,想从侧面突破。可他们没想到,杨道南早已带着队员在此等候,见日军逼近,不等对方站稳脚跟,枪声便轰然响起。![]()
AI适图
察觉中了埋伏,日军迅速调整战术:先是点燃桥上的树木,浓烟滚滚中,又用迫击炮猛轰南岸。火光与烟尘瞬间笼罩了相思桥,日军仗着装备优势,一次次向桥面发起冲锋。但自卫队员们毫无惧色,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伤口流血了也咬牙坚持,双方陷入激烈僵持,整座桥仿佛成了一片火海。
枪炮声中,太阳渐渐西斜,天边被染成一片暗红。日军见久攻不下,相思桥已成难以逾越的屏障,深知再耗下去只会损失更重,只得草草收拢残部,狼狈向西逃窜。
此时的自卫队员们也已精疲力尽,却顾不上休息,立刻清点人数、核查战果 —— 此战共击毙日军 40 余人,受伤者虽无精确统计,估算也有 20 余人。这不仅是双峰县抗战史上歼敌最多的一役,更是当地抗击日军的最后一场硬仗。
经此一败,日军的嚣张气焰彻底消散。撤回途中,队伍溃散不堪,一名落单的日军士兵行至蒿家坪时,与青年农民邓少松狭路相逢。邓少松目睹过日军的暴行,此刻怒从心头起,扬起手中锄头便向鬼子狠狠砸去,一锄便将其击毙。
![]()
AI适图:青年怒砸鬼子
不过一月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相思桥的名字,也随着这场胜利传遍四方,成了当地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抗战佳话。
多年后,年过八旬的原相思桥村党支部书记邓子和,仍清晰记得少年时亲历的这场激战。回忆起往事,老人眼眶泛红,语气激动:“共产党是真的‘狠’ (方言:厉害的意思) 啊!不仅打走了日本鬼子,还带领我们解放了全中国。你看现在,村村通公路,家家住楼房,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总说,这段历史不能忘,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要一代代传下去,才能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更美好。
![]()
相思桥航拍图
时光流转,如今的相思桥早已换了模样。上相思桥改建为崭新的钢筋水泥桥,宽阔平坦,真正实现了 “天堑变通途”;而下相思桥依旧静卧在碧波之上,石拱上的纹路刻满岁月痕迹,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七十多年前那场烽火交织的往事,提醒着每一个经过的人:莫忘历史,莫忘英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