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陈先生投稿:
我今年64岁,四年前退的休。老伴比我小9岁,比我早一年退的休。我们俩退休金加起来一个月八千出头,在我们三线小城生活是十分够花的。
退休头一年,我跟老伴也赶了回时髦,报旅游团跑了很多地方。
去海南看了海,到哈尔滨摸了冰雕,也去西藏看雪山等等,可去了很多地方后,我内心却很惦记老家那座老房子。
我打小就在村里长大,院门口那棵老槐树还是我爹当年种的,父母还在时,我年年都会回去住个十天半月,父母走后,我就很少回去了,那房子也空了快十年。
![]()
去年夏天,我跟老伴商量:“我们回村住吧,老家院里能种菜,空气比城里要好,还能跟老邻居唠嗑。”
老伴也觉得可以,于是说干就干,说完没几天就回村收拾起了房子。
那院子荒得草都长得人一样高了,屋顶好多瓦也碎了,屋里墙皮更是掉得一块一块的。
为了能住得舒适安心,我花了6万元,找村里的装修师傅重新收拾了这屋子,屋顶重新铺了瓦,墙面刷了米黄色的乳胶漆,屋里地面换成防滑砖。
我还把院子隔了块地种菜,另一半搭了葡萄架,摆上石桌石凳,想着夏天能在这儿喝茶。前前后后折腾一个月,总算把老房子弄得亮堂起来了。
然后,放置了一段时间通风后,赶在今年过年前,我们俩就搬回了村生活。
本以为能在这美好的农村,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可住了半年经历了一些事后,我就发现村里的日子,要比我想的要复杂得多。
![]()
第一件事:不管亲疏远近,热情上门做客的背后都藏着目的。
刚回村那阵,院里天天有人来。左邻右舍、远房亲戚,一波接一波。进门先拉家常,夸我身子骨硬朗,说老伴看着年轻,绕来绕去,最后准会提“帮忙”的事。
我远房堂兄,比我大两岁,以前在村里一起放过牛。他来那天,拎了一篮子土鸡蛋,说“自家鸡下的,给你补补”。
我俩坐着聊小时候偷玉米烤着吃的事,聊得正热乎,他叹口气说:“我家小子在县城工地干零活,不稳定,你在城里待了那么久,能不能帮他找个临时活?哪怕给他找个单位里看门的也行。”
我一听就犯难了,我退休都三年多了,哪里还有话事权,再说了现在的事业单位,哪能说进就进?
我跟他解释半天,他嘴上说“知道了,不麻烦你”,可走的时候脸拉得老长,后来在路上碰见,都没以前那么热乎了。
还有我小学同学老周,以前跟我一起在村小学念过书。他扛了半袋花生来我家,还没喝杯茶呢,就跟我说:“老哥,我孙子明年该上中学了,而户口在村里,你帮我找找关系,让我孙子去城里读初中?”
我跟他说现在上学管得严,得按学区来的,可他就不管,说“你以前不是跟城里某学校校长很熟么,肯定能说上话的”。
我实在没想到什么方式拒绝他,只好说“我只能帮你问问,但不敢保证可行”,他这才乐呵呵走了。
其实我哪有那本事?退休了就是个普通老头,就算没退休,我也不过是个职工而已,哪里有什么权利。可在他们眼里,好像我在城里当官,什么事情都能办似的。
这半年里,来串门的十个人里,有八个是有事求我,见面时,说的那些热乎话,也不过是铺垫罢了,没多少是真心的。
![]()
第二件事:过度“关心”没边界,让人心里堵得慌。
村里人好像都特别“关心”别人的事,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想打听清楚,还喜欢乱摸乱碰,一点不把自己当外人。
上个月,我远房侄媳妇带着孩子来串门。那孩子五岁多,皮得很,一进门就到处跑。
我屋里书架上放着几本老农机图纸,是我年轻时画的,一直当宝贝藏着,那孩子伸手就想拿,我赶紧拦住,可他又去拽我老伴的缝纫机,那是老伴陪嫁的物件,现在还能用。
侄媳妇就坐在那儿聊天,对孩子不管不顾,还说“孩子小,活泼点好”。
聊着聊着,她站起来在屋里转,一会儿摸我家新买的茶桌,问“这桌子多少钱买的?”一会儿拿起我老伴的银镯子,说“这镯子看着不便宜,在哪儿打的?”
最让我生气的是,她居然推开我卧室门,翻我的衣柜,还说“叔,你这衣服都是老款式,该买两件新的了”。
我当时脸都沉下来了,可她好像没看见,还在那说个不停。
看着那些过度的“关心”,没把自己当外人的邻里,有时候我真想把门关上,谁也不接待,可在村里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又不能做得太绝。
![]()
第三件事:闲言碎语太多,背后总有人指指点点。
村里的人大多都很爱八卦,谁家一有点事,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遍整个村,甚至一点小事,经过几个人的嘴,就会变味,没啥事都能说出天大的事。
我跟老伴回村住没俩月,背后就被人说了不少闲话。
刚开始收拾房子的时候,就有人说我们“肯定是在镇上混不下去了,才回村来的”。后来看到房子收拾得亮堂,又说“在城里赚了大钱,回来显摆的”。
有一次,我跟老伴去村头小卖部买酱油,就听见几个老太太在那儿议论。一个说:“你看老陈(我姓陈),回村就把房子弄得那么好,不就是想让别人羡慕吗?”
另一个说:“可不是嘛,听说他退休金不少,也没见他帮衬一下村里的穷亲戚,真是抠门。”
我当时气得手都抖了,想冲上去跟她们理论,可老伴拉住我说:“别计较,越计较她们说得越欢。”我只好把气咽下去。
还有一次,老伴买了件新棉袄,花了三百多块钱。试衣服的时候,村里李嫂来借盐,看见那件棉袄就问多少钱,老伴如实说了。
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人跟我说,谁谁谁在背后说我老陈媳妇真能花钱,一件棉袄就花三百多,不知道勤俭节约的。
其实那件棉袄我觉得挺值得,怎么就乱花钱了?难道就得去路边摊买几十块的黑心棉,才叫勤俭持家么?
有时候我也真不明白,我们安安分分过日子,没碍着谁,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喜欢在背后说三道四。
![]()
就这样,回村住了半年,我就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村里的日子不好过”。
本以为能在这儿安享晚年,可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多无奈的事,而且这些事,不管谁来串门,好像都躲不开。
有时候我真想搬回城里住,可又舍不得院里的菜、门口的老槐树,还有这村里的清静。唉,这日子过得,真是让人头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