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普京口中吐出“中国”这个词时,那股浓重的俄语腔调,听起来竟有些接近“契丹”。
2
这并非偶然现象。事实上,在俄语中,“中国”的词汇来源确实与“契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
3
故事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辽代。那时,契丹民族在北方草原上崛起,军事强盛,横扫四方,几乎无人能敌。
4
中亚诸国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的居民,接触到的最早代表中原文明的政治力量便是契丹人。
5
久而久之,在他们的认知里,“契丹”就等同于“中国”,成为东方大国的代称。
![]()
6
金庸笔下的乔峰,一声“我是契丹人”,道出了身份的沉重与骄傲。
7
从文学作品中的回响也能看出,“契丹”这一名称在历史长河中曾拥有何等深远的影响。
8
其实,外国对中国的称呼,并非始于契丹,早在秦朝时期便已有雏形。
![]()
9
尽管秦王朝仅存续十余年,但其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壮举震撼了整个欧亚大陆。
10
古代波斯人将中国称为“Chin”,古罗马则尊称其为“Seres Regio”或“大秦”,字里行间流露出敬畏之情。
11
到了中亚地区,许多以“斯坦”结尾的国家名称中,也悄然融入了“秦”的音译。
12
“斯坦”源自古波斯语,意为“……之地”。于是,“秦”+“斯坦”组合成了对中国地域的认知表达。
13
亚美尼亚语称之为“Chinastan”,印度梵文中也有“Cīnasthāna”的说法,皆由“秦”演化而来。
![]()
14
这些外来词后来传入中国本土,被音译为“震旦”。“震”象征东方日出之位,寓意光明初现,气势恢宏。
15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曾创办震旦大学,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
16
后来部分师生另立门户,创建复旦大学。“复旦”即“复兴震旦”之意,承载着文化延续的理想。
17
这段校史背后的语言渊源,令人不禁感叹历史流转中的巧妙联结。
![]()
18
还有一个你一定熟悉的词缀:“Sino-”。
19
像中石化(Sinopec)、中储粮(Sinograin)、中美对话(Sino-US talks)等术语都使用了这个前缀。
20
追本溯源,“Sino”来自拉丁语“Sinae”,而“Sinae”本身正是源于“秦”的发音。
21
如今它已成为国际通用的与中国相关事物的标准标识,低调却不容忽视。
![]()
22
至于英语中最常见的“China”,很多人误以为是因瓷器得名,实则恰恰相反。
23
先有“China”指代中国,之后才将产自中国的精美陶器称为“china”(小写),即瓷器。
24
更有学者指出,“China”一词极有可能正是通过“秦”的音译传播至西方,穿越两千多年时空,依旧回响。
![]()
25
放眼世界,不同文明对中国的命名,映射出他们各自时代的理解与想象。
26
在古典西方文献中,中国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赛里斯(Seres),意为“丝之国”。
27
当时欧洲人的衣料多为兽皮或粗糙麻布,当轻盈华美的中国丝绸传入后,立刻引发轰动。
28
这种织物被视为神赐之物,价值可与黄金媲美,甚至出现帝王因争夺丝绸贸易路线而开战的情况。
29
丝绸所掀起的热潮,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奢侈品全球化浪潮。
![]()
30
直到16世纪的一些欧洲地图上,“Cathay”(契丹)和“Seres”仍并列标注。
31
彼时西方地理学家尚未完全厘清,这两个名字指向的其实是同一片广袤土地——中国。
32
这场持续数百年的误会,也成为东西方认知错位的一个有趣见证。
![]()
33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东方,游历大江南北。
34
他在归国后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将中国北方原属金朝的区域称为“Cathay”(契丹),南方原南宋辖地则称作“Mangi”(蛮子)。
![]()
35
这并非他对南宋带有贬义,而是沿用了当时蒙古统治者对南方汉地的惯用称呼。
36
作为记录者,他只是如实转述见闻,却让“蛮子”一词意外流传于欧洲文献之中。
37
也正是这部著作,使“契丹”再次在欧洲掀起热潮,成为中国的重要代称长达数百年。
![]()
38
20世纪中期,国泰航空成立时,其外籍创始人希望品牌名称具有浓厚东方情调。
39
最终选定“Cathay”作为公司名,正是看中它所承载的传奇色彩——丝绸之路、成吉思汗西征、马可・波罗东行。
40
这个名字不仅优雅神秘,还自带历史叙事感,完美契合高端国际航空的形象定位。
![]()
41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古称:“桃花石”(Taugast),最早出现在7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记载中。
42
1980年,新疆考古发现一枚喀拉汗王朝时期的铜币,上面赫然刻有“桃花石可汗”字样。
![]()
43
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主动采用“桃花石”来标榜自身政权与中国正统的关联。
44
此举不仅是政治宣示,更体现出一种深层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意识。
45
关于“桃花石”的词源,学界至今争论不休。
46
有人认为它是北魏拓跋氏的音转,也有人主张与“唐家”有关,即“唐”的异读;
47
还有观点提出可能源自“大汉”或敦煌地名的演变。
48
无论哪种解释更准确,关键在于这个词早在千年前就被用来指代中国,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影响的又一印记。
49
纵观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呼——契丹、赛里斯、秦、震旦、桃花石、Cathay、Sino、China——
50
它们本质上都是外部世界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路径对中国产生的认知投射。
51
每一种名称背后,都藏着一段交流、误解、仰慕与融合的历史。
52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称呼我们,是“契丹”还是“赛里斯”,
53
“中国”二字的精神内核始终未曾动摇。
54
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上的“宅兹中国”,到秦始皇完成天下一统;
55
从汉唐雄风到今日复兴之路,两千二百多年来,朝代更迭,山河变换,
56
但“中国”作为文明共同体的核心标识,一直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与人民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