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大会堂的具体造价,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公开数字。不过,根据现有的一些零散资料显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大会堂的造价近1000万元;另一种说法则称大会堂造价高达数亿元,每平方米约1万元到4万元不等。
![]()
有的文章里面讲述人民大会堂的造价,是言之凿凿的给出了具体的造价,并且还说是真实的。实际上,人民大会堂的具体造价属于保密内容,咱们只能从侧面大概去估算罢了。而且,1958年开工建设的时候,中国的物价水平与现在天差地别,很难用现在的价格去衡量当时的造价。
更有意义的视角是,人民大会堂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其货币价值。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或缺的政治象征。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当时最初的构想是修建一座可容纳万人的“万人大礼堂”,规模完全不像现在这般宏伟,体量也没现在这般大。五十年代初的时候,就已经再规划这个大礼堂项目了,只不过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切都要从废墟上重新建设一个新中国。
事有轻重缓急,于是乎,大礼堂这个项目的进展就很迟缓。
一直到了1958年,这一年在筹备建国十周年的大庆典。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当时在北京规划了十个重点建筑项目,统称为“十大建筑”。于是,就在最初的“大礼堂”项目基础上,重新规划和设计了一个新的项目,也就是我们现如今看到的“人民大会堂”。
而且,当时是把“人民大会堂”列为十大建筑之首这么一个位置,故而,其体量和规模和最初的样子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人民大会堂里面除了有本来就已经规划好的万人大礼堂之外,还有金色大厅、新闻发布厅、宴会厅、西大厅、各地省厅等厅室。
![]()
规模和体量变了,但是给的工期却很短。
因为要赶在1959年国庆之前竣工,留给大家伙的工期只有十个来月的样子。
要在十个来月的时间,建造出人命大会堂这般规模的建筑,可真就是个大考验了,当时真就是倾全国之力来建设人民大会堂。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超过30万人次参与了这个项目的修建,尤其是在最初挖掘土方的时候,工地上人头攒动,有超过上万人肩扛手挖,进行着土方作业。
当初在设计大会堂外形的时候,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的设计方案。北京市规划局还特意派人区莫斯科考察,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当时那些被毙掉的众多建筑设计稿,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全盘参考苏联的设计风格。
这也是一种时代局限吧,五六十年代新修建的建筑,大多数都有着苏联的风格。和苏联交好时期,国内很多方面都深受苏联老大哥的影响,自然也包括建筑风格了。
而修建人民大会堂,咱们不想在过多参考苏联建筑风格,要打造属于咱们自己的,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一栋宏伟建筑。
第二种类型:完全照搬古代皇家宫殿的设计,尤其是故宫的风格。
这个就很容易解释了,毕竟在北京已经有了一个故宫,咱们不可能在费尽心思的打造出第二个“故宫”,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咱们可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人民大会堂倘若仿照古代皇家宫殿的样式,那不就是脱离群众了嘛。
故而,上述两种类型的反感都被毙掉了。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设计呢?
![]()
还是周公站出来给大家伙指明了一个大方向:中而不古,西而不洋。
有了这么一个大方向之后,人民大会堂的最终样子,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了。
1958年,这一年的10月28号,清晨时分,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
而这项工程在如今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一个任务。和其他问题比起来,十个月的工期反倒显得不是最大的问题了,因为还有其他更让人头疼的问题。
施工初期,施工初期,最重要的钢筋严重不足,工地上的钢筋不足1吨,至于其他的建筑材料也极度缺乏。于是,就有人提出来,要不咱们买进口的吧,这样能缓解钢筋和其他建筑材料不足的困境。
有的人同意这个观点,有的人坚决反对,为了这个问题,大家伙又是一番争论不休。
这时候,还是咱们的周总理站出来一锤定音。人民大会堂不管是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哪怕现阶段材料短缺,也要坚持使用国产建筑材料。至于短缺这个问题,他会进行全局性的调整。
于是乎,各地工厂夜以继日生产,这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然而,在施工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发现在规划的地基下面居然存在着一条河道。为了地基稳固,不得不在原来的规划上,将地基深度再增加八米。现在看来,增加个八米倒是无足轻重,那是因为现在有大型挖掘机。
那可是在1958年,咱们基本上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挖掘机,即使调过来的挖掘机,也是聊胜于无。怎么办呢?只能全靠这全靠人力完成。
工地上人数最多时超过1.5万人,据统计有超过30万人参与了挖掘工作。
除此之外,建设者们采用了 “三边”工作法: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
设计人员通宵达旦工作,施工负责人就在门口等候,图纸一出来就马上送往施工现场。
到1959年3月初,设计人员就完成了所有钢结构部分的图纸,总计有3600张。
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历时10个月零13天。
现如今,大会堂已经投入使用了多年,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咱们的人民大会堂的部分厅室,居然是对公众开放租赁的。这一做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大会堂面临着维护成本高、使用频率低的困境。
1979年,邓颖超代表组织宣布:人民大会堂将向各界群众开放。
到1984年,大会堂开始试行部分企业化管理,力争实现自给自足。
目前,人民大会堂有8个厅室对外开放,分别是澳门厅、东大厅、新闻发布厅、小礼堂、中央大厅、金色大厅、宴会厅以及万人大礼堂。
![]()
租金方面,根据厅室大小不同,半天租赁费用从5万元到20万元不等。例如,可容纳200人的澳门厅租金为半天5万元,而可容纳万人的万人大礼堂半天租金为20万元。除了租金之外,额外还会收取相应的清洁费、设备使用费等。
租赁流程也相对明确。
申请人需要提前几个月进行申请,提交租赁用途说明,经过审核批准后才能使用。不过,如果遇到国家重大会议活动,租赁需求则需延后或调整。
自打人民大会堂对公众开放租赁之后,已有不少知名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譬如2019年4月29日,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在大会堂举办相声专场;2012年,张杰也成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演唱会的首位国内歌手。
一个国家重要的政治外交场合,能对公众开放,也正体现了其“人民大会堂”名字的含义。
开放的人民大会堂,也打破了政治场所的神秘感。普通企业或者是个人,都有机会在这座象征国家权力的殿堂举办活动,拉近了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当然,开放也带来了一些争议。
有人担心商业活动有损大会堂的庄严形象,毕竟,“人民大会堂”在人民的心里是庄严和神圣的代名词。不过,从总体上来看的话,我个人觉得,开放是“利大于弊”的。让大会堂从高高在上的政治圣殿,变成了真正属于人民的殿堂。
更有一些幸运儿,通过租赁厅室在这里举办了婚礼或重要活动。
一位网友分享道:“条件允许的话当然是人民大会堂。”
尽管他笑称自己“没钱”,但可能性确实存在。
人民大会堂与人民的这种亲近关系,恰恰实现了64年前伟人命名时的初衷——“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