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战局也因此进一步倾斜。乌军东部集群发言人透露,俄军近期炮火密度已下降四成 —— 并非主动缩减,而是 “炮弹运不上来”:过去俄军一天能发射 1 万发炮弹,如今 3000 发都难以保障,且精度大幅下滑。乌军趁势在赫尔松南部发起试探性反击,一天内收复 7 个居民点,俄军却无力组织有效反扑,后勤线的 “瘫痪” 让其彻底陷入被动。
![]()
本质而言,现代战争拼的不仅是兵力,更是 “后勤生命线”—— 乌克兰显然将这一规律贯彻到了极致:人手不足,就用无人机补;空中力量有限,就靠特工深入敌后;你炸我的民生设施,我就精准打击你的战争命脉。反观俄罗斯,虽号称 “能源大国”,却偏偏依赖能源出口维系战争,一旦能源设施被持续破坏,整个战争机器便会陷入 “缺油少弹” 的困境,所谓 “大国底蕴” 在精准打击下暴露了致命短板。
随着冬季临近,局势对俄罗斯更不利:欧洲各国储气罐填充率已达八成,对俄能源依赖大幅降低,普京原本寄望的 “冬季能源施压” 彻底失效;而俄罗斯国内却开始面临能源短缺,甚至不得不临时取消汽油进口税,从亚洲高价采购燃油,以防国内加油站 “断供”—— 一个 “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沦落到需要 “进口燃油应急”,堪称战争中的一大讽刺。
没人能精准预测这场战争的终结时间,但有一点已愈发清晰:只要普京仍坚持将士兵投入这场侵略战争,乌克兰的无人机与特工就会继续深入俄本土,敲打其战争命脉。600 公里的跨境打击不是终点,未来 800 公里、1000 公里的目标都可能出现在乌军的清单上。那些照亮俄本土夜空的火光,不仅是能源设施的燃烧,更是对 “侵略代价” 的直接诠释 —— 普京种下的战争苦果,正由俄罗斯的经济、后勤与民众一同吞咽,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