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最近有点头疼,监察长办公室直接发了份审计报告,把“蜻蜓”土卫六探测任务的管理批得挺狠,这任务本来计划2026年发射,预算10亿美元,结果现在不仅要推迟到2028年7月才发射,到土卫六还得等到2034年,预算更是飙到了33亿美元。
![]()
这事儿放航天圈里不算新鲜,但超支超这么多、延期延这么久,还是挺让人意外的,毕竟这任务可不是小打小闹,是要送个汽车大小的八旋翼核动力飞行器去土卫六,还是首个能在外太阳系天体表面动力飞行的航天器,目的是找生命迹象呢?
预算没留缓冲,承包方也犯难:管理漏洞咋拖了后腿?
审计报告里说,NASA允许这任务“在低于最佳项目成本储备的条件下开发”,简单说就是没留够备用金,主承包方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手里没多少财务缓冲,碰到技术难题时,一点意外就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跟咱们平时做项目没留备用金一个道理,本来计划得好好的,一出差错就只能卡壳,成本超支的根儿其实在最开始,估算的时候太乐观了,风险也没评估到位,这蜻蜓任务跟一般的轨道器、着陆器不一样,得开发全新的飞行控制系统,土卫六的大气密度是地球的四倍,飞行器得适应这种环境才能飞。
![]()
项目团队当初可能觉得这些技术难题能顺利解决,没料到实际做起来又复杂又费钱,而且NASA科学任务局的监督也不到位,没建立起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应对技术风险的资源也没留够。
我查过之前的数据,近10年NASA大型行星科学任务基本都有超支情况。
再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之前做“帕克太阳探测器”这种简单点的轨道任务时,成本控制还挺稳,一碰到蜻蜓这种复杂的飞行任务,财务预案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样来看,不是承包方能力不行,是整个管理体系没给任务留出“容错空间”,这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管理问题还没理顺,土卫六的极端环境又给技术出难题
毕竟,要去的地方可不是地球周边,土卫六表面温度能到零下179摄氏度,大气主要是氮气还混着复杂有机化合物,想在这儿正常工作,技术上得跨过不少坎。
-179℃+80分钟延迟,蜻蜓要克服的“地狱级”挑战,不过蜻蜓的技术设计确实有亮点,它用的是MMRTG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跟“好奇号”“毅力号”火星车用的是同款技术,能在低温环境下长期供电,这一点还是挺靠谱的。
八个旋翼的设计也专门考虑了土卫六的大气密度,能靠这个优势实现高效飞行。
现在项目团队已经做完了旋翼系统的地面基础测试,计划明年1月在NASA格伦研究中心的真空环境室里做正式测试,那地方能模拟土卫六的表面压力和氮基大气。
但模拟归模拟,真到了土卫六上,情况肯定更复杂,从测试到实际飞行,中间还有不少技术关要过,最头疼的是极端环境带来的问题,零下179摄氏度的低温,再加上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很容易让设备出故障。
![]()
而且,地球和土卫六之间的通信延迟有80分钟,根本没法实时遥控,飞行器必须自己能导航,之前“机智号”火星直升机有自主系统,但土卫六的环境比火星复杂多了,蜻蜓的自主系统还得升级抗干扰和适应环境的算法。
另外,核动力系统的热管理也是个大难题
RTG要同时给飞行系统和科学仪器供电,低温下怎么分配热量很关键,现在用的是聚酰亚胺隔热薄膜,但怎么平衡各设备的热量需求,工程师们还得再琢磨琢磨。
搞不清的是,当初评估技术难度时,咋就没把这些极端情况的细节算得更透?可能真是太想实现外太阳系飞行这个目标了,有点急于求成。
![]()
其实,不光蜻蜓任务,NASA这些年不少深空探测项目都有类似问题,新前沿计划本来是资助中等规模行星任务的,但最近几年任务成本总超上限,比如之前的“奥西里斯-REx”小行星采样任务,虽然最后成功了,也超了一点预算;还有火星样本返回任务,去年预算从27亿涨到40亿,发射时间也推迟到2033年了。
欧空局也遇到过类似情况,“罗塞塔号”彗星任务延期了两次,预算也超了不少
科学界对深空探测的期待越来越高,想探索的目标越来越复杂,但预算增长却很慢,2025财年NASA科学任务局的预算只涨了3%,这点增长根本跟不上任务需求。
![]()
NASA科学任务局副局长NickyFox现在得赶紧落实审计报告的建议,比如建立“动态成本储备机制”,之前“新视野号”冥王星任务做得就不错,前期风险评估充分,最后只超了一点预算,这个经验其实可以借鉴。
现在的关键是平衡任务的雄心和实际执行能力,要是还按以前的管理模式来,以后还得出问题,总的来说,蜻蜓任务延期超支,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管理上没留够预算缓冲、监督不到位;技术上要应对土卫六的极端环境,自主系统和热管理都有难题;再加上整个深空探测领域都面临预算不够、需求却越来越高的矛盾。
但不管怎么说,这任务的意义还是挺大的
土卫六是太阳系里最像地球的天体之一,有厚密的大气层和液态甲烷湖泊,要是能在这儿找到有机化学过程或者潜在生命迹象的线索,对人类了解地外生命太重要了。
![]()
我还是希望NASA能尽快把管理问题理顺,技术难题也慢慢攻克,毕竟,这么多年的准备,这么多钱的投入,要是最后能成功,不仅是NASA的突破,也是全人类航天探索的一大步。
而且这任务也能给以后的深空探测项目打个样,看看怎么在有雄心的同时,把成本和风险控制好,这可能比任务本身的科学发现,对航天界的影响还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