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棉花:挽救中国棉花产业的科技突围
20世纪90年代初,一场毁灭性的棉铃虫灾害席卷中国主要产棉区,让我国棉花产业陷入灭顶之灾。这些害虫已对传统农药产生极强抗药性,即便喷施20多次农药也无济于事,部分棉田亩产从65公斤骤降至11.5公斤,两三年间种植面积从1亿亩锐减到6000万亩,国家与棉农经济损失超400亿元,更发生24万人次农药中毒、千余起死亡事件 。眼看棉农成片拔掉棉花当柴火,当时的农业部部长甚至公开发出“谁能治住棉铃虫,奖励100万元”的悬赏令 。
紧急关头,我国于1997年引入了美国公司的转基因抗虫棉种子,这成为遏制虫害的权宜之计。但国外公司迅速抢占市场,1998年时其市场份额已高达95%以上,还企图通过技术垄断攫取高额利润,让我国棉花产业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 。
为打破垄断,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牵头组建“联合舰队”,联合全国优势单位协同攻关。1998年,首个国审国产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29”培育成功;2002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问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核心技术的国家 。国产种子凭借抗虫性强、适配性好的优势快速崛起,2005年市场份额升至65%,彻底终结国外垄断;如今,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抗虫棉面积的99%以上,累计推广超10亿亩,带动棉农增收超2000亿元 。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领跑,转基因技术不仅挽救了中国棉花产业,更书写了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范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