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二战里的狙击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瓦西里·扎伊采夫,这家伙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干的那些事儿,至今还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瓦西里不是天生的杀手,他1915年3月23日出生在乌拉尔山区的叶连因斯科耶村,一个典型的猎人家庭。家里穷,父亲是老猎手,从小就带着他进山打野物。瓦西里那时候用的是老式步枪,自制弹药,练就了一手绝活儿:瞄准松鼠脑袋,从不打歪,身体部位一点不伤。这不是吹牛,是他自己后来回忆的,那种从小练出来的准头,搁谁身上都得服气。乌拉尔山区冬天冷得要命,雪地里趴着等猎物,风雪交加,手指头冻僵了还得稳住扳机,这经历直接造就了他后来的战场本事。
![]()
长大后,瓦西里没上大学啥的,1930年就去当厨师学徒,混口饭吃。1936年,他正式入伍苏联海军,在太平洋舰队干通讯兵,负责无线电维护。海军生活挺规律的,他在那儿继续练枪,参加射击比赛,成绩一直拔尖。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瓦西里从海军转到陆军,进了第284步兵师。起初他只是普通士兵,扛枪冲锋那种,但他的射击天赋很快就显露出来了。部队领导看他准头好,就让他试试狙击。1942年夏天,苏德战场打得火热,斯大林格勒成了焦点。9月22日,瓦西里随部队跨过伏尔加河,踏进那座已经被炸成废墟的城市。斯大林格勒战役从8月23日打到1943年2月2日,整整五个月,双方死伤上百万,城市里到处是瓦砾和尸体,简直是人间地狱。
![]()
瓦西里一到前线,就开始他的“狩猎”生涯。他用的是莫辛-纳甘步枪,配上PU瞄准镜,那玩意儿在当时是标准装备。10月10日到12月17日这段时间,他一个人干掉225名德军士兵,这数字不是随便编的,是官方记录的。他不光靠枪法,还教别人怎么当狙击手。部队里成立了狙击小组,他带队,训练了28个新手,这些人后来总共击杀超过1000名敌人。瓦西里的方法接地气,他用砖头和空瓶子当靶子,教大家控制呼吸、判断风向、利用地形。斯大林格勒的街巷战太乱了,狙击手的作用大得很,他们藏在楼顶或地下室,专挑德军军官和机枪手下手,一枪就能打乱敌方节奏。瓦西里自己也受伤过,但总能咬牙坚持。他的战绩传开后,成了苏军士气的象征,报纸上登他的照片,宣传他是怎么“猎杀法西斯鹰犬”的。
![]()
![]()
现在说说那个著名的对决,1942年11月,德军为了反击苏军狙击手,派来了一个叫埃尔温·科宁斯的家伙。
据说他是德军狙击学校的教官,战绩有200多人,包括好几个苏军狙击手。科宁斯一到斯大林格勒,就干掉两个苏军狙击手,这事儿让苏军高层头疼。狙击手在这种巷战里太关键了,指挥官一露头就可能被爆头,部队指挥链子就断了。苏军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就派瓦西里出马。两人对峙了四天,瓦西里藏在废墟里,一枪没开,就等机会。
![]()
第四天,科宁斯露头了,瓦西里一发子弹打中他的脑袋,当场毙命。这故事听起来刺激,但真相没那么简单。瓦西里自己在回忆录里提过这个对决,说是三天或四天,他还留下了科宁斯的狙击训练手册作为证据。但问题是,德军档案里根本没这个人的记录。德国人后来翻遍了所有文件,也没找到埃尔温·科宁斯这个狙击教官。有人说这是苏联宣传的产物,为了鼓舞士气,编了个“德军王牌”来衬托瓦西里的英雄形象。
其实这个争议挺有意思的。瓦西里在采访中还提到过一个叫海因茨·托瓦尔德的名字,说是科宁斯的化名。但托瓦尔德后来被查出来是个德国记者,不是狙击手。这事儿牵扯到冷战时期的宣传战,苏联想突出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就把狙击对决神化了。电影《兵临城下》2001年上映,把这个故事拍得惊心动魄,裘德·洛演瓦西里,爱德华·诺顿演科宁斯,但里面好多细节是编的,比如浪漫情节啥的。
![]()
历史学家现在大多认为,科宁斯可能不存在,或者是几个德军狙击手的合成形象。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确实有狙击专家,比如芬兰裔的辛纳·海霍,但没证据说他们单挑瓦西里。瓦西里的总战绩是300到400人,这没争议,他确实是斯大林格勒的顶尖狙击手。但对决本身,更像是战场传说,真实性打个问号。话说回来,就算科宁斯是虚构的,这故事也反映了二战狙击战的本质:耐心、伪装和一击必杀。德军狙击手训练严,但苏军靠数量和适应性顶住了。
![]()
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的日子没那么光鲜。12月,他继续作战,总击杀数超过300。1943年1月27日,在马马耶夫岗高地执行任务时,一发炮弹爆炸,弹片击中他的右眼,导致失明。医院里,医生切除了眼球,但他拒绝退役,坚持回前线。战役结束,苏军大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保罗·冯·兴登堡元帅投降。这场战役转折了东线战局,瓦西里因此获苏联英雄称号。1943年后,他转到后方,专门培训狙击手。在基辅军事学院,他教了上千人,编了狙击手手册,发明了“六步法”——一种在城市战中移动的技巧:观察、瞄准、射击、转移、掩护、再观察。战后,他还参与了SVD狙击步枪的测试,那枪后来成了苏军标配。他的学生散布在各战场,间接救了不少苏军命。
![]()
退役后,瓦西里过得挺低调。1957年以中校军衔退役,留在基辅一家工厂当技术员。没啥大动作,就那么平平淡淡地过了日子。1991年12月15日,他76岁时在基辅去世,葬在当地公墓,墓碑上刻着莫辛-纳甘步枪的图案。苏联解体那年,他走得安静,没赶上大变革。瓦西里的遗产不光是数字,他的故事提醒大家,战争里小人物也能翻盘。狙击手不像坦克那样轰轰烈烈,他们是影子杀手,一人一枪,就能搅乱大局。在斯大林格勒那种环境下,坚持下来不容易。有人说他的击杀数被夸大了,但就算减半,也够牛。相比那些大将,他的贡献更接地气——教别人怎么活下去,怎么反杀。
![]()
二战时,苏德双方都爱用英雄故事激励部队。苏联有瓦西里,德国有他们的神枪手传说,但德军档案严谨,没留空子。科宁斯没记录,可能就是因为他压根没那么出名,或者干脆是杜撰。历史研究现在靠档案和证人,瓦西里的日记提了,但细节模糊。Quora和Reddit上军迷辩论半天,有人信有人不信。关键是,别把电影当史书,那里面加了太多戏剧。真实战场上,狙击对决多半是单方面猎杀,没时间浪漫。瓦西里自己也写过两本书,《真实的狙击手》和另一本,里面讲实战经验,没吹嘘。战后他不爱出风头,采访少,活得像普通老头。
![]()
瓦西里的影响延续到现在。俄罗斯军队还用他的训练法,SVD步枪灵感部分来自他。国际上,狙击手排名里他稳居前茅,芬兰的西蒙·海霍、美国的卡洛斯·哈斯科克啥的,都得排后面。斯大林格勒博物馆有他的展品,那把莫辛-纳甘枪就摆那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