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88篇原创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正文共约6800字,配图17幅,阅读需要16分钟, 2025年11月20日首发。
按:本文编译自外文杂志,编译本文并不表示赞同原作者观点或证实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配图有改动。
1942至1943年间,由于德军将进攻重点放在南俄地区,导致东线北部地区的陆上战局进展有限,而且这条战线主要围绕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展开。尽管如此,在波罗的海上,苏德两军始终战事频仍。1941年6月,闪击苏联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沿波罗的海海岸线推进,苏联海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失去了西部的塔林等基地,被迫东撤。最终,波罗的海舰队仅剩两处基地可用,分别是位于列宁格勒外海、芬兰湾东端科特林岛上的喀琅施塔得基地,以及列宁格勒这座基地本身。需要指出的是,苏军舰队在从塔林和汉科半岛撤离途中遭受了惨重损失。
![]()
图1.被德军占领后的塔林港,照片摄于1941年9月1日
1941年12月,随着芬兰湾逐渐上冻结冰,舰船无法通航,苏德两军的海上战斗也随之按下了暂停键。唯一的例外是在苏联控制的沿岸区域,红海军使用所谓的“冰船”,即装有金属滑轨、可在冰面上滑行的“小艇”进行的巡逻行动。
进入1942年后,随着春暖花开,待海面上的冰层消融,战斗便重新打响。此时,苏联海军的水面舰艇要想进入波罗的海的开阔水域相当困难,因为它们首先必须穿越芬兰湾上布满了水雷且天上还有敌机不断巡逻的险境,这意味着进攻行动只能交给潜艇,这种武器能在水下更可靠、安全地走完全部航程。
![]()
图2.波罗的海上空的德军飞机
在这种态势下,苏军波罗的海舰队的战斗策略是,派潜艇进入芬兰湾和波罗的海袭击轴心国船只,而其水面舰艇仅在列宁格勒附近活动。在列宁格勒附近,苏军水面舰艇可以为红军地面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并护送船队前往芬兰湾内苏军控制的岛屿或奥拉宁堡的那一小块桥头堡。与此同时,德军也在竭力瘫痪苏军舰队,如在芬兰湾架设障碍物,在苏军舰艇活动水域布雷,并派遣轻型水面舰艇袭击苏军的护航船队,干扰苏军的扫雷行动,等等。
针锋相对
正如在1941年时所做的那样,1942年时,德军仅派出轻型舰艇封锁喀琅施塔得-列宁格勒地区的苏军波罗的海舰队。为执行此任务,德军部署了约二百艘小型水面舰艇。有时,U型潜艇也会参加此类行动,并将波罗的海作为突入大西洋之前的训练场。德军的小型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都与芬兰海军并肩作战。
二战期间的芬兰海军装备几乎完全由轻型舰艇组成,唯一的例外是两艘“维那莫依嫩”级“岸防战列舰”或者叫“海防舰”。这两艘军舰装备两座双联装10英寸(254毫米)主炮,并拥有50毫米至55毫米厚的主装甲带。不幸的是,二号舰“伊尔马林嫩”号在1941年触雷沉没,因此1942年时只剩一号舰“维那莫依嫩”号可用。
![]()
图3.芬兰海军“维那莫依嫩”级岸防战列舰/海防舰,排水量3900吨,航速14.5节,续航力只有可怜的700海里
另一边,单从纸面上看,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远强于轴心国投入的与之对抗的全部兵力。即便在1941年遭受重创后,苏军仍拥有相对于轴心国的海上兵力优势。1942年时,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装备有2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战列舰,其中一艘虽被德军击沉于列宁格勒附近的浅水区,但苏军将其打捞后,舰上的大口径主炮仍能为保卫列宁格勒提供火力支援。此外,舰队还拥有3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33艘潜艇、57艘扫雷艇、29艘鱼雷快艇及众多小型支援舰艇。
这些数字看上去颇为可观,但如前文所述,若当时苏联海军决定让其舰队驶入波罗的海,很可能因遭遇德军密集的水雷区和持续空中巡逻的监视而难以持久。更不用说,德军还可从其他海区调遣更先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对抗苏军波罗的海舰队,扭转其在兵力上的劣势。对苏军而言,任何此类海上交锋的后果无疑都是灾难性的。
![]()
图4.苏联海军的潜艇与水面舰艇
1941年夏末,德国海军确实将若干艘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调往波罗的海。当时德军预计很快就能拿下列宁格勒,遂将“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纽伦堡”号轻巡洋舰、“科隆”号轻巡洋舰、六艘驱逐舰及多艘扫雷舰部署到波罗的海中部海域,意在拦截突围的苏军波罗的海舰队。在德军看来,若该舰队试图从列宁格勒突围,其第一步是突入波罗的海、北海,进而驶向英国,最后将前往摩尔曼斯克。当然,列宁格勒并未像德军预料的那样陷落,也没有发生苏联舰船大规模撤离的局面,因此苏德双方大中型水面舰艇之间的海战并未发生。
芬兰湾
在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苏联获得的领土之一是芬兰湾中的数座小岛,这些岛屿大致位于芬兰海岸与苏联海岸之间的中点上,距列宁格勒60至120公里。1941年12月,苏军从这些岛屿中距离列宁格勒市最远的两座——苏尔萨里岛与托尔萨里岛上撤离,因为一旦海面结冰,敌军很容易攻占这两座难以防守的岛屿。然而,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却在1942年1月改变了战略,下令重新占领这两座岛屿。
1941年12月撤离时,岛上的防御工事已被苏军全部摧毁。接到重占岛屿的命令后,苏联方面匆忙出兵,来到岛上的小规模驻军刚抵达不久,尚未来得及构筑坚固工事,德国和芬兰就派兵前来夺取这两座岛屿了。经过两天激战,德芬联军攻占了这两座岛屿。
![]()
图5.战斗中的苏联海军步兵
1942年3月底,芬兰湾上的冰层彻底消融之际,苏军曾试图通过两栖登陆作战夺回这两座岛屿,但被岛上的轴心国守军击退。此后,苏尔萨里岛与托尔萨里岛成为德军设立的巨大水雷区障碍的一部分,旨在封锁苏军波罗的海舰队从喀琅施塔得-列宁格勒方向向西突入波罗的海。
为阻挡苏军,德国人在芬兰湾上设置了两道巨大的海上屏障,其中最大的一道位于东侧,从爱沙尼亚海岸的纳尔瓦河口向北延伸,经过苏尔萨里与托尔萨里两座岛屿,最终延伸到芬兰的维堡湾。此外,芬兰湾内还散布着若干小型水雷区。这些小型水雷区由数排水雷构成,并由驻扎在附近各岛屿上的轴心国炮兵阵地提供掩护,同时还有小型水面舰艇和飞机开展定期巡逻。
![]()
图6.德军在波罗的海上布设水雷
德军将水雷布设在水下不同深度,以阻断苏军的潜艇航道;此外,德军还在海岸及附近岛屿上设置了声波探测装置,这些声波探测装置的探测范围可达30公里,能覆盖芬兰湾的大部分海域,从而可及时预判苏联潜艇的突围意图。轴心国方面有100多艘舰船参与了封锁苏军的布雷行动,共布设10957枚水雷;另有1916枚水雷被布设在德军港口外海,以防范成功突围的苏军潜艇对德军港口发动突袭。
尽管航路上布满了水雷,苏军潜艇仍多次成功突出芬兰湾,对波罗的海上的轴心国舰船发动破袭作战。为此,轴心国军队在1943年又增设11846枚水雷,对原有的水雷阵地进行加固。此外,德军还设置了两道横亘整个芬兰湾的反潜网,由巡逻舰艇负责警戒,一旦发现苏军潜艇试图强行突围,便会立刻发起攻击。事实证明,反潜网是比水雷场更有效的武器。只要有水面舰艇巡逻,它们就能构筑起一道海上屏障,使苏军潜艇难以有效突破。
![]()
图7.高速行驶的德军轻型巡逻艇
除了旨在封锁苏军突出芬兰湾的海上屏障外,轴心国军队还在海上屏障的东侧布设了大量水雷。此类布雷行动旨在干扰、破坏苏联海军的行动,比如为维持其岛屿驻军和列宁格勒西部奥拉宁堡的滩头阵地而派出的补给船队。这些位于最东端的水雷区主要由飞机布设,但德军也利用从列宁格勒至奥拉宁堡之间夺取的狭长海岸线为基地,出动机动小艇布雷,尤其是用机动小艇在从列宁格勒通往芬兰湾的狭窄航道上布设磁性水雷。
1942年,轴心国军队在芬兰湾东部海域共布设952枚水雷,1943年又布设了497枚。尽管如此,随着苏军扫雷技术的大幅提升,在整个1943年,苏军还是成功护送585支船队完成了出航任务,仅损失1艘巡逻艇、1艘拖船和1艘驳船。
![]()
图8.芬兰海军的布雷舰,照片摄于1942年
除水雷战外,在1942年,芬兰湾东端还频繁发生轻型水面舰艇与飞机的交战。这些战斗主要围绕拦截苏军护航船队以及执行布雷和扫雷任务的舰船展开。而在1943年,共发生了约50次水面舰艇间的交战,其中约六成由轴心国军队发起,目标是攻击苏军护航船队或扫雷舰艇;其余交战则由苏联海军的轻型舰艇发起,目标是攻击轴心国军队的布雷舰艇。由于许多此类交战发生在近岸海域,故双方的陆基火炮也常参与其中。
水雷战
尽管已不再像1941年那样给苏联海军造成严重损失,但在1942年至1943年间的芬兰湾及波罗的海地区,水雷仍是一种重要武器,主要原因是在1942年和1943年,除部分潜艇外,苏军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一片非常狭小的区域,苏军可以倾尽全力在这片区域扫雷,从而使该海域保持无雷状态。
水雷也对苏军潜艇的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其既炸沉了多艘苏军潜艇,又阻止了其他苏军潜艇抵达目标任务海区。轴心国的水雷战还迫使苏联方面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扫雷,并攻击德军的布雷舰艇。当然,苏军也对轴心国方面展开了布雷作战,相比于苏军,德军和芬兰军队受到的水雷打击更严重。轴心国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扫雷、攻击苏军布雷舰艇,而且由于其运输船队的活动海域更广阔,导致扫雷难度更大,因此遭受的损失相对而言也更加惨重。
![]()
图9.1942年至1943年间,苏军和轴心国军队在芬兰湾上的水雷场及反潜网等分布情况
二战期间,德国海军使用了一系列高性能水雷作为秘密武器,它们被布设在包括芬兰湾和波罗的海在内的上百处海域。磁性水雷利用的是磁性原理,钢质船体受地磁场磁化形成浮动磁体,通过磁极间相互作用引发水雷上的磁针转动,接通起爆电路引爆水雷。不过在实战中,磁性水雷的效果较差,其常因磁力不够或是布设的海底有磁铁矿而无法引爆。后来,德国海军逐渐放弃使用磁性水雷,改用漂浮式水雷和锚雷。漂浮式水雷上半部布满中空金属管(即触角),当触及舰艇船体时,会引发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引爆水雷内的装药。锚雷入水后,通过雷索悬于海面以下。
战争初期,德军布雷深度一般为30米,但经海军装备委员会测试后,认为25米是更致命的深度。事实上,水雷的浮力及深度是可调的,这是为了让不同吃水深度的舰船均能触发。巡逻艇等吃水很浅的小型舰艇常能在深水雷区自由航行而毫发无损,但在某些雷区,水雷深度被设定得极浅,导致大量小型舰艇触雷沉没。
![]()
图10.二战德国由飞机空投的LMB型磁性水雷
为应对水雷的威胁,苏联海军研究了多种措施和战术。苏军扫雷舰通常在舰尾拖曳两条缆绳,分别位于舰体两侧,缆绳上连接着扫雷具。扫雷具工作时保持水下状态,上面安装有锋利的割刀。当舰体两边的缆绳勾住水雷的雷索时,雷索及上面系留的锚雷会在水流作用下被拖曳至扫雷具处,扫雷具上的割刀就会割断雷索,使水雷浮出水面,然后扫雷舰再用舰炮和机枪火力将水雷打爆。大型作战舰艇可在舰首安装用于固定扫雷具缆绳的刚性金属杆,即扫雷杆,但这会极大限制舰船的机动性。
作为反制措施,德国人将部分水雷的雷索换成了铁链条,使苏联扫雷具上的割刀无法将其割断。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水雷反而会被扫雷缆绳和扫雷具“绊住”,被拖拽至扫雷舰附近而非远离。
![]()
图11.这幅图较为形象地展示了缆绳勾住雷索、雷索及锚雷滑向扫雷具处并被割刀割断的工作原理
水雷低廉的成本使该地区实力较弱的德国和芬兰海军有效提升了战斗力,抵消了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苏联海军同样布设了大量漂浮式水雷。据估计,至战争结束时,三国海军在波罗的海海域布设了超过8万枚水雷,尤以芬兰湾最为密集。
苏联海军的战斗活动
由于水面舰艇被德军水雷困在芬兰湾东端,苏军波罗的海舰队转而依靠潜艇部队主动出击,但这绝非易事:苏联潜艇不仅需要穿越重重雷区才能抵达密布轴心国舰船的波罗的海“优质猎场”,其训练也受到严重限制,因为他们只能在芬兰湾东端的浅水区开展训练。
即便突破了芬兰湾,苏军潜艇的困境仍未结束,因为德军将运输船编入了有重兵保护且舰艇武装精良的护航船队。此外,德军还采用了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用的“Q船”战术,派遣高速重武装舰艇伪装成行动迟缓、毫无防御能力的商船,这类看上去易于俘获的船只会诱使苏军潜艇尝试用甲板炮进行水面攻击(以便将鱼雷留给更难对付的目标)。一旦发动攻击的苏军潜艇浮出水面,德军的伪装船便立刻显露原型,用其强大的火力攻击来袭的潜艇。
![]()
图12.二战期间美国的Q船,这是一种伪装成商船的反潜船,外观与普通商船无异,但秘密安装火炮、鱼雷、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一战期间,英国的这种伪装反潜船以爱尔兰的皇后镇(Queenstown)为母港,因此得名“Q船”
1942年间,苏联海军坚持采用单枚或至多两枚鱼雷攻击单一目标的战术原则,这使潜艇要想成功地完成任务变得颇为困难。这种战术原则不仅降低了命中概率,而且第一枚鱼雷往往只能击伤目标,而潜艇极少有机会发射第二枚鱼雷完成击沉,因为其必须首先躲避目标船周围即将杀过来的护航舰艇。
1942年4月至12月间,苏联潜艇在波罗的海共执行了36次巡逻任务,其中仅有28艘潜艇成功驶离芬兰湾,另有5艘因触雷等原因而损失。战果方面,苏军宣称其潜艇部队击沉了56艘轴心国舰船,其中运输船48艘,总吨位约13.2万吨,但德军只承认被击沉的运输船为23艘,总吨位约5.2万吨。
![]()
图13.二战中的苏联潜艇,艇员们正在操纵一门甲板炮
在苏军潜艇出击的航程初期,即从列宁格勒驶往列万萨里岛的途中,因为海水太浅无法下潜,潜艇大多只能保持水面航行状态。它们将在列万萨里基地补给物资并进行必要的维修。在此后的航程中,潜艇可保持下潜状态,仅在夜间浮出水面为蓄电池充电,并进行空气循环,排出艇内污浊的空气。
为协助潜艇成功从芬兰湾突围出去,苏军飞机和轻型舰艇积极对德军封锁线展开破袭行动。苏军飞机空袭了轴心国的布雷舰、反潜舰艇和巡逻舰艇,无论它们是停泊在港口还是在芬兰湾里航行;苏军轻型水面舰艇则对芬兰湾东部海域的轴心国封锁线发起袭扰。此外,苏军飞机还向已知的德军封锁线投掷炸弹,意在炸开一条通道。
![]()
图14.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扫雷舰T-182号,照片摄于1943年
1943年5月初,当年度出击的首批3艘潜艇向西出发了。第一艘S-303号潜艇在尝试突破德军的封锁线时受损,被迫返航;第二艘S-408号潜艇在穿越第一道封锁线后被轴心国军队发现并击沉;第三艘S-406号潜艇则因不明原因而失踪。
惨重的损失迫使苏军下令,停止进一步的潜艇出航,同时加大了对轴心国海上防线的攻击力度,以削弱其对苏军潜艇的围剿,为潜艇突围创造条件。8月,苏军波罗的海舰队再次派遣S-12号和S-9号两艘潜艇尝试突围,但均未能突破德军的海上防线。此后至当年年底,苏联海军中止了潜艇的活动,转而依靠海军航空兵打击轴心国舰船。
![]()
图15.二战苏联海军S级潜艇,水面排水量840吨,水下排水量1070吨,双轴双桨推进,水面最大航速19.5节,水下最大航速9节,续航力9800海里,装备六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备雷12枚)和一门100毫米甲板炮,最大潜深100米,艇员46人
执行空袭任务的部队是波罗的海舰队近卫水鱼雷轰炸航空兵第1团,该团曾在1941年8月出动十余架德勃-3远程轰炸机,从穆恩松德群岛起飞,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了轰炸。接到打击轴心国舰船的任务后,该团最初令其麾下的33架轰炸机单独执行任务,后来改为分批出击。他们在敌军出没的海域巡逻,发现目标后用鱼雷攻击,还在敌方港口入口处布设水雷。
出现在波罗的海上空的苏联轰炸机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此前因为苏联潜艇不再尝试突破芬兰湾的海上防线,他们刚刚削减了运输船队的护航兵力。苏军轰炸机最远曾飞抵德军占领下的波兰格丁尼亚港,在1943年共执行了229次出击任务,攻击了56艘轴心国舰船,击沉27艘。
![]()
图16.苏联德勃-3轰炸机,最大载弹量2.5吨,最大航程3800公里
当苏军的远程轰炸机在波罗的海上空巡航时,战术性的伊尔-2“斯图莫维克”强击机也在芬兰湾东部执行任务。这些重武装且装甲厚实的低空作战飞机除两门23毫米航炮外,还能挂载火箭弹、炸弹等,在遏制该海域轴心国的海上活动方面成效显著。
最终,在苏军航空兵的打击下,轴心国舰船只敢在恶劣天气、没有空中威胁或得到舰艇严密护航时才敢出航。德军还大大缩短了其海上航线的距离,将运输线局限在纳尔瓦河口-戈格兰岛-芬兰科特卡港一线,在白天则尽量减少出航或避开巡逻的苏军飞机。
总结
尽管1942年和1943年未再出现1941年那种大规模护航船队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而且完全没发生大型水面舰艇之间的交锋,但波罗的海战区的整体作战强度并未减弱,甚至有所增强。轴心国与苏联海军的轻型水面舰艇在芬兰湾东部海域持续交手;而且只要天气条件允许,苏军对德军舰船的袭击就从未间断过——最初依靠潜艇,后来转为空袭。苏德双方在兵力运用方面均展现出了相当的水准,尤其是苏联在应对轴心国水雷方面采取的扫雷措施。
![]()
图17.表现1942年苏军波罗的海舰队轻型舰艇击落轴心国飞机的绘画作品
从大的背景看,苏德两军的海上作战行动是由陆地上的战略态势决定的,由于1942年至1943年间列宁格勒的苏军在战略上处于守势,这使得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只能派潜艇和飞机编队打击轴心国运输船队。与之相对,轴心国军队也在芬兰湾东端展开了一系列小规模进攻行动。随着1943年冬季的到来和波罗的海的封冻,海上的战事也暂告一段落。1944年春季冰层解冻之际,苏军在地面上转入全面反攻,列宁格勒的围困也被解除,波罗的海海上战斗的性质也再次迎来了改变。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作者“阿登的苦林”其他文章可以从下面的链接进入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