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在家里坐,汽车自己跑”的离奇一幕上演,小米汽车又上热搜。
用户和小米各执一词,真相如何还未可知。
但这场闹剧揭示出一个比“谁在说谎”更严峻的问题:当技术逻辑与用户的现实感知相互错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可能出现裂痕,甚至崩塌。
01
9月最后一天,山东威海的小米车主正在屋里整理东西,停在门外的小米汽车自己走了。
这莫非就是真正的自动驾驶?
事发后,车主赶紧联系小米客服,对方说可能是误触碰了手机,导致车辆启动。
车主用监控视频为证,说明自己根本没操作手机,并要求小米公开后台指令日志。
截至我写这篇文章,小米方面并未给出官方声明,也没提供任何数据。
真相如何还得等,但所有人心中可能都有个问号,现在的智能汽车真的能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跑路”么?
有懂行的技术大拿分析称,有可能是信号干扰导致误触发遥控功能,也可能是系统软件漏洞、电子控制单元故障,或者传感器识别错误等。
总之,就是技术原因导致的。
我一直在想,即使小米公开了后台的指令日志和相关数据,作为普通的、非科班出身的消费者,真能看懂么?真能明白其中的原理么?
如果不明白,那么,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认知鸿沟又该如何弥合?
02
这场“罗生门”背后,是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对用户而言,传统的经验是,车要走,前提是人操作或者钥匙启动,纯纯的物理方法,责任也很好划分。
如今,操控的主体变模糊了。
除了钥匙,还有手机端的App、NFC、云端指令等,这些复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信号就有可能存在逻辑漏洞。
操控的主体变得不再唯一,操作链条变得更复杂,意味着出错的概率就会越高。
而普通人是没法理解这些指令的,所以,技术层面因为误触了App、系统的延时等导致的车辆位移,对用户的感知都是“车自己动了”,而他本人却无法自证清白。
对厂商而言,冷冰冰的数据是唯一的真相拆解器,后台会显示“哪一分哪一秒收到了启动指令”然后车就动了,但这个指令是用户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却无法给出判断。
此时,厂商选择相信自己的数据,但也无法证明用户在说谎。
所以,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归根到底,汽车从简单的机械产品变成智能化终端时,用户能且只能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常识判断“车是不是自己跑了”,而拥有各种数据的车企却有最终的“产品解释权”。
认知差距就这样产生了。
03
表面上,我们看到用户和小米各执一词,背后是二者“构筑”出的一个责任真空地带。
对小米而言,建立更加极致的安全冗余是必需。
比如让操作日志通知更加灵敏、增加启动的二次确认等。
无论技术再高超,基础都是让普通用户看懂、安心,而不是神圣高端到令人恐惧。
作为用户,也应该了解和适应与“智能终端”的相处模式,提升数字素养,别真等出了问题,两眼一抹黑啥也不知道。
发生类似事件的不仅小米一家企业。
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自动泊车,大部分车企都在一味宣扬自己的技术如何高精尖,用技术术语来回应用户的安全焦虑,但却忘记了“如何让用户看懂技术逻辑”这个关键点。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造成品牌和用户之间的信任崩塌。
当智能终端的硬件和软件深度绑定,当用户的钥匙不再是唯一操控主体,他需要知道“当车辆不听话时,自己应该相信什么?”
在我看来,所有智能化终端里的“智能”部分,都应该,而且必须包括“让用户看懂且感知的能力”。
一个企业需要对工业敬畏,对技术敬畏,也要对消费者敬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