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诗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儒家文化的瑰宝,亦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元典。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诗经》收录了一位女诗人的作品。
她所作的那些极具家国情怀的诗篇,较屈原的《离骚》早了三百多年,至今读来还是让人热血沸腾。
这位女诗人,便是春秋时期的奇女子——许穆夫人。
本可以一生安逸的她,在看到故国的土地被战火吞噬时,毅然决然回国救难。
正是在这种际遇下,许穆夫人创作了《载驰》这一影响千年的巨作,字里行间里透露出她对母国深沉的爱与救亡图存的急切心情。
此外,《诗经》里的《竹竿》《泉水》也是出自她手,展现了许穆夫人深厚的文学造诣与深邃的情感世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许穆夫人的一生,品味她充满才情的诗词。
![]()
![]()
生于宗族,见识不凡
春秋时期,卫国因地理位置优越而逐步强盛,本有机会成为大国。
谁料随着权力更迭,几代君主多为昏庸之辈,卫国逐渐衰微,后来又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诸侯争霸的纷争中,饱受大国和邻国的欺凌。
就在这风雨飘零之际,卫国宗族卫昭伯与齐国公主宣姜的次女出生了。
可惜的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未被正式命名,人们只知道她姓姬,她因长大后嫁给许国的许穆公,而被人们称作许穆夫人。
生于宗族,许穆夫人一出生就承载着家族和国家的期望。
她自幼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琴棋书画以及礼制、政治等。
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自幼聪敏的许穆夫人不仅精通诗书,更未因女子的身份就把自己局限于高墙闺阁之内,而是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境况。
光阴荏苒,随着年岁增长,许穆夫人出落为亭亭玉立的少女,不但继承了母亲的姣好容貌,而且才情出众,因此闻名于诸侯之间。
于是刚到及笄之年,前来求娶的人便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许国许穆公与齐国齐桓公这样重量级的人物。
在那个时代,宗族的婚事往往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许穆夫人虽年轻,却也深谙婚姻大事背后的政治意义。
心系国家的她主张联姻应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
于是当齐国和许国都来求娶她时,许穆夫人极力劝说堂兄卫懿公,应该依大国舍小国。
深谋远虑的许穆夫人认为,许国国力较弱且距离遥远,齐国则强大且邻近卫国。
若能与齐国结亲,将来卫国有患也能及时得到救援。
然而,目光短浅的卫懿公最终却在蝇头小利的驱使下,将她许配给了许穆公。
![]()
![]()
远嫁许国,借诗咏志
纵使许穆夫人内心万般不愿,但在那个礼教森严的年代,即使她有超越许多男子的谋略,也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这样,年纪轻轻的她无奈告别了父母的怀抱,踏上了前往许国的遥远路途。
来到陌生的许国,许穆夫人心中难免生出些许孤寂。
而丈夫许穆公又与自己年龄差距大,夫妻缺乏共同语言,使得许穆夫人的婚姻生活更显孤独。
亲人不在身边,心中的思绪更无人述说,许穆夫人只有在驾车出游时,才能稍稍缓解愁绪。
于是,便有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竹竿》,其中“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短短几句就道出了许穆夫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以及她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心酸与无奈。
然而,命运似乎未对许穆夫人多加眷顾。
正当她在异国他乡饱受思乡之苦时,卫国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一切的根源与导火索正是她的堂兄卫懿公。
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懿公于公元前668年即位。
在位期间他沉迷于养鹤之乐,荒废朝政。
为了养鹤,他时常命令地方和百姓贡献名鹤,甚至给鹤定了品位和俸禄,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充鹤事,导致民怨沸腾。
公元前660年,附近的北狄趁卫国政治腐败、人心涣散,率精锐骑兵攻打卫国。
卫懿公令国人出战,但国人因长期积怨而军心涣散,不愿上阵,有的士兵还嘲讽道:
“鹤才是有俸禄官位的,我们哪里能打仗!”
于是卫国大败,都城失守,卫懿公亦死于乱军之中。
![]()
![]()
不顾阻拦,回国救难
得知此消息的许穆夫人,在极度悲痛下恳求丈夫帮忙出兵援助,以收复国土。
然而生性胆小的许穆公怕引火上身,不敢出兵,断然拒绝了她的请求。
不仅如此,许国的大臣们还阻挠许穆夫人归国吊唁,并以先王之制为由指责她的做法有违礼法——当时的礼法规定,妇人除父母去世之外,是不能出境吊唁的。
面对许国君臣的阻扰与指责,许穆夫人内心气愤不已。生性果敢的她毅然决定,亲自赶赴卫国都城漕邑。
千里迢迢嫁到许国的这些年,许穆夫人对亲人和祖国的思念,都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
如今卫国城破家亡,不复当初。
想到这些,许穆夫人更是归心似箭。
在这一背景下,她挥毫泼墨,创作了千古名篇《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无论如何,她也要回到那个生她养她,让她思念十余年的家乡,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国。
而对于阻挠自己回国的许国大臣们,她在诗中这样回应道: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
意思是:纵然你们不赞同,我也不能返回许国。
你们没有良策,而我的想法可行。
诗歌不仅抒发了她对卫国的深切怀念,也展现了她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
同样在此时诞生的还有《泉水》一诗,其中的“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更是道尽了许穆夫人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
许穆夫人抵达卫国后,没有一直沉浸在悲痛的情绪中,而是投入到安顿百姓,商议复国大计的工作中。
她不仅亲自招抚难民,组织军队训练,还奔走于诸国之间请求救援。
许穆夫人的爱国情怀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不但鼓舞着卫国军民,也深深触动了周边各诸侯国的国君。
最终,许穆夫人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
齐恒公不仅派兵戍守漕邑,更命其子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支援,帮助卫国打退了北狄,收复了失地。
从此,卫国迎来了转机。
卫国人民历经艰辛,在楚丘重建都城,逐渐恢复了在诸侯中的地位。
卫文公继位后励精图治,君臣同心,加上有许穆夫人从旁辅佐,使得曾几近衰亡的卫国重新焕发生机,并在此后又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国祚。
关于许穆夫人后来的人生经历,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有后世推测,许穆夫人可能高寿至80岁,但她逝世的确切年份已无从考证。
不过无论如何,许穆夫人的一生,无疑是波澜壮阔的。
作为史书《左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之一,许穆夫人不仅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与无畏的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更以她的事迹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要勇于挣脱思想的藩篱,追求自由与独立,亲手掌控自己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