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余人集体露营稻田:松江一中的这堂“田野思政课”,燃爆了!
从帐篷到篝火,从稻浪到舞台:这场跨学科实践,让学生真正“走向希望的田野”
第六年升级!松江一中“田野课程6.0”如何让乡村振兴照进青春梦想?
走出方寸教室,走进无垠田野,连接城市与乡村,融合知识与生活——“走向希望的田野”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松一学子。2025年9月30日至10月1日,第六轮“走向希望的田野”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期而至,松江一中、茸一高中、松一附校及集团成员校师生共同奔赴浦南乡村六大实践基地,体验“学习的高峰体验、成长的极致满足与生活的别样历练”。
七十六载风华正茂,神州大地处处欢歌。在此举国欢庆之时,松江一中的学子们选择用双脚丈量国土,用热忱解读乡情,为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独特的生日厚礼。当书本知识遇见乡土中国,当青春脚步踏入希望田野,一堂跨越校园边界的“大思政课”正生动上演。学子们将个人成长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用双脚丈量、用心灵感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在个人成长与家国命运的共鸣里,书写下这个国庆节最深刻而动人的青春篇章。
一、课程先导:理论照亮前行路
01 学苑师贤·课程超市
为助力学生田野调查,我校围绕乡村振兴政策实践、田野调查方法、研究报告撰写等核心内容,开设了系列短课程。同步启动的第五轮“课程超市”,特邀专家学者、跨学科教师、成长导师、优秀学长学姐及乡村干部共同参与,在与学生深度交流、思维碰撞后,引导学生从“真兴趣”中发现“真问题”,将“真问题”转化为“真课题”,最终近120项课题成功立项。
02 车厢里的党课·实践中的指导
大巴启动,“车厢里的党课”同步开启。21位党员教师以饱满热情,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乡村振兴的核心精神,学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党和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党员老师们通过开心问答与专题讲解两个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增强同学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踊跃互动,教师耐心解答,理论之光在行进中点亮心灵,激励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二、课程现场:田野间的青春答卷
01 村头致敬·国旗飘扬
晨光熹微,山河锦绣。在金秋送爽的美好时节,松江一中师生齐聚在腰泾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松江区政协副主席李正,泖港镇党委书记杜劲松,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慧英,区教育工作党委委员、副局长陈栋,上海市税务局派驻腰泾村书记黄建华出席升旗仪式。
沈志辉校长发表题为《在希望的田野上,铸就青春的担当》的课程小结暨国庆升旗仪式讲话。沈校长首先代表校党委、校长室,向精心组织本次活动的老师们、向给予大力支持的区政协区农委、泖港镇、教育局领导、腰泾村等实践基地的乡亲们,以及全程陪伴的家长志愿者和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真挚的节日祝福。同时,也向圆满完成此次实践课程的高一全体学生,以及集团校和松一附属叶榭学校的同学们表示了最热烈的祝贺。复盘本次活动,沈校长分别以看见、听见、发现、感到、明白为关键词,指出劳动之光,在耕耘中闪耀;文化之声,在乡土间回响;知识之获,在实践中生根;集体之暖,在共处中生长;致敬之时,在国旗下升华。沈校长强调,本次田野调查是高中生涯的第一份“成长礼”,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行走课堂”。他对同学们提出明确要求:脚沾泥土,心怀天下;学思践悟,知行合一;锤炼品格,磨砺意志;热爱家乡,建设祖国。
沈校长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后续的调研报告和分享交流,将这份收获转化为持续前行的动力;在十一长假的日子里,将这份动力转变为“四自教育”的行动,合理安排好学习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心怀理想、脚踏实地,不仅要读好“有字之书”,更要品好“无字之书”;更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持续点燃田野实践的希望之火、持续激发田野实践的奋斗之志,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乡村振兴、强国建设贡献我们一中人的青春力量!
02 乡野欢歌·青春共舞
细雨停歇,微风轻拂,稻香四溢,30日夜晚,青春与梦想在田野舞台上热烈绽放。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赵庆寺,泖港镇党委副书记张爱琴,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教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上影演艺学校校长王勇,上海市税务局派驻腰泾村书记黄建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媒体部副主任曹轶姗共同参加了文艺联欢活动。师生、家长、村民共同编织青春画卷。舞蹈与歌声交织,激情与梦想共鸣。
高一8班以一曲《闪耀》拉开序幕,歌声中饱含力量,旋律中满载希望,少年们用真诚演唱点亮了整个夜晚。高一3班的古风舞蹈《寄明月》则带来别样韵味,扇舞翩跹间,古典意象与青春活力完美交融。茸一高中的歌舞乐器串烧让人耳目一新,展现了青春的多元风采。高一4班的新疆舞尤为动人,在“两混一共”政策推动下,新疆籍同学与本部同学共舞一支,用热情奔放的舞姿绘就民族融合的生动图景。班主任们带来的《送你一朵小红花》,用歌声传递着牵挂与期盼,家长代表的《我相信》则唱出了无限的支持与深切的鼓励。高一1班的情景剧《长安三万里》带我们梦回大唐,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腰泾村村民夏菊花的沪剧选段《鸡毛飞上天》,用原汁原味的表演让我们体会到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活力。K-POP舞蹈串烧引爆全场,3、5、6班同学用动感节奏展现青春的张扬。高一7班的歌舞《我爱你中国》则将整场气氛推向高潮,用嘹亮歌声和铿锵舞姿抒发赤子情怀。
03 戏台礼赞·教育剧场
第九部校园原创音乐报道剧《米市渡》又如约登上了乡村舞台,以歌舞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米市渡这一地理坐标串联起了个人成长与家国情怀,展现校友李超的奋斗历程和中国船舶工业从“一叶扁舟”到“三颗明珠”的崛起之路,再现校友群体“敢闯敢拼、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村民们赞叹学生的表演如此生动,感慨学校为学生搭建的个性化成长平台如此广阔,更震撼于学生在黄浦江畔乡村渡口完成的历史守望和责任担当!
![]()
![]()
04 稻海踏浪·金色浪漫
正值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同学们奔跑于金色稻浪之间,这是一场与大地最亲密的对话。秋风拂过,稻田翻涌成海,千万株稻穗垂下饱满的头颅,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晕。同学们踩进温润的泥土,指尖划过那些排列齐整的稻粒,像在阅读大地写就的诗行。在这片用汗水浸润的土地上,他们触摸到“收获”的真实温度。欢声笑语中,他们体会收获的喜悦,也更珍惜生活、感恩自然。当夕阳给稻浪镀上最后一道金边,少年们忽然安静下来,心里藏着对万物最稚拙的敬意。此刻他们终于懂得,每一缕饭香都住着秋天的阳光、夏日的雨露,还有无数个被禾苗染绿的清晨。
![]()
05 泖田学耕·劳动育人
“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这句古训,如今在六个学农基地里,化作了一堂堂生动的实践课。孩子们挽起袖子,弯下腰,真正走进泥土的世界——割稻时,镰刀怎么握才省力;搓绳时,稻草要拧几转才紧实;种菜时,间距多宽最利生长;挖薯时,怎样下锄才不伤根茎。“老师老师,看我的红薯——像个胖娃娃!”一个孩子举起沾满泥土的成果,眼睛亮晶晶的。“老师老师,我们小组割的麦子又快又整齐!”另一群孩子抹着汗,在田埂上挺直腰杆。“老师老师……”此起彼伏的呼唤里,有发现蚯蚓时的惊呼,有比较稻穗大小的争论,更有彼此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学生在六个学农基地体验割稻、搓绳、种菜、挖薯……阳光下流汗,实践中成长,真正读懂“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与“熟稻香”的喜悦。
![]()
![]()
06 农舍问政·调研求真 当田埂泥土的清香漫过课本里的理论,松江一中及茸一高中高一学子带着近120项“三农”课题走进农舍,以“青年调研员”的身份开启田野问政。从追踪三中全会《决定》农村改革落地情况,到关切农村医保的民生温度;从破解老年人智能生活适配难题,到探寻农村住房新政细节,每一个课题都扎根村民真实需求。调研访谈中,同学们认真记录、细致梳理,问题意识在乡土对话中落地,研究视野随民声不断拓宽。更可贵的是他们以赤子之心关注现实、关心乡土,青春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同频共振。
07 教授开讲·思政新课堂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带来主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TED演讲,他以身边案例、通俗语言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堂田野上的“大思政课”。赵院长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由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对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粮食储备智能化。尽管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路径。讲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核心议题,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现场同学纷纷表示,此次分享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兴趣,并意识到应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
08 篝火燃情·星空夜话
星空之下,校党委书记郭宁伟、校长沈志辉共同点燃篝火。音乐回荡,舞姿翩翩,师生放下拘谨,共享欢乐时光。火光映照笑脸,也点亮心灵。
夜色把田野揉成一片温柔的墨色,唯有中央的篝火在晚风里舒展腰肢,木柴噼啪作响,把橙红的光粒撒向四周的稻浪。同学们踩着田埂上残留的稻香走近,裤脚还沾着白日劳作时的草屑,一抬头便撞进满场跳动的暖光里。在这里,所有的同学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刹那间褪去了所有的烦恼,仅剩的是身边和自己一样舞蹈的同伴们和乡间的虫鸣。火光在每个人脸上流淌,圈外的稻穗被火光染成浅金色,随着舞步轻轻摆动,仿佛也在加入这场田野间的狂欢。
![]()
![]()
09 帐篷联营·稻香入梦
当夕阳沉入稻田尽头,“安营扎寨”悄然开启。大家分工协作,搭帐篷、铺地垫,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此刻,脚下是松软的泥土,眼前是金黄的稻浪,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稻香——课本里的“稻花香里说丰年”此刻变得如此真切。
75顶帐篷在夕阳下依次搭起,700余名师生席地而坐,共话“桑麻”。稻香之间,蛙鸣相伴,成为每个人心中“最浪漫的露营+回忆”。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微风拂过稻穗的沙沙声,帐篷如星点般在暮色中亮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仿佛将整个村庄温柔地拥入怀中。夜幕降临,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野夜话”在帐篷内展开。学生们围坐一起,分享自己与土地的故事。有同学讲述了祖辈种田的艰辛,有同学谈到了城市孩子对农耕的陌生与好奇。这一夜,帐篷是课堂,田野是老师,星空是幕布,而成长,在无声中发生。
![]()
三、活动感悟
抵达胡家埭村后,细细密密的小雨飘下,雨打荷叶的声音黏成一片,混混沌沌连天接地。走入荷塘,它早已失了盛夏的丰腴。曾经碧绿的叶,如今都倦了,蜷着焦黄的边,显出几分萧条……虽景色是独属秋的悲凉,但同学们的兴致却丝毫不减,积极地走入民户,开展访谈。村干部耐心地回答,同学们仔细地聆听,相信大家都收获了很多。田间劳动更是此行不可或缺的一次体验,走入泥泞的土地,带上棉布手套,深嗅着泥土的新鲜味道……同学们两三结伴,攥紧草梗,卯足了劲,用力一拔,杂草便被连根拔起。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协调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
——高一1班王雅诺
起初得知要参与田野调查时,我心里满是忐忑。既要和组员一起打磨调查问卷,又要直面村民开展现场采访,总怕自己经验不足拖了后腿。可当采访真正开始,我的不安很快被村民的淳朴消解。最触动我的是一位奶奶,她攥着我的手笑着说:“现在村里路平了、树多了,孙子每周末都愿意回来陪我们老两口唠嗑。”那一瞬间我忽然懂得,政策从不是文件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让老百姓眼角眉梢都漾着笑意的实在温度。还有一次,另一位奶奶看见我们,忙笑着搬来板凳,临走时还轻声说:“我年纪大啦,眼睛不好,你们再靠近点,让我好好看看你们这些好孩子…”
就是这些瞬间,让我真切明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从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当社会有需要时,能放下顾虑、带着真诚投身其中,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俯身倾听,用心记录。回望这段经历,我相信凭借小组的默契协作与采访中收获的真实故事,我们一定能交出一份有温度、有分量的调查报告。
——高一 11 班李沛静
作为家长志愿者,能参与本次田野调查,我深感荣幸。在活动中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时的专注投入;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到亲手触摸土壤、记录作物的实践探索,每一步都令人动容。感谢学校提供宝贵的实践平台,让教育不止于课堂。感谢老师们全程守护,悉心引导、保障安全。也感谢华政赵院长专业讲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牢固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还感谢乡村干部务实担当,搭建起接触真实乡村的桥梁;向所有为孩子们成长默默付出的师长致敬,是你们的用心,让这场田野之旅成为他们难忘的成长印记!
——高一12班魏榆祯妈妈
这一实践活动锻炼了我们的胆魄——与高一的学长学姐们一同下田劳作,走访村民家中调查,不仅让我学会了各种农务技巧,也让我清楚了腰泾村的风土人情与真实的农村生活。这样的田野调查,让我真正走近了乡村振兴的图景。此外,与同伴一同合作完成调查、搭帐篷等任务,也令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劳作中互相扶持,在交流中畅想未来,这些情谊也让我更期待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
——松一附校九(2)班董嘉彤
今天来腰泾村的经历,我想,这比课本里的文字更鲜活。蹲在田埂上拔草,指尖沾着晨露和泥土,才真正懂了“劳作不易”不是一句空话。后来去走访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以前过中秋的样子:做塌饼、挂灯笼,一家人围着说话。那些家常话和传统习俗里,平平淡淡,却藏着我们该记得的中秋味道。这一天没做什么大事,却让我明白,生活的道理、传统的故事,都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里。原来,亲近自然、动手劳作、倾听长辈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成长课。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走进乡村,感受这份简单而真实的美好。
——松江四中初级中学 陈雨晗
九月末尾,我有幸作为松江一中集团校的一员,参加了松江一中举办的“走向希望的田野”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踏入腰泾村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这将不只是一次课外活动,而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生活课。
活动伊始,我们跟随着高一绍裘班的同学,走进了泖港镇的田间地头。我第一次亲手采摘花生和红薯,触摸那些刚从泥土中探出头的果实,指尖沾满湿润的泥土,心中却满是收获的喜悦。原来,我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食物,竟是这样从土地中一点点生长出来,依靠农人辛勤的双手,才最终走上我们的餐桌。在农户家中,我们品尝了村民亲手制作的南瓜糕,那温热软糯的口感,不仅甜在嘴里,也暖在心里。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乡土的味道”——那是朴实、真诚而温暖的人情味。随后,我们分组对当地农户进行了采访。我与一中绍裘班的同学合作,围绕我们的课题方向,提出了关于种植方式、收入变化、乡村政策感受等问题。农户叔叔耐心地回答,言语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坚守。我们也从中搜集到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活动,让我真正走进了乡村,也走进了自己。我不仅体验了农事的辛劳与乐趣,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意义——它不仅是政策的推动,更是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感谢松江一中给予我们这样宝贵的机会,也感谢高一绍裘班同学们的陪伴与带领。田野虽远,希望却近。这段经历,将如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悄悄发芽,伴随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对于松江一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工程大泗泾附校丁辰逸
今天,我和松江一中的哥哥姐姐走进美丽的腰泾村,循着田埂与屋舍深度探访村民,在与他们的攀谈中,细细感受现代科技为乡村工作、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名声在外的松江大米就产自于此。首先我们来到了村民夏爷爷家,询问了他一些关于大米种植和销售的问题。家庭农场这一模式在这里得到推广,实现了传统农耕到现代化农业的变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从一粒稻种到一碗米饭背后的辛劳。
随后,我们采访了“稻香腰泾”公众号的创始人张叔叔,问了他一些关于公众号的问题。张叔叔说,他刚开始创办公众号的时候确实有一些问题,但是他和他的团队都克服下来了,让全部村民都参与到公众号的工作中去。张叔叔还介绍到,目前整个公众号发表的都是关于村民生活和乡村振兴的文章,此后他还想把公众号推广成介绍乡村、传播乡村文化,成为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途径。这次探访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画卷里,既有村民们勤劳的笔触,更有现代科技添上的亮色。科技与乡村的相遇,正让这片土地向着更美好的未来生长。
——九外实验八(1)班赵浚辰
在国庆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怀着特别激动的心情,参加了松江一中组织的“走向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政策下新农村田野调查与体验”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五年级的小学生,能和高一绍裘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参加这次活动,我真的既紧张又兴奋!活动中,我第一次亲手挖红薯、采毛豆、摘菱角。当我从泥土里挖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红薯时,手上虽然沾满了泥,心里却特别有成就感!我们还尝了农户婆婆做的南瓜饼,甜甜的、糯糯的,特别好吃,那味道我现在还记得呢!除了劳动和品尝美食,我们还走进村里的小店、拜访农民伯伯的家,听他们讲科技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一路上,哥哥姐姐们都很照顾我,带着我一起完成任务,大家说说笑笑,让我感觉特别温暖、自在。这次活动让我亲眼看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新面貌,也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真高兴能有这样一次难忘又有意义的经历。
——泖港学校五(1)班李沐子阳
四、结语
稻田油绿,稻穗疏黄,问政学耕,乡野课堂。第六轮“走向希望的田野”虽已圆满落幕,但一段更为深远的旅程才刚刚启航。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已不再是书本上的政策文本,而是学子们用双脚丈量过、用双手触摸过的生动现实。一颗颗关乎家国、关乎乡土的种子,已伴着稻香与星光,悄然播撒进年轻的心田。我们坚信,田野里萌发的思考与热爱,终将长成支撑未来的参天大树,而振兴乡村的希望之火,也必将在这一代青年的手中,燃得更亮,传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