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辉县,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历史上周召共和始发于斯,又称共工故里。从辉县走出去很多人,他们身在异乡,心系故里,与辉县共戴日明,一草一木连于心,一日一夜不消寐,汇成心系家乡的磅礴力量,为辉县发展出谋划策、流汗献智。他们的一言一语流动着乡情,辉县为有他们而骄傲。《辉县发布》谨以一台阶供“根在辉县”的游子发于声、寄于情,将《共工文苑》变为话乡音、叙乡愁、谋发展的“会客厅”。
百泉是辉县城西北苏门山下的泉湖,因湖底遍布泉眼而得名。泉水自地穴汩汩冒出,累累如珍珠,又名珍珠泉。老家人也称百泉为“马桥”,至于为何有此称呼,没有考证。泉不大,但典雅,如清纯少女般楚楚动人;富有内涵,如儒士般温文尔雅。百泉美,百泉真的美,美得惹人醉。百泉离我家很近,十二三里行程,小时候偶来“出差”或游玩,清明节学校曾经组织来祭拜烈士,也曾经组织来此采摘柏树籽,几十年过去了,儿时记忆如佳酿,历久弥醇,难以忘怀。后因到外地工作,无暇旧地重游;也因湖水干涸,特别伤感,不愿触及伤心处。近年整治环境,关闭一大批污染和高耗水企业,加之几场大雨,泉水复涌,早已有朋友把照片发到网上,名胜如仙女般又降临人间,心情自然无比激动,想着一定抽空再睹泉湖风貌,此生无憾也。借中秋节看望家父,夜宿宾馆,与百泉湖毗邻而居,好个天赐良机,一早便冒雨故地重游,以文志之。
![]()
百泉美,美在泉水至清至净。一泉湖水清澈透亮纯净无比,不含一丝杂质,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一眼就可透视湖底,水草摇曳,鱼翔浅底。记得小时候偶来游玩,渴了顺手捧口泉水,或者跳到潜水处,弯下腰,嘴贴水面,咕咚咕咚喝个够,凛冽甘甜,真个爽。之所以水质如此好,一是得益于百泉属于南太行山系,山体全是坚硬的花岗岩,经过石缝层层过滤,自然干净,不见半点泥砂;二是得益于山上植被好,苍松翠柏以及本地杂木和各种花草郁郁葱葱,看不见裸露的黄土,经过植被根系吸收水质无由不干净。三是得益于百泉北面西面东面或者说泉的上游没有污染企业。纯净泉水灌溉沿途农田,稻田里有很多小鱼小虾,土里还藏有泥鳅,恐怕就是今天所说的稻虾稻鱼共养吧,泉水种出的大米粒大饱满,香甜糯软,谁家蒸米饭不用进厨房,老远都能闻到米香,米不醉人人自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湖水越来越小,直至干涸,实乃痛心。后来为恢复风貌,引水补充,湖底被硬化,虽然有了水,但毕竟死水,缺了活泛灵动,往日景致不再。而今泉水再度喷涌,再现青春活力,只是珍珠泉只能从当初预留的出水口冒出,成了水桶口般的涌泉,变成了"趵突泉",呈现别样美景。
![]()
百泉美,美在泉至多,水至大。儿时的百泉整个湖底皆泉眼,泉水汩汩上冒,一串一串又一串,满泉的水泡,如串串珍珠,似断似连,似连似断。静静贮立岸边,俯首观望,泉珠应接不暇,在阳光下泛着清亮银光,侧耳静听,似乎还能听到清脆乐动。今年雨水多,以至堤岸石缝到处都有或大或小的喷泉盛景,哗哗作响。“百”远不足形容泉眼之多,应叫千泉或万泉,亿泉或兆泉更合适吧。泉眼多,自然泉水大,据测量正常3~5个流量,也即每秒3~5立方米,每分钟就是180~300立方米,丰水季则翻倍甚或数倍,湖南面出口有10米多宽的沟渠整日整夜流淌不断,一路向南十余里汇入共产主义渠,向东尔后向东北注入卫河,归向大海,百泉也是卫河之源。
![]()
百泉美,美在深沉的文化底蕴。天下美泉良多,但留下文人墨迹者鲜矣。百泉则不然,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荀子•儒放篇》言:“武王伐纣,暮宿于百泉”。据考证,百泉是殷商时期开凿,乾隆十五年即一七五零年,绕岸砌石,并在周边筑构亭台楼阁,形成今天的规制。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大量墨迹和诗篇。金代诗人元好问有诗赞曰: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苏东坡留有墨宝“苏门山涌金亭”;元代词人王磐在《咏百泉灵源泉》中赞曰“济南七十二泉,散在坡迤百里川,未似共城地下水,千窠并出画栏前”。晋代高适、孙登,竹林七贤,唐代诗人贾岛、画家吴道之,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元代中书令耶律楚材、许衡、姚文献,明代唐寅、黄辉、魏允贞,清代乾隆皇帝、郑板桥等都曾在此留下墨宝。这里诞生了一代易学大师邵雍和明末清初中国三大儒之一的著名学者孙奇逢。泉因名人名更盛,名人赞泉亦留名,百泉堪称天下文泉也。这里的百姓甚重文化教育,文人甚多,文风甚浓,大多数村都有在外教书的大学老师,也有不少乡土作家、书画家,辉县还是全国著名的书法之乡,春节回家,家家户户的春联堪称书法比赛,赏心悦目。
![]()
百泉美,美在山泉相映。文泉傍文山,文山依文泉,泉边即山,山脚涌泉。山即苏门山,不高,区区一百八十四米,属太行山支脉万仙山根部向东延伸形成的,山北、西北皆太行山系,愈往北往西山愈高,往南则是平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山门拾级而上,有石碑、牌坊和牌楼,记载着历史沧桑。苏门山可谓藏龙卧虎,西周共伯和,代周王行政十四年,后隐居于此;秦灭六国,软禁齐王田建于此山中,直至饿死。泉湖西北隅,有易学大师邵雍筑安乐窝。安乐窝东侧有孔庙,供奉着孔子及其名弟子泥塑,几百年来香火不断。山顶有西晋隐士孙登长啸处,并建有啸台。一桩桩,一件件,苏门山历史深处,还有诉说不完的名人逸事。
![]()
百泉美,美在亭台楼阁,苍松翠柏,廊桥卧波,好一个灵动图景。湖畔建有“涌金""喷玉""灵源""放鱼""洗心""下马"等诸亭。这里亭楼小巧精致,雕梁画栋,飞檐上翘,亭柱上留有名人题的楹联,给人以灵气、积极、向上。泉湖西南侧,数株古柏,苍劲挺拔,深沉而苍桑,树围需数人合抱,如老者伫立思索。湖中有曲曲折折石桥相连,桥面不宽,但却是由整块长方形巨石铺就,湖中央还有石拱桥,犹如少女脖子上飘着的美丽彩巾,既方便游客行至湖中心领略风光,又增加了泉湖的灵动,恰到好处。无论从苏门山巅俯瞰湖面,还是从湖南面仰望苏门山,都是一幅绝妙山水胜景。
![]()
驻足泉湖东北角的石碑前,仰望“乾坤正气”四个斗大楷书,思绪万千,这是先贤给我们后人的期求啊,唯具乾坤正气,国家才能昌盛,社会才能稳定,个人才能成才,正气乃底气、勇气、豪气。时间仓促,驻足撑伞回望,灵动的百泉湖,深沉的苏门山,若有来世,我愿一半化作一汪清明澄澈泉湖水,给人甘甜醇美;一半化作山上青青的铺路石,让人登高望远。
作者简介
赵振华,辉县高庄人,现任中央党校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四个一批"文化名家,曾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铜陵市委副书记、安徽省教育厅长,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及一般项目,出版有《低效率劳动研究》《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劳动价值新论》《党政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经济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分析》《走向和谐之路》《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消费论》等个人专著,在《经济研究》、《财政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理论动态》《当代经济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转载。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来源:辉县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