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黄仔 | 撰稿: 雨山 | 责编: 雨山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假期到了第三天,躺在家里连玩了三天手机的人请举手♀️。

这是不是假期的你?
▲图片来源:Giphy
不开玩笑,这真的是我。好不容易有休息时间,当然是一人一手机玩得不知天地为何物。
没办法,各个软件的推送机制实在太精准了,全是爱看的,一划就是一天......
但是刷着刷着,突然被推送了一条消息:沉迷网络内容会导致「脑腐」。啊?这是怎么回事?
上网上得大脑都「萎缩」了?
Brain rot(脑腐)的概念这几年很火,牛津词典选择它作为2024年的年度词汇,在2023至2024年间,它的使用率增加了230%。
「脑腐」的意思是一个人过度消费网络内容、尤其是低质量内容,导致精神或智力退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上网上得「大脑萎缩」了。
![]()
▲图片来源:Google
不过不用被吓到,「脑腐」不是医学词汇,也不代表我们的大脑真的在腐烂或萎缩,它只是描述了我们沉迷网络的感受,表达对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不满。
这个概念也没有批判所有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也有很多人是用网络工作、学习或者观看优质内容。「脑腐」更多强调的是长时间接触劣质内容的影响。
而要说到目前传播度最广、又含大量低质内容的网络形式,短视频首当其冲。

▲图片来源:Giphy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短视频用户已经超过10.4亿,占网民总数的95.2%,人均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达到2.6小时。
基本上只要上网,就不可能逃得过短视频。十几秒到一两分钟的长度,精准推送、自动播放、带动情绪,让人防不胜防。
但是往往刷完之后不是心满意足,而是疲惫和焦虑;停止浏览后会出现戒断反应,不玩手机就心慌着急;很多人还发现,要正经学习或工作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容易走神分心。这就是当代人所说「脑腐」时刻。
![]()
短视频成瘾可能带来什么?
「脑腐」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现有的研究表明,短视频使用的确与我们的精神和健康状态有关。
身体健康
有时候,父母爱说的「都是玩手机玩的」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手机屏幕小,玩手机时拿得很近,眼睛距屏幕不超过20厘米。长期这样用眼容易导致眼疲劳、干眼症、近视、加深近视等问题。
长时间玩手机还会脖子疼、僵硬。这是因为低头看屏幕,脖子为了保持动作要承受更多压力。

▲图片来源:Giphy
而且玩手机的时候不是坐着就是躺着,间接增加了久坐时间,久坐的危害就大了。不仅会导致腰肌劳损、肩颈变硬、膝盖疼痛,还与肥胖、妇科炎症、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增加有关。
一项调查了1105名60~70岁中国老年女性的研究发现,观看短视频的时间与肥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人员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从短视频内容感受到的压力会刺激皮质醇生成,皮质醇会促进腹部脂肪的沉积;其次,短视频成瘾促使屏幕使用时间增加,影响褪黑素分泌,继而影响脂质代谢。
心理健康
短视频越刷越难受,越难受就越想刷短视频?去年,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的学者们证实了这件事。
![]()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他们以北京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收集社会人口信息、短视频成瘾情况和抑郁症等信息。
研究先定义了「成瘾」。社交媒体成瘾指个人无法控制使用社交媒体,从而导致显著痛苦或功能障碍,短视频成瘾是其中的一种。
短视频成瘾者中同时有抑郁症状高发的情况。结果发现,「悲伤情绪」正是连接短视频成瘾和抑郁症状的桥接症状,它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当我们感到痛苦,就想刷短视频回避。玩过之后又觉得耽误了工作和学习,感到强烈的内疚。为了消解内疚等负面情绪,我们会重复观看短视频。
不看短视频的时候会出现「戒断反应」,感觉生活无趣、焦虑,促进抑郁症状,又会反过来让我们用短视频来消解。
难受就想刷,刷了更难受,为了不难受又刷,形成情绪逃避的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Giphy
短视频能带来即时的快乐,但是从长远来说,它可能导致用户对网络依赖增强。而且,网上精心策划的内容还容易导致我们自卑、自我厌恶,这都会给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大脑影响
网上很多人说,每天大量刷短视频,脑子充斥着碎片化信息,想说的时候却表达不出来。工作上容易分心,生活中还经常想不起来自己要说啥。
过度上网真的会带来这些结果吗?看看研究怎么说。
这里有三个相关概念,除了上面提到的社交媒体成瘾,还有「末日滚动」和「僵尸滚动」。
「末日滚动」指不停地浏览坏消息,即使坏消息让人沮丧;「僵尸滚动」正如字面意思,像僵尸一样灵魂被摄取,漫无目的地滑手机,没有明确目标。

▲图片来源:Giphy
《脑科学》上一篇纳入35份研究结果的综述,发现这三种情况与认知超负荷、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感、影响执行功能(记忆、规划和决策)有关。
就拿刷短视频来说,十几秒甚至几秒就会切换,大脑要在无数个短视频之间来回横跳,只能浅层处理信息,来不及进行深度思考和记忆。长期如此与大脑的慢性疲惫状态、大脑高效处理信息能力下降有关。

▲图片来源:Giphy
但是大家也不必太担心,研究得出的都是相关而非因果关系。「刷短视频会『降智』」这样的说法并没有明确证据,社交媒体使用和大脑的关系还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
![]()
沉迷或许不是我们的错
说了这么多也不是怪咱们,完全能理解大家刷短视频的行为,毕竟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那么刺激的画面、音乐、剪辑效果和故事,真的很吸引人眼球。而当我们尝到甜头后,大脑对刺激的需求随之增加,会让我们不断地观看去获得相同程度的即时满足。
平台也是拿捏了人性,大数据会推送相似内容,从而增加用户的点击次数,延长停留时间。
浙江大学学者发表在《Neurolmage》上的研究,对比了参与者观看普通视频和个性化视频的情况。
![]()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5]
结果发现当参与者观看「猜我喜欢」的短视频时,与奖赏和成瘾、注意力密切相关的脑区激活度更高,这表明个性化推送视频可能会通过影响大脑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精神分析上还认为,沉迷网络可能是在逃避一些重要的事情,为了分散注意力,不去洞察内心。
本来现实的问题、自我的需求才应该占据我们的头脑,但是,当代人太累了。
白天工作要处理大量事务、信息和人际关系,已经超负荷运转,下班后不想再思考,也没时间去运动或是社交,只有躺下来刷刷低质视频,才能勉强度过这心累的一天。
沉重的生活之下,短视频或许一定程度上给了人们喘息的空间和出口。
![]()
▲图片来源:ChinaSkinny
![]()
偶尔做做「数码排毒」
但是正如研究结果所说,这样的娱乐能立刻带来快乐,却无法带来长期的满足,甚至可能增加消极情绪。
从健康的角度,我们建议大家多做「数码排毒」。
「数码排毒」指放下手机电脑等设备,过一会没有网络的生活,可以去看书、社交、运动、徒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
▲图片来源:Unsplash
暂停使用网络后你会发现,你所焦虑的事都没有发生,不仅如此,还可能更加放松。
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的研究发现,三天不玩手机后,参与者的视觉系统变弱,感到更轻松,睡得更好,情绪也更积极。
如果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可以拿来断网,平时做做短时间「数码排毒」也是有效的。
有很多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过程,有给不玩手机的时长进行奖励的类型,还有监督屏幕时长后直接锁住软件的类型。我们在做正事时,就可以利用这些软件暂时屏蔽电子产品的影响,保持专注。
![]()
▲图片来源:Unsplash
最后,希望大家学会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
如果你控制不住一直刷负面信息,或是特别容易因为网上的内容内耗,越上网心情越差,要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不要与负面内容缠斗,这个时候最该做的是放下手机,专注于现实生活。
希望我们能都活在当下,过好当下。
![]()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in rot’ named Oxford Word of the Year 2024[EB/OL]. (2024-12-02)[2025-10-03]. https://corp.oup.com/news/brain-rot-named-oxford-word-of-the-year-2024/.
[2] Diyang Qu, Bowen Liu, Luxia Jia, Xuan Zhang, Dongyang Chen, Quan Zhang, Yi Feng, Runsen Chen.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ort video addi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 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 analysi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ume 152, March 2024, 108059.
[3] Ahmed Mohamed Fahmy Yousef, Alsaeed Alshamy, Ahmed Tlili, Ahmed Hosny Saleh Metwally. Demystifying the New Dilemma of Brain Rot in the Digital Era: A Review[J]. Brain sciences, 2025 Mar 7;15(3):283. doi: 10.3390/brainsci15030283.
[4] Ke Chen, Qiang He, Yang Pan, Shuzo Kumagai, Si Chen, Xianliang Zhang. Short Video Viewing, and Not Sedentary Time, Is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ness/Obesity among Chinese Women[J]. Nutrients, 2022 Mar 21;14(6):1309. doi: 10.3390/nu14061309.
[5] Conghui Su, Hui Zhou, Liangyu Gong, Binyu Teng, Fengji Geng, Yuzheng Hu. Viewing personalized video clips recommended by TikTok activates default mode network and ventral tegmental area[J]. Neuroimage, 2021 Aug 15:237:118136. doi: 10.1016/j.
[6] Mike M. Schmitgen, Gudrun M. Henemann, Julian Koenig, Marie-Luise Otte, Jakob P. Rosero, Patrick Bach, Sophie H. Haage, Nadine D. Wolf, Robert C. Wolf. Effects of smartphone restriction on cue-related neural activit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ume 167, June 2025, 108610.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