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2025年国庆夜,一张来自上海某医院的规培生工资条突然在医疗圈刷屏。8月实发16553.17元,10项收入明细清清楚楚——这个数字,让不少同行直呼“不敢相信”,也让“规培待遇”这个老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
这张工资单,像是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得以窥见规培制度推行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一、拆解1.6万:钱到底从哪来?
仔细看这张工资单,你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
工资单显示,基础工资其实只有2680.86元,仅占16.2%。真正的大头是“住院医师”、“主治”等岗位补贴,加起来8000元,占比48.3%,近半。这种“低基础保障+绩效激励”的薪酬结构,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规培生作为特殊身份的尴尬定位——既是学员,又是劳动力。
而中夜班费绩效1800元、科室补贴2272.31元这些项目,明眼人一看就懂——这都是用无数个“白加黑”、“5+2”换来的。每一分“高收入”背后,都是实打实的工作量。
二、上海能拿1.6万,别的地方呢?
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是上海。
作为医疗资源最集中的一线城市,这份收入在全国规培体系中,具有标杆意义,绝对属于“天花板”级别。对比国家卫健委几年前公布的全国规培生平均年薪8-12万标准,这个月薪已经摸到了上限。
![]()
但就算在上海,扣掉五险一金后,到手1万3左右,面对这座城市动辄三四千的合租房租、高昂的生活成本,这钱真的多吗?尤其是,当你知道上海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已经11400元左右时,心情可能更复杂。
三、最扎心的是那个“0”
工资单上最刺眼的一行,是“医院职工季度绩效奖:0元”。
简简单单的一个“0”,戳破了规培生“同工不同酬”的无奈。尽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白纸黑字写着,规培生应享受“同等条件住院医师工资福利待遇”,但现实呢?
一位三甲医院教学主任私下透露:“规培生承担了科室近一半的一线工作,但在绩效分配上始终低人一等。”编制内外的那条隐形的线,依然清晰得让人心疼。
四、这钱,赚得容易吗?
从医学生到独立行医,本科5年+规培3-5年,动辄八九年的漫长培养周期,让医学成为教育投入最高的专业之一。
有人粗略算过,按照这个工资水平,一个规培生大概要工作8-10年才能收回这些年的教育成本。但换个角度看,规培期间积累的临床经验、获得的执业资格,确实是未来职业生涯最硬的敲门砖。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完成规培的医师起薪比未规培者高出42%。
这笔长期的职业投资,值或不值,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天平。
深夜的医院,总有一盏盏灯为生命亮着。就像这张引发热议的工资单,既照见了医者价值被逐渐认可的进步,也映射出制度仍需完善的空间。
“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规划正在推进,我们期待有一天,规培待遇能真正配得上这群年轻医生的付出,让“体面劳动”不只是一句口号。
医客说
愿有一天,规培工资条上的“0”消失,每位年轻医生都能体面工作、安心成长。
【责编】医客君
【文章来源】杏林苑社群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微信:xxxfff0518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感谢您对医客的支持!
【投稿邮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