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原央企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郜风涛一行莅临牧原集团,就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企业治理与传承等话题调研交流。
在与牧原董事长秦英林、首席法务官袁合宾等座谈中,宋志平对牧原提出族外优先的传承理念,搭建二代接班人团队的企业治理模式给予肯定,他认为这一模式“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新思路,牧原的实践值得深入研究”。
公开资料显示,在中国超1亿家民营企业中,80%以上为家族企业,从2017年至2022年,约四分之三的家族企业面临交接班,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波家族传承。
这些家族企业大多创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浪潮中,父辈们凭借胆识与勤劳,白手起家。如今企业面临换代,他们更多选择下一代接班。
二代们大多在家族荫庇中成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开阔的国际眼界。接班前,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到国外求学,去大企业实践,或者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
![]()
作为互联网原生一代,二代们对数字化工具的理解和运用远超父母,他们更愿意钻研工业软件、电商、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新渠道,帮助工厂数字化转型,他们在品牌和研发上会加大投入,提倡以现代公司治理方式替代传统的家族式管理。
然而,在接班过程中,有一些接班人难以完成对企业的转型与变革,有的二代根本不具备接班的能力,他们对管理了解甚少,缺乏基层历练。这些二代们也没有特别强烈的创业意识,当他们接管企业,很多都是被赶鸭子上架,真正能全面接手企业的人仍属少数。
当前,中国民企传承正面临三重困难:
一是家族关系干扰企业决策。家族企业常因"亲戚管战略"等现象导致管理失效。同时,"升职天花板是亲戚"会引发人才流失。此外,家族成员易陷入"重人情轻制度"的管理模式,导致规则意识薄弱、议而不决或内耗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二是职业化与人才梯队建设不足。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原有家族成员能力可能无法匹配管理复杂度,但家族企业常因排外心理阻碍职业经理人引入。内部团队缺乏系统培训与选拔机制,导致人才断层,难以支撑业务扩张。
三是法律与传承规划缺失。传承过程中若未提前规划,易引发法律纠纷。非婚生子女继承权平等可能导致股权被分割;未提前设立信托或遗嘱,可能因债务纠纷或破产清算导致财富流失。例如,信托若未合法设立(如未完成登记或财产不明确),则无法隔离风险,影响财富传承。当下,典型的案例是,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传承信托风波导致双方对簿公堂。
牧原的管理创新探索为中国民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2021年,牧原实施了企业传承新机制,推出了双核管理制度,以首席财务官高曈为代表的二代高管们走上前台,全面负责公司经营。
![]()
彼时,正值生猪养殖行业从数量规模转型向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二代高管团队积极精进,勤勉耕耘,4年来,牧原不仅实现了出栏规模达到全球最大,而且在降本增效上持续发挥创新技术优势,开展精益管理,实现了降本突破。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实现了105亿元,净现金流规模达到公司最优时期。同时,在肉食经营上,“第二增长曲线”培育成效已现。
对此,宋志平对牧原提出的族外优先理念,搭建二代接班人团队负责公司经营管理的双核管理制度给予了肯定。
观察牧原的双核管理制度,它是建立在一代创业者家族管理与二代职业经理人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二代负责全面经营管理,一代创业者退出经营层后负责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指导工作。
这种创新传承治理模式兼具了经营发展上进取与稳健的协同性。
同时,在合规治理上,牧原参照了首席大法官制度,设置首席法务官,搭建百人法务团队,所有业务都需经首席法务官和法务团队,先进行合规性审核,再从商业上去判断可行性,做到合规先行。
宋志平认为,牧原的企业传承模式“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新思路,牧原的实践值得深入研究”。
那么,牧原管理创新为中国民企传承提供的新思路在哪里呢?
笔者以为,一是新思路体现在搭建了双核领导制度,强调了公司治理新老协同、内外兼容的特色,突出了“承”的革新性,也把脉了“传”的延续性。
二是新思路体现在牧原在企业传承上探索了家族企业向着治理职业化、法制化转型方式,克服了家族二代传承沿续治理一言堂以及二代管理能力不足影响企业发展等弊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