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秋山有感
万里秋风黄叶枝,数声寒雁白蘋吹。
平生亦有江湖念,却爱山云出岫迟。
"万里秋风黄叶枝,数声寒雁白蘋吹。"诗的开篇便以宏大的空间叙事展开——"万里"的秋风扫过,黄叶在枝头颤动,几声寒雁的鸣叫与白蘋(浮萍)一同被吹散。这两句勾勒出一幅典型的秋日山水图景,却暗藏玄机:秋风虽"万里"却只作用于"黄叶枝",寒雁的鸣叫虽"数声"却能"吹"动白蘋,这种夸张与克制的辩证运用,为全诗奠定了既开阔又细腻的基调。
后两句"平生亦有江湖念,却爱山云出岫迟"陡然转折,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抉择。"江湖念"代表着传统文人向往的功名之路或广阔天地间的自由游历,而"山云出岫迟"则描绘了山间云雾缓缓飘出的悠然景象。值得注意的是"亦"与"却"两个虚词的精妙运用——"亦"承认了江湖之念的存在,"却"则突出了对山云迟缓之美的偏爱,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使诗人的最终选择更具分量。
![]()
诗人对"山云出岫迟"的钟爱,实则是对两种生活态度的隐喻性抉择:是如秋风般迅疾地追求远方,还是像山云一样从容地保持迟疑?"出岫迟"三字尤为传神——云本应随风快速流动,却故意放慢脚步,这种违背物理常理的描写恰恰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性的独特理解。在快节奏的江湖生涯与慢节奏的山居生活之间,诗人选择了后者,但并非完全否定前者,而是以"亦"字保留了内心的多重可能。
这首七绝的深层魅力在于它展现了古代文人普遍存在的隐逸辩证法:表面上选择归隐,内心却从未真正割舍对世俗的牵挂;表面上赞美迟缓,实则是对生命节奏的深刻反思。秋山的"有感"最终化为对"迟"这一美德的礼赞,而这种迟疑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更为清醒的生命选择——在知道江湖为何物的前提下,依然决定做一片缓缓出岫的山云。
当现代人被速度与效率所困时,这首八百年前的小诗提醒我们:有时候,最美的风景恰恰来自于那一点"迟"的坚持,来自于对自然节奏而非社会时钟的尊重。山云的迟疑,或许正是智者面对世界时最优雅的姿态。
![]()
七绝·山居小筑
小园风露压疏枝,花落閒门晚更吹。
最爱秋山新沐后,一帘凉月煮茶迟。
"小园风露压疏枝,花落閒门晚更吹。"诗的开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居小筑的秋夜景致。风露轻压疏枝,花瓣在静谧的门庭前悠悠飘落,一个"压"字将无形的风露具象化为有重量的存在,而"晚更吹"则暗示了时间的缓缓流逝。这两句通过"风露""疏枝""花落""閒门"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略带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闲适淡远的基调。
后两句"最爱秋山新沐后,一帘凉月煮茶迟"笔锋一转,点出诗人最钟爱的山居时刻——秋雨初霁后的宁静夜晚。"新沐后"三字极富表现力,既指秋山经过雨水洗礼后的清新,也暗喻诗人心灵经尘世烦扰后的澄明状态。而"一帘凉月煮茶迟"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帘凉月映照下的煮茶场景,因"迟"字而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
诗人对"煮茶迟"的偏爱,实则是对生活节奏的诗意掌控。在"最爱"与"迟"的呼应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哲学——不是匆忙地追逐,而是悠闲地等待;不是急切地品饮,而是耐心地等待水沸茶香。这种"迟"不是怠惰,而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珍视,对当下时刻的全然投入。凉月、帘影、茶烟,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审美空间。
《山居小筑》的深层魅力在于它展现了古代文人理想中的闲适美学:在简朴的居所中,通过对自然时序的细腻感知和对日常生活的诗意经营,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超脱。小园的风露、飘落的花瓣、新沐的秋山、凉月下的茶席,这些寻常景物因诗人的闲适心境而被赋予了非凡的美感。
当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常常陷入效率至上的焦虑。而这首七绝提醒我们,生活的艺术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如何做这些事;不在于追赶时间,而在于与时间和谐共处。当诗人选择"煮茶迟"时,他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在慢下来的时光里,品味一杯茶的香气,欣赏一帘月的清辉,聆听花瓣落地的声音。这种闲适美学,或许正是浮躁时代最珍贵的精神慰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