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丘吉尔作为三巨头之一出现在雅尔塔会议现场时,他从未想到短短12年后,英国竟再也不敢在没有美国支持的情况下采取任何重大外交行动。而让英国彻底丧失战后三巨头地位的关键节点,便是1956年爆发的苏伊士运河危机。
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由法国人主导修建,英国人持有部分股份。这条运河自19世纪末完工后,不仅是英法在非洲殖民竞赛的缩影,更是英帝国连通欧洲与亚洲殖民地的核心枢纽。运河沟通两大洋,为英国带来巨额财富,这让运河所在地埃及颇为眼红。埃及彻底丧失苏伊士运河股份,实则源于1874年,当时埃及因外债压力,将所持股份卖给了英国。但彼时埃及已是英国的傀儡政权,这一决定并未得到全体埃及人的认可。因此,当英国因世界大战实力受损后,埃及人开始谋划将这棵生长在埃及土地上的摇钱树收回自己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已无力维持战前的全球帝国规模,埃及人随即发难,要求英国归还部分主权。作为纵横世界数百年的老牌帝国,英国也认清现实,大英帝国解体是大势所趋,埃及独立已难以避免。于是在1936年,英国与埃及缔结《英埃同盟条约》,终止对埃及的军事占领,归还部分主权,并计划在20年内支持埃及完全独立。埃及人获得独立许诺,本可成为皆大欢喜的结局,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削弱了英国,埃及认为无需再等待英国“施舍”独立。
![]()
1952年7月,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建立埃及共和国。随后,埃及单方面废除尚未失效的《英埃同盟条约》,宣布不再受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控制。面对纳赛尔的行动,英国仍保持克制,毕竟《英埃同盟条约》本就是为埃及独立铺垫,殖民帝国解体后,继续控制埃及已无意义,英国在埃及的最大资产只剩苏伊士运河。
时任英国首相艾登领导的政府,在获悉埃及建立共和国后,立即准备与纳赛尔谈判。他们认为,当时苏伊士运河的大半股份仍由英法持有,且英国在运河区内仍保有驻军;只要英国同意分批撤走驻军并承认埃及政府合法性,埃及人便不会急于收回运河,这能为英国围绕运河进行资本操作争取时间。对英国而言,运河区驻军原本是为保护印度与不列颠的帝国生命线,如今印度早已独立,埃及军队实力又较弱,驻军已无实际意义。借着谈判卖给纳赛尔人情,在英国人看来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但当英国带着条件抵达开罗时,得到的答复却是苏伊士运河本就属于埃及。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签署《关于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法令》,宣布没收英法殖民者股份,直接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英国对埃及的单方面决定极为恼怒,1936年他们已退让一次,1951年埃及单方面撕毁条约也选择默许,可两次妥协不仅未换来埃及“感恩”,反而让其得寸进尺,最终竟直接对大英帝国遗产动手。纳赛尔宣布国有化的当晚,恼羞成怒的英国首相艾登便宣布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夺回运河,绝不能让纳赛尔卡住英国的脖子。
![]()
此时刚独立的埃及,尚无像样的军事力量。纳赛尔虽将自己塑造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但埃及的军事实力有限,别说对抗英国这样的大国,几年前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已证明,这个国家甚至未必能打赢邻国。但纳赛尔此时宣布运河国有化,并非无谋的得寸进尺。这位埃及领导人早已意识到,英国的对手并非只有埃及,另有两位玩家已悄然入局苏伊士运河的博弈,它们便是当时尚未完全称霸世界的美国与苏联。
然而,《雅尔塔协定》虽划分了欧洲与东亚的势力范围,却未就英法等国殖民地的处置方案达成共识。战后旧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美苏为争夺刚踏上独立之路的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成立新机构。连接三大洲且拥有巨额石油资源的中东地区,自然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1955年,美国率先与英国协商成立巴格达条约组织,意图在中东对苏联形成包围。但美国虽主导了该组织的成立,却未加入成为正式成员,仅以观察国身份介入中东事务。
美国人清楚,英国希望将巴格达条约组织打造成由自己主导的中东版北约。一旦美国承认并默许该组织稳定存在,便意味着承认英国在中东乃至第三世界的特殊地位。虽然包围苏联至关重要,但维持美国在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更为关键。因此,巴格达条约组织与其说是美国在中东的立足点,不如说是白宫安插在中东的监视器,目的就是在合适时机抓住英国的破绽,顺势将英国主导的中东事务纳入美国掌控。正因为如此,在英国全面退出中东前,美国从未想过帮英国维持最后体面。
![]()
另一端的苏联,想法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对苏联而言,第三世界归属未定是《雅尔塔协定》的最大漏洞,却也成为美苏争霸的捷径。且与倾向于西方国家的美国不同,苏联更关注穷国弱国,显然与刚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有更多共同语言。20世纪50年代初,几乎每个刚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或多或少获得过苏联的物资援助。纳赛尔主政的埃及因预感到迟早会与英国爆发冲突,已于1955年接收了大量苏联武器装备。当西方主导的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后,苏联支持中东第三世界国家的动力愈发充足。在苏联支持下,未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埃及,于1956年3月与叙利亚、沙特建立针对该组织的南层联盟,为后续全面对抗做准备。
1956年6月,美苏虽仍将对方视为头号对手,但在中东的战略意图却出现交集,两国都希望抢在对方之前掌控中东,而这里原有的“主人”英国,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美苏共同的目标。此时,美苏只需一个将“压力转化为战争”的借口,而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恰好成为了这个借口。
不过,埃及在1956年7月26日宣布运河国有化,既非一时冲动,也非单纯依赖苏联支持,核心原因是西方的出尔反尔。埃及独立后,面临一项世纪工程,修建可开发尼罗河水资源的阿斯旺水坝,但埃及自身无力承担建设资金,纳赛尔遂开始寻求外国援助。1956年6月,苏联率先承诺为埃及提供4亿美元无息贷款;西方听闻后,也一改此前一毛不拔的态度,表示愿意提供水坝修建的一期贷款。与苏联相比,英美虽心怀鬼胎,但财力更雄厚,可还没等纳赛尔做出选择,美国便率先出尔反尔,收回了支持埃及修建水坝的资金承诺。
![]()
美国的这一决定最终坑了英国。在纳赛尔眼中这种出尔反尔是对埃及的公然羞辱;为回击西方,他最终做出了收回运河主权的决定。这一决定瞬间激怒了运河的实际控制者英法两国,英国当晚便宣布反对,并着手准备对埃及宣战。但此时,美苏两国却玩起了欲擒故纵的把戏: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苏一方面不愿对方抢先渗透中东,另一方面却希望英法与中东爆发大规模冲突,为自己介入创造更大空间。两国建议英法将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但仅讨论埃及如何保障苏伊士运河的国际化运营,绝口不提“埃及应将运河归还英法”。
尤其是苏联,始终坚持苏伊士运河主权是埃及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为支持埃及对运河的合法控制,苏联甚至在联合国动用一票否决权,否决了英国提出的提案。英法意识到,与美苏玩文字游戏永远无法收回苏伊士运河,最终决定以武力解决问题。而埃及的军事实力确实如预想中孱弱:仅两天时间,以色列军队便占领西奈半岛,兵锋直抵苏伊士运河地区。英法两国此时则假惺惺地要求埃及在12小时内与以色列停战,否则便对埃及开战。埃及连以色列都无法对抗,更无力抵挡英法,战争爆发不到一周,便将此事提交联合国,这正是美苏等待已久的机会。
![]()
11月5日,在英法顶着多数国家反对、连续动用一票否决权拒绝停战后,苏联向英、法、以三国递交最后通牒:若不停战,苏联将武装干涉中东。英法立即依据《北大西洋公约》请求美国支持,然而令它们没想到的是,美国不仅没有支持英法对抗苏联威胁,反而抢先做空英镑,以实际行动逼迫英法在埃及问题上向苏联让步。美国的态度让英法意识到一个可怕的现实,即便它们下定决心与苏联开战,美国不仅不会支持,反而会在背后拆台。最终,两国不得不在战场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撤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