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中东大地,硝烟突然弥漫,一边是刚推翻封建王朝的埃及,一边是曾殖民全球的英法,再加上虎视眈眈的以色列,三方围绕一条运河大打出手。
![]()
谁都没想到,这场看似局部的战争,竟彻底打碎了欧洲列强的霸权梦,让美苏稳稳坐上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宝座。
运河成导火索:埃及为啥敢跟英法叫板?
要聊这场战争,得先从苏伊士运河说起,这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水道,可不是普通的河。
每年过往船只缴纳的通行费,能让控制者躺着赚钱,说是“流动的印钞机”一点不夸张,可1956年之前,这台“印钞机”的控制权,一直攥在英法手里。
当时埃及刚经历一场大变革,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人越想越憋屈,阿拉伯世界人多地广,怎么就打不过小小的以色列?
![]()
最后琢磨出问题根源,国王法鲁克一世的封建王朝太腐朽,根本没法带领国家变强。
1952年,纳吉布和纳赛尔带领自由派军官发动7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后来纳赛尔又通过政变,把不够坚决的纳吉布赶下台,自己成了埃及总统。
纳赛尔一上台就想干件大事搞工业化,可工业化需要海量资金,埃及自己没那么多钱。
1955年底,美英曾承诺给埃及7000万美元赠款,世界银行也答应贷2亿美元。
结果到了1956年7月,美国突然变卦,理由是埃及不愿加入围堵苏联的巴格达条约。
被耍了的纳赛尔咽不下这口气,转头就把目光投向了苏伊士运河。
![]()
1956年7月26日,在庆祝革命成功四周年的群众集会上,纳赛尔当众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运河的税收,要用来修阿斯旺水坝,搞埃及自己的建设。
这个决定一出,全世界都炸了锅,在英法看来,这就像一个四岁小孩,当着众人的面,给了两个彪形大汉每人一个耳光。
要知道,二战后的英法本就一肚子火,法国在越南、阿尔及利亚接连吃败仗,英国工党为了拉选票,把海外殖民地卖了个遍,等反应过来,昔日“日不落帝国”的家底快空了。
现在连埃及都敢挑战他们,英法哪还忍得住,夺回苏伊士运河,成了两国的共同目标。
三国联合作恶:埃及如何以弱抗强?
英法一开始想走“文明路线”,把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
![]()
可安理会讨论后,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的提案,法律途径走不通,英法就打算动粗,但二战后美苏掌控着联合国,没有安理会授权,直接出兵师出无名。
这时法国想出个“借刀杀人”的主意,让以色列先动手打埃及,英法再以“调停”的名义出兵,逼着埃及放弃运河控制权。
以色列本来就对纳赛尔不满,纳赛尔执政后,埃及不断从苏联买武器,还派飞行员去苏联受训,明摆着是想找以色列报仇,既然早晚要打,以色列干脆顺水推舟,答应了英法的提议。
当时双方的兵力差距很明显,以色列有10万军队、400辆坦克、155架作战飞机。
![]()
埃及总兵力15万,坦克530辆、火炮500门、飞机255架,可埃及很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能参战的飞机只有100多架。
更关键的是,埃及把防御重点放在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两岸,西奈半岛只部署了3万兵力,远少于以色列。
1956年10月29日,以军伞兵突袭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
纳赛尔赶紧调兵增援西奈半岛,可刚动手,英法就跳出来“调停”,要求埃以双方停火,还让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开放三个港口。
![]()
这种明摆着欺负人的条件,纳赛尔当然不答应,为了避免军队腹背受敌,他下令西奈半岛的埃军向运河撤退。
10月31日,见埃及不妥协,英法直接对埃及全境发动空袭,实力差距摆在那,埃及空军当天就被打残,彻底失去了制空权。
纳赛尔知道硬拼打不过,一边向联合国安理会求救,一边号召全体埃及人保卫国家。
很快,大量平民加入抵抗,驻守塞德港的埃军死守外围,英法联军怎么都拿不下整个港口。
11月5日,眼看运河北部失守,纳赛尔下了狠手,在运河下游凿沉十几艘船,把苏伊士运河彻底堵了。
这一招直接击中了要害,苏伊士运河一堵,欧亚大陆的贸易船只全得停运,全世界的利益都被牵扯进来。
![]()
国际社会的压力瞬间涌向英法以,这场战争的走向,开始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美苏强势介入:世界格局彻底洗牌
苏伊士运河被堵后,最先坐不住的是苏联,当时苏联想在中东扩大影响力,埃及是重要的争取对象。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直接对英法发出警告,如果继续进攻埃及,苏联会动用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
这话明摆着是核威胁,以色列先慌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跟英法说,再打下去,以色列可能都不复存在了,毕竟苏联一颗原子弹就能把以色列炸平。
![]()
英法一开始还抱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是北约成员国,美国会站在他们这边。
可他们想错了,美国有自己的小算盘,在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看来,北约只能有一个老大,那就是美国。
英法不跟美国打招呼就擅自行动,正好给了美国教训他们的机会。
艾森豪威尔直接下令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表面上是警告苏联别动手,实际上也针对英法。
他还专门召见英国首相艾登,明确表示,英法的行动是殖民主义的复辟,必须立即撤军,不然美国就对两国进行制裁。
美苏一唱一和,把英法架在了火上,11月6日,英法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但还拖着不撤军。
![]()
1957年1月,英国首相艾登辞职,同年3月,以色列在埃及同意其享有帝朗海峡通行权后,也从西奈半岛撤军。
而埃及虽然在军事上输了,政治上却成了大赢家,纳赛尔凭借对抗英法以强权、夺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壮举,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
埃及也一跃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从这里席卷中东,后来很多阿拉伯领导人,都把纳赛尔当成偶像。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彻底改写了世界格局,英法从全球性大国沦为地区性国家,欧洲主导世界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
法国后来的变化很能说明问题,1958年戴高乐出山组建新政府,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回看第二次中东战争,它不仅是一场关于运河主权的争夺,更是一场新旧世界秩序的碰撞。
![]()
埃及用一场“虽败犹荣”的抵抗,打破了欧洲列强的霸权神话,美苏则借着这场战争,把世界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而苏伊士运河的归属之争,也成了近代史上弱国对抗强国、争取国家主权的经典案例,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