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撰文丨Ziv
审校丨Cloud
1912年4月,“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准备横跨大西洋,前往美国纽约。船上的乘客对这趟航行满怀期待,都想尽快看到纽约的繁华街景。然而出发5天后,这艘巨轮撞上冰山,将近2/3的乘客和船员葬身海底。
![]()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开启横跨大西洋的首航。(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的70多年里,人们从未放弃搜寻它的残骸。泰坦尼克的遇难者中有几位富豪乘客,其中一些富豪的家人组成了一个财团,委托打捞公司打捞泰坦尼克。
但是很快打捞计划就被放弃了,因为泰坦尼克沉没的地方很深,当时的探测技术还难以搜寻这么深的海域,潜水员也无法克服海中巨大的压强下潜,仅凭人力只能下潜一小部分深度。打捞公司提出的替代方案是向沉船上扔炸药,这样船体破碎后,尸体就能浮上水面,但是海洋学家认为这样行不通(事实上尸体也不会浮出水面,因为海底压强很大,水温很低,尸体内不会产生大量气体)。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技术不成熟、实际操作困难,以及海底条件恶劣,所有方法都没什么成效。
比如1914年,一位建筑师提出可以把电磁铁安装在潜艇上,这样它就会被泰坦尼克号的钢制船体吸引过去。找到沉船的确切位置后,再放下更多电磁铁,然后把泰坦尼克号吊上水面,但是这个计划的成本太高了,而且很难实施,所以最终没有付诸实践。
1970年代,有一个方案是向泰坦尼克号内注入18万吨融化的蜡,蜡凝固变硬后,产生的浮力就能让泰坦尼克号自己浮上水面,类似的还有注入凡士林,用液氮(50万吨)做冰山,用乒乓球填充泰坦尼克,以及用能够承受海底巨大压力的某种玻璃球填充,但是需要的玻璃球太多了,成本超过2亿美元。
![]()
1980年上映的电影《冲出地狱海》(Raise the Titanic)描绘了泰坦尼克号浮上海面的场景,但实际上这种情景是不可能发生的。(图片来源:impawards)
在众多失败的经历中,最疯狂但也是最接近泰坦尼克号的是石油大亨杰克·格里姆(Jack Grimm)赞助的探险。
据说这位石油大亨曾经也贫困潦倒过,他寻找石油时一开始并不顺利,接连钻探了许多洞,但是都没有发现石油。当一个钻坑底部终于冒出石油时,格里姆脑海中的想法是:是时候去找大脚怪、尼斯湖水怪、诺亚方舟和失落之城亚特兰蒂斯了!
除了这些传说中的东西,格里姆也想要找到泰坦尼克。
![]()
格里姆拿着泰坦尼克号的模型。(图片来源:titanicconnections)
格里姆聘请了两位资深海洋学家作为顾问,并且购买了一台全新的深海扫描声呐来寻找沉船。但是当第三位顾问出现时,两位海洋学家大为震惊,并且表示:“要么选我们,要么选Ta。”
第三位顾问名叫“泰坦”,那是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格里姆相信它能在地图上准确地指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位置。
两位科学家觉得这个想法太离谱了(正常人都会这么想),他们给格里姆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他们和猴子中做出选择。在格里姆自己写的书里面,他写道:“Fire the scientists.”(炒了科学家。)
当然现实是理性的人占了上风,格里姆被劝服,带着科学家出发了。
![]()
参与探险的科学家之一——弗雷德·斯皮斯(Fred Spiess),他是运用声学技术研究海洋和海底的专家。(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格里姆一共进行了三次探险,但每次都遭受到恶劣天气的袭击。第一次考察他们对设备还不熟悉,而且在海底拖行时设备损坏,最后根据有限的数据识别出14处疑似沉船的目标。第二次他们带上了更强大的声呐,断定此前的14个目标只是自然地貌。第三次格里姆依然一无所获,还因为恶劣天气不得不提前结束探险。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最后一次航行中,船上携带的两个探测器都已经在泰坦尼克号附近经过,却没能探测到它。
最终找到泰坦尼克号的是美国海洋学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博士带领的团队。1985年,巴拉德受到美国海军的委托,帮忙寻找两艘在冷战时期沉没的核潜艇。但是“找到泰坦尼克号”也是巴拉德的心愿,所以他趁着空闲时间寻找沉船残骸,终于在摄像机拍到的图像中发现了锈迹斑斑的碎片。
![]()
2004年拍摄到的泰坦尼克号残骸。(图片来源:NOAA)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沉船的始末、了解更多打捞沉船的细节,就快来看看《万物》杂志10月刊的《寻找泰坦尼克》吧!最先被发现的是哪个部分?泰坦尼克号还有希望重见天日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得到答案。
![]()
在这期杂志中,你还能看到科学家如何用观测星星的方法来识别鲸鲨斑纹。每只鲸鲨身上斑点和条纹构成的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天空中散布的星星。把识别星星的算法用在鲸鲨身上,效果意外地好。
![]()
普通火车遇到陡坡容易打滑,有一种特殊的铁路系统却能轻松征服高山,这就是齿轨铁路。这项技术已经出现了超过百年,它带着越来越多的旅行者,以最特别的方式欣赏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风景。《会爬山的火车》将为你介绍这种独特的铁路系统。
![]()
就在2025年/2026年《万物》杂志
现在订阅全年杂志, 可免费获赠
万物视频科学课
未来机械臂3D笔袋
还有更多好礼等你开启!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Wreck_of_the_Titanic#
[2]https://www.titanicconnections.com/wreck/jack-grimm-titanic-expedition-1980-1981-1983/
[3]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40-years-ago-the-titanic-was-found-and-lost-41746
[4]https://www.history.co.uk/articles/outrageous-schemes-to-raise-the-titanic
[5]https://mulberryhall.medium.com/odd-this-day-c80c617c4696
[6]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tanic
[7]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d_Spiess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关注我们,点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