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六十七期(总第939期)
前两篇《》《》,着重分析了2011年北京卷说明文文本本身存在的哪些问题。本文接着就这篇说明文挑刺儿,不过,重点关注的不再是文本本身,而是问题及答案。
18.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3分) 答案示例: 【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其一,【甲】句与前面的“危害”一句直接相关;其二,【乙】句与后面的“造福”一句直接相关;其三,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
北京市中考语文2009年和2010年说明文考查的是某个词或者短语不能删掉的理由,2011年又变了个花样,考查两句话不能调换的理由,而且不是一条,要找到三条。这个变化,又让相当一部分习惯于机械训练的考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其实,这个变化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本质上和前两年并无不同,都是在考查语句作用的问题。
变换题型,从引导老师和学生避免机械备考方面,很值得肯定。不过,该题在命题上存在以下两个瑕疵。
1.题干所给出的解题区间提示是“阅读第④段”,但从参考答案来看,其一和其二两个理由,都要关注上下文,而无法仅从第④段就读出这些内容来,因此,解题区间限定为第④段不合理,题干应该这样表述:“结合全文,阅读第④段,……”这才更为严谨。
2.第三条理由“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这个答案示例过于宽泛,导致接下来的一年很多老师带着学生备考时,会告诉学生哪怕读不懂文章,在遇到同类题型时,把这句万能的答案“调换后语段表达重点与愿意不符”写上去,也可以至少得1分,这就让学生很开心。有了万能的答题模板,有了公式,甚至有了固定话术,不用思考,就能得分,怎么会不开心呢?
中考真题命题人留下的这个“坑”就需要接下来的模拟试题的命题人来填补了。怎么办呢?学生如果回答“调换后语段表达重点与愿意不符”,不给分吧,不合适,因为中考真题就这样给的参考答案;给分吧,又不甘心,毕竟很难判断学生是真读懂了,还是只是死记硬背记住了万能的答题话术。
很巧,当年我正好在区里参与模拟题命题,我主动请缨这个题由我来出,想要达成的目的就是只答这句万能套话不能得分。怎么办呢?我这样来命题:“结合全文,阅读第×段,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请你具体说出三条理由。”
怎么样,这回考生还能用那个万能的公式来回答该问题吗?我已经要把考生准备回答的话语放在题干中了,他总不能在答题时再重复一遍吧,他必须真正读懂了,说出具体理由才行。
通过这样的微调,就能够看得出来,考生是只死记硬背了答题公式,还是真正具备了理解全文的能力。一道好的考试题,不能只考是什么,更要考为什么;不是只考知其然,更要考知其所以然。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五十五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就在视频号“水寒说语文”的“直播回放”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