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如炬,立于画布前的男子,名叫李胜民。他来自湖南平江,却以二十多年的光阴,将汨罗江的流水与沉吟,一一揉进油彩之中,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版图上绘出独属于自己的一笔……
![]()
李胜民 福寿山居图 布面油画 150x230cm 2016年
在装置、行为与数字艺术日益成为主流的当代艺术语境中,李胜民却坚定地回到风景油画这一传统媒介,回到滋养他的这方热土。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清醒的选择——他试图在最朴实的题材中,表达最具当代性的思考。他的艺术实践印证了一个深刻的理念:最地域的,恰恰最世界;最传统的,恰恰最当代。
01/从汨罗江到黄浦江:艰难浇铸的艺术初心
1978年11月出生的李胜民的艺术之路始于湘北平江县三市镇爽口村,被台湾诗人余光中盛赞为“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从他家门口蜿蜒而过。他的祖父擅书,是乡间红白喜事抢手的舞文弄墨的“秀才”。父亲喜欢琴棋书画,还能做纸糊的花灯。母亲是当地的巧手裁缝,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那些在田埂上画小鸡小鸟山石田土的日子,那些用钝刀在石板上斫画猪狗牛羊的时光,那些用旧挂历做画本在一豆微光下小心翼翼描画的夜晚,都在无声地塑造着一个未来的艺术梦想。
1994年下半年,初中毕业的李胜民进入平江县政协学校美术班学习,这是一所相当于中专学历的全日制学校。艺术这条路对农家子弟来说难上加难,但他义无反顾。他说:“当时没想太多,就是喜欢画画,觉得这辈子不能离开它。”这种纯粹的热爱,成为他日后克服无数困难的内在动力。
1998年至2003年的上海岁月,是李胜民艺术生涯的淬火期。此前,为维持生计,他一边泡在书店“拜师学艺”,一边临摹世界名画卖给商业画廊,这却磨练了他的绘画技巧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上海,最困顿的时候,他为了躲避催租金的房东,深夜才敢回到出租屋。“有一回,我整整三天只吃了几个馒头,但还是坚持画画。因为我知道,一旦停下来,可能就再也没有勇气继续走下去了。”他说。
1999年7月,李胜民和既是同乡又是同学的青年画家余含兮拜访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话题广泛,相谈甚欢。临别时,陈逸飞挥笔写下一句话送给他俩:“亮部最深的地方也是亮部,暗部最亮的地方还是暗部”,并叮嘱他们“造型看安格尔,色彩看萨金特和费欣。” “没事时画画石膏像”。
陈逸飞之言,如暗室启牖,令他茅塞顿开。不仅解开了他多年来绘画技法的迷思,更深刻地渗入他的艺术观念与生命体验。它从一句关于光影的箴言,升华为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在矛盾中见统一,在限制中得自由。这句话自此深植于他的思想深处,既指引着他的画笔,也照亮了他的艺术人生。
02/北上问道: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开辟新径
2003年,李胜民毅然北上,选择在紧邻北京东部的河北燕郊落脚。这一决定并非偶然——彼时,北京宋庄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现场,正汇聚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形成极具活力的创作生态。燕郊与宋庄地缘相接、生活成本更低,成为许多艺术家的现实选择;加之余含兮等一批平江籍画家也已先期抵达,他便在此租下一处场所,开启了新阶段的艺术探索。
北方苍茫辽阔的天空与南方灵秀深远的山水,在他的笔下开始对话、交融。
2005年,他进入中央美院油画系研修深造。这一年,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央美,他全身心如饥似渴地吸收艺术养分。白天上课,晚上回到住地消化当天课程内容的同时开始自己的创作。“在央美附近的花家地租住的房子里,我经常通宵达旦地创作。那时候仿佛有画不完的想法,有用不完的精力,课余竟画了20多幅油画。” 他回忆道。
央美像一扇环形的天窗,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他系统研修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油画大师的技法,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我发现中国山水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原理,与西方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他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理念融入油画创作,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言。
这种艺术探索很快结出硕果。他的《岳麓旧梦》入选中国油画学会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当代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以二十多岁之龄成为此展中最年轻的艺术家之一;2007年作品《黄昏》获中韩美术大展银奖;2009年作品《山·语》参加香港学术邀请展;2010年《山水图》系列作品参加文化部主办的 “艺术环球行”美国纽约站展览,这意味着他的创作已引起国际关注。即便在央美毕业展上成功售出多幅其他题材的作品,他仍坚定不移地走在风景油画的探索之路上——这种选择,在当代艺术生态中,无疑是一种冷静而自信的坚守。
03/归去来兮:在地性与当代性的深层考量
2018年,李胜民在北京的艺术事业硕果满枝、春意正浓时,却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回到故乡平江。他认为这不是退隐,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再出发"。
他说:“在北京的这些年,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必须扎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这样才能确保与精神血脉的直接贯通。”
为了表明“扎根”的态度,从北京回平江后,他在平江乡里建了一个四合院,新中国国家形象重要设计者、中央美院教授周令钊及其夫人、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陈若菊特意去看过了那个地方,建议取“感恩报德、结草衔环”之意,叫“结草堂”,周令钊题写了这个堂名。
与此同时,他参与了余含兮"尤·艺术空间"的创建和运营工作。"尤·艺术空间"是平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民营美术馆,旨在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能够欣赏到高品质艺术展览。在"尤·艺术空间",他不但是个驻“间”画家的角色,还是一个活动策划的能手。
他强调,艺术不应该只存在于大城市的美术馆里,也应该回到普通百姓中间。2023年元旦,"尤·艺术空间"举办的首场活动——迎春美术展成为平江的文化盛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看客,新闻和朋友圈都发爆了。自此至今,各种主题的美术展、书法作品展及其他专题展览在这里接二连三举办,经常档期满满,成为当地官方和民间重要的文化活动空间之一,更是平江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04/山水重构:油画语言的时代价值与精神指向
李胜民的风景油画超越了对自然表象的简单摹写,成为一种文化记忆和哲学思考的载体。
从他家门口流过的那条汨罗江,不仅因爱国诗人屈原的沉江明志而被铭刻于穿越千年的历史丰碑上,也与诗圣杜甫结下不解之缘。杜甫晚年漂泊湖湘,最终在汨罗江平江境内的一叶孤舟中溘然长逝,并葬于附近的安定镇小田村。汨罗江流域的山川风物不仅承载着屈原的孤忠与浪漫,也萦绕着杜甫沉郁苍茫的生命终章。
如今,汨罗江依然静流如诉,它既是千年文脉的见证,也成为李胜民笔下的乡愁史诗与精神原乡。他以油彩续写江水的记忆,在画布上构建起一个贯通古今的意象空间——仿佛屈原的忧思、杜甫的漂泊,都仍在这水声光影之间,从未随岁月流散。
他的油画《汨水悠悠》系列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历史人物,却通过山水本身传递深厚的文化底蕴。“汨罗江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记忆,但我不想直接表现这些历史典故,而是希望通过山水本身的气质来传递这种文化感。”他坦言。
在他与汨罗江相关的系列画作中,光不仅是物理映照,更是情感和精神的载体。他说:“我尝试捕捉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景象变化,因为光的变化反映了心境的变化。”这种对光的敏感把握,使他的作品充满生动的情感张力。他的创作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技法与西方油画的材质美感,打破了焦点透视的局限,创造出独特的空间韵律。
李胜民聚焦乡土风景的油画实践,早已超越了浅表的“中西融合”的意蕴。他不是在调和两种美学体系,而是在构建一种新的视觉哲学——以东方的观物方式重新阐释油画的物质存在,又以油画的当代语言唤醒山水画中的时空意识。
他的作品向我们证明:中国油画不必在“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做选择,而是可以成为二者之上的第三种语言——既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沉记忆,又回应全球语境下的当代精神追问。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更是一种精神的还乡。
05/艺术苦旅:在市场化浪潮中的文化坚守
在这个艺术被金融化和证券化的时代,李胜民像一株倔强的植物,逆着时代的喧嚣,将根系更深地扎进故乡的深土。当艺术成为喧嚣市场中的又一种商品,他选择转过身,面向沉默的土地。他的画笔不追逐潮流的闪光,而是执意探寻那些被遗忘的、沉淀在时间深处的光泽。
江南多地的一路求索到中央美院的画室,再到汨罗江畔的往返流连,他的每一步都不是逃离,而是人生的一场漫长的精神归旅。
他笔下不描绘宏大的宣言,只捕捉晨昏交替时分的微妙天光,记录稻穗低垂的谦卑姿态,还有他心中的层层叠叠的无限美好。
每个艺术家都该找到自己的语言——而他选择用油彩与汨罗江的神韵对话,在布面上留下河山的呼吸。
他将目光投向家乡的万千河山和缕缕乡情,那片蕴藏着红色记忆、古老民俗与静默山水的土地。他教孩子们如何看见美,不是在遥远的博物馆里,而是在每一天的落日和每一季的色彩交替中。他相信,艺术家的价值不在于卖出多少画作,而在于能否让更多人重新发现被忽略的日常之美。
如今,他依然在汨罗江畔的画室里支起画架。就像他的那幅《一江汨水》——天色将远山染成青黛,河水泛着银灰色的光斑,仿佛万千碎语在静谧中流动——它既不急于远行,也未曾被遗弃,只是安于天地之间,一如那些坚守本心的人,在时光中获得自己的位置。
艺术从来不在远方,它就藏在最熟悉的风景里;美不是需要创新的概念,而是需要重新发现的真实。
李胜民是一个在浮华时代仍然选择俯身向下、与山水轻声呢喃的人——而这,或许正是他最动人的样子。
![]()
李胜民 岳麓旧梦 布面油画 55x170cm 2005年
![]()
李胜民 又回故里 布面油画 105x160cm 2006年
![]()
李胜民 山·语 布面油画 50x50cm 2005年
![]()
李胜民 山水图 布面油画 106x160cm 2007年
![]()
李胜民 黄昏 布面油画 120x90cm 2006年
![]()
李胜民 河畔夕阳 布面油画 100x120cm 2010年
![]()
李胜民 古村图 布面油画 100x120cm 2010年
![]()
李胜民 汨罗江晨雾 布面油画 150x200cm 2012年
![]()
李胜民 汨水之源 布面油画 150x150cm 2021年
![]()
李胜民 一江汨水 布面油画 150x600cm 2022年
![]()
李胜民 春风又绿江南岸 布面油画 150x200cm 2023
![]()
李胜民 碧湖如镜 布面油画 91x73cm 2025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