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价下跌老百姓吃亏论”的批判性解构,专家纯粹大忽悠
文/叶雨秋
![]()
某房地产专家抛出“房价下跌最吃亏的是普通老百姓”的论断,以住房拥有率、资产占比等数据为盾牌,试图构建一个看似严谨的逻辑闭环。然而,这种将复杂经济问题简化为数学公式的论证方式,实则暴露了其对财富分配本质、市场运行规律及社会公平的深刻误解。本文将从数据解读的片面性、因果关系的倒置、政策导向的偏离三个维度,对这一观点进行系统性批判。
一、数据陷阱:被扭曲的“全民持房”图景
专家引用的住房拥有率数据(城镇96.3%、农村94.8%)看似支撑其论点,实则掩盖了三个关键事实:
1. 产权结构的实质差异
中国住房拥有率统计包含小产权房、自建房等非完整产权住房。据统计,城镇中约15%的住房为小产权房,这类房产无法抵押、交易受限,其资产价值与商品房存在本质区别。将此类房产与市场流通的商品房混为一谈,是对“住房资产”概念的偷换。
2. 区域价值的极端分化
住房资产占比77.7%的统计掩盖了地域差异。一线城市家庭住房资产中位数达500万元,而三四线城市不足100万元。当专家将北京学区房业主与鹤岗空置房主统称为“普通老百姓”时,已丧失对财富分配真实图景的把握。
3. 负债率的隐形压力
中国城镇居民房贷余额达38万亿元,户均负债超50万元。住房资产占比高企的背后,是居民部门杠杆率突破62%的现实。对于背负30年房贷的工薪阶层而言,房价下跌直接导致资产负债表恶化,这种“拥有”实为“负债绑定”。
二、因果倒置:房地产上涨的“缩差”幻觉
专家声称“房地产上涨缩小贫富差距”,这一结论建立在三个错误假设之上:
1. 忽视财富代际转移效应
房价上涨实质是已购房群体对未购房群体的财富收割。据测算,2016-2020年房价年均上涨8%,导致未购房家庭购买同等住房需多支付40%成本。这种“缩差”实为既得利益者对新增城市人口的剥削。
2. 混淆资产价格与实际收入
美国家庭住房资产占比低(34.6%),但其租金收益率达4.5%,且住房支出占收入比仅25%。反观中国,一线城市房租收益率不足2%,住房支出占收入比超40%。房地产上涨带来的“财富增长”本质是账面浮盈,无法转化为可支配收入。
3. 掩盖金融风险的系统性传导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前,同样存在“房地产上涨缩小贫富差距”的论调。当房价年均涨幅超15%时,全民陷入投机狂欢,最终导致银行坏账率飙升、企业破产潮。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接近日本泡沫时期水平,继续推高房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三、政策误导:为既得利益者代言的伪命题
专家观点的深层危害,在于将局部利益包装成全民福祉,阻碍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改革:
1. 绑架公共政策制定
将“稳房价”等同于“保护普通老百姓”,实则为开发商、银行及多套房业主谋利。据统计,中国城镇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比例达10.5%,这些群体占据着40%的住房财富。政策若继续向资产持有者倾斜,将加剧代际不公平。
2. 扭曲资源配置方向
当77.7%的家庭财富集中于住房时,意味着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面临资金抽离。2022年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2.75万亿元,而企业中长期贷款仅新增9.2万亿元。这种“脱实向虚”的趋势,与专家鼓吹的“房地产上涨利国利民”形成讽刺性对照。
3. 忽视社会稳定风险
法国“黄背心”运动、韩国首尔房价暴跌引发的社会危机,均源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金融化。中国城镇空置房达1.1亿套,足够3亿人居住。继续维持高房价,不仅浪费资源,更可能引发系统性社会风险。
四、重构认知:房价调整的真实影响
剥离专家制造的逻辑迷雾,房价合理回调将带来三重积极效应:
1. 释放消费潜力
房价每下降10%,居民消费支出可增加2.3%。当年轻人不再为首付透支未来,中产阶层不再因房贷压缩消费,内需市场将获得真正的发展动力。
2. 促进社会公平
德国通过租房市场保障、房产税调节等手段,将住房财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中国若能建立“租购同权”制度,完善房地产税体系,将有效打破“房价决定阶层”的恶性循环。
3. 推动产业升级
日本在泡沫破裂后,将资源转向电子、汽车等制造业,最终培育出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中国房地产投资占比已从2013年的25%降至2022年的13%,这一趋势若能持续,将为经济转型创造空间。
![]()
五、打破房价神话的思维枷锁
“房价下跌吃亏论”的本质,是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红利的争夺。当专家用数学公式掩盖社会矛盾,用平均数据消解阶层差异时,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真正的民生福祉不在于账面资产的多寡,而在于居住成本的合理化、发展机会的平等化。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制造资产泡沫来维持“共同富裕”幻想的尝试,最终都将付出惨痛代价。是时候打破对房价的迷信,构建一个不以钢筋水泥衡量人生价值的时代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