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顶尖学府的校门,竟成为灰色产业的温床。清华大学近日的一则通报,揭开了校园“黄牛”产业的层层黑幕。
清晨的清华大学东南门,执勤保安截获的一条微信消息,揭开了校园“黄牛”产业链的冰山一角。消息来自校内某部门教职工张某的手机,附件里的Excel表格详细记录着12名校外人员的身份证号与联系方式,而转账记录显示,对方刚支付3600元——每个入校名额被加价至300元。
9月29日,“平安清华”发布的警示通报引发全网震动:2名教职工因违规报备牟利被行政拘留,多名学生组建“下线”分销入校名额受处分,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超10万元。
![]()
01 校园黄牛:师生联手牟利的黑色链条
清华大学9月29日发布的警示通报,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通报显示,两名教职工因参与“黄牛”活动被行政拘留,多名学生因违规报备入校牟利受到纪律处分。
其中,一名教职工与校外黑导勾连,通过违规报备方式组织团队入校参观并非法牟利,涉案金额巨大,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10日,并遭学校解聘处理。
另一名教职工则在网上发布招揽游客信息,其家属通过校内有证车辆搭载游客入校并非法牟利,涉案人数众多,本人及家属均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7日。
![]()
更令人震惊的是学生群体的参与。一名学生在匿名交流平台看到预约入校研学的“求助帖”后,联系发帖人及自称研学机构工作人员的非法中介,为20余名校外人员违规报备入校并牟利。
由于预约系统数量限制,该学生甚至通过平台招募“下线”,组织其他同学共同为校外人员报备入校并支付报酬。
02 顶风作案:国庆期间黄牛仍活跃
尽管清华大学已发布通报,但在网购平台上,兜售清华、北大入校名额的商家依然活跃。
9月29日,在网购平台看到,仍有人在兜售国庆期间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名额,“每人200元起步”,且“一天一个价”。
![]()
当输入“清华预约”等搜索字样后,平台会进行“建议通过高校官网咨询预约事宜”提示。记者对几家此类商户投诉后,平台客服表示会进行调查后处理。
![]()
一名卖家表示:“十一期间也是可以进入校园的,目前一个人200元,但是如果决定了最好是能够早早下单,因为未来几天会一天一个价,不保证以后不会涨价。”
这种顶风作案的行为,显示出校园黄牛问题的顽固性。
03 暴利链条:入校名额如何被炒高
校园黄牛产业背后,是一条分工明确的黑色链条。
记者梳理发现,这条产业链分为三级:黑中介在前端以200-300元/个的价格卖给游客,抽取80-100元利润;“一级代理”(如学生赵某)从中介处拿150元/个,分给“二级代理”(下线学生)50-80元,自留70-100元。
教职工直接对接中介,单价比学生高30-50元,且无需分账。
“暑期旺季,一个教职工月入能超10万,学生兼职也能赚2万多。”反诈民警解释,免费名额被炒出数倍价格,正是因为校内人员掌握“报备权限”这一稀缺资源。
而中介为稳定客源,还会与旅行社建立专属出票群,日结款项形成“信任闭环”。
![]()
04 严惩不贷: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
面对校园黄牛问题,清华大学采取了“零容忍”态度。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涉案教职工李某因涉案金额大被行政拘留10日,学校同步将其解聘;王某及其家属被拘留7日,校园车证与入校权限被永久取消。
学生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学生赵某因牟利数额大受行政处罚,与12名“下线”一同被记过处分,违法所得全部上缴。而另一名学生孙某因帮10余名无关人员报备牟利,直接失去了保研资格。
清华大学毕业生阿军回忆:“之前比较猖獗的时候,网上很多买号和卖号的帖子,最高炒到了三四百元一个人。”有同学曾与他分享过去年暑假倒卖预约号的经历,当时一个老板向他支付120元一个号。
![]()
05 管理难题:校园开放的两难困境
校园黄牛问题的背后,是名校参观需求与校园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自去年暑假起,清华假期每个开放日开放6000个名额,游客可通过即时预约或抽签预约两种形式入校参观,这本身是一种进步。但面对公众的“开放需求”,这一数量仍远远不够。
![]()
目前希望来清华参观的人太多,尤其是旅行社和研学机构以此牟利,完全开放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各类研学商业活动会挤爆校园。
2023年重新开放游客预约的时候,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校内发生了不少不文明的案例。
清华校内的《清新时报》2023年曾发过一篇关于校园开放的文章,提到外来入校者的不文明行为,诸如在图书馆喧哗、乱翻教室、踩踏草坪、攀爬塑像、随地大小便等,也有盗窃个人财产、破坏公物、影响人身安全等违法行为。
06 历史溯源:名校黄牛问题屡禁不止
清华黄牛问题并非个例,也非新问题。
2023年7月,一个校外研学团队拆分预约139名学员进入北大,收费约150万元,北大46名校友被处理。
![]()
去年7月,清华大学发布提示称,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多起校内人员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情况。
去年12月,清华大学的一则通报称,一名学生在“黑导”的诱导教唆及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多次违规为校外人员报备入校牟利,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这些案例显示,名校参观的灰黑产业链已存在多时,且屡禁不止。
07 规则意识:象牙塔内的价值扭曲
清华黄牛事件表面上是一个校园管理问题,其背后反映的实则是社会规则意识在某些角落溃散的征兆。
师生本应是社会规则的守护者和践行者,却有人利用身份便利将公共资源私有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当知识的传播者沦为利益的追逐者,所谓的大学精神便成了一句空谈。
为十余名无关人员违规报备而失去保研资格的学生,用一时的蝇头小利换来了终身遗憾。规则的惩罚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容易陷入“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却忘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古训。每一次对规则的轻慢,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埋下隐患。
事件曝光后,清华大学已升级入校管理系统:实行“报备人-访客”身份绑定,校内人员每月报备名额缩减至15个,且需上传访客与本人的关系证明。
“以前填个身份证号就行,现在得提交亲属关系证明或合作协议,漏洞全堵上了。”保卫处工作人员介绍。
9月29日,记者在清华东南门看到,游客需出示预约码、身份证原件及关系证明,三步核验后方可入校。几位带着孩子的家长坦言:“虽然麻烦,但能理解,这样才不会让‘黄牛’钻空子。”
在校园里,涉案学生的经历已成警示案例。“保研资格没了,档案还留了处分,太不值了。”某院系辅导员在主题班会上展示通报文件,台下学生纷纷唏嘘。有学生在校园论坛留言:“再高的利润,也抵不过前途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