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计算机的世界里,一切都由0和1构成,而这个世界最初的规则,是为26个英文字母量身打造的。
当计算机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时,拥有数千年历史、数万个独立字形的汉字,却被堵在了数字世界的大门外,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
西方媒体和学者曾普遍预言:“中文活不过互联网时代。”
甚至在国内,最悲观的声音也认为:“电子计算机将是汉字的掘墓人。” 这不是文化上的不自信,而是技术上令人绝望的鸿沟。
机械时代的“天方夜谭”
早在计算机诞生前,汉字的机械化之路就已步履维艰。
![]()
1876年,当大清官员李圭在美国费城博览会上初见英文打字机时,只能发出一声“惜不能印华文”的叹息。这声叹息,拉开了一个古老文字在现代化面前长达一个世纪的困境序幕。
欧美人用26个字母敲出了一个工业时代,而中国人面对数千个“方块字”,却束手无策。
不是没努力过,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尝试自造的“中文打字机”,成品“像庙门一样大”,操作员需要在一个巨大的字盘上手工检索、抓取字块,一分钟打十几个字已是极限。
![]()
这与其说是机器,不如说是一种笨拙的装置艺术,甚至被美国《生活》杂志画成漫画,成了国际笑柄。
即便是科技巨头IBM,在40年代也曾尝试攻克这一难题。他们设计的汉字电动打字机,需要操作员同时按下四个键才能打出一个字,而且需要数月培训,最终也只能无奈放弃。
![]()
相比之下,日本和泰国早已实现了全假名和暹罗文的机械化输入。汉字,似乎真的成了被技术诅咒的文字。
这种技术上的无力感,甚至引发了深刻的文化焦虑。
1918年,学者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出“不废汉字,必亡其种”的呐喊,主张中国必须全面拼音化才能拥抱现代化。这种激进观点的背后,是整个民族面对技术代差时的集体迷茫。
![]()
编码时代的“生死之墙”
如果说机械时代是困境,那么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对汉字而言,则近乎一纸“死刑判决”。
早期的计算机使用8位字节编码,最多只能表示256个字符。
这对于26个字母外加一些符号的英文来说绰绰有余,但对于常用字就超过7000个的中文系统,连“门槛都够不着”。
![]()
更大的难题是“显示”。一个英文字母,用9x14像素的点阵就能清晰显示,而一个笔画繁复的汉字,至少需要16x16像素的点阵。
仅仅是存储这7000多个常用汉字的点阵信息,就需要大约320KB的内存。
这是什么概念?直到1984年,苹果公司发布的划时代的麦金塔一代电脑,内存也仅有128KB。这意味着,当时的个人电脑,连装下所有汉字字形的“资格”都没有。
![]()
全世界的工程师都试图找到解决方案,但结果都走向了“死胡同”。
有的设计师在键盘上塞进2000多个按键,操作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字典;有的设想将汉字拆分为笔画和部件,但依然需要256个按键,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操作极限。
1983年,虽然CC-DOS系统问世,支持了拼音和区位码检索,但从磁盘调用汉字到内存的速度慢到令人发指,输入一个字,往往需要肉眼可见的等待时间。
![]()
汉字,这个承载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符号,似乎真的要在数字时代画上句号。
然而,就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一群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不屈,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他们发起了三场关键“战役”,最终扭转了战局。
第一场战役:为汉字“塑形”——王选与输出革命
当所有人都纠结于如何把笨重的“铅字”塞进电脑时,北京大学的王选院士却换了一个赛道。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搬运”,而是“创造”。
![]()
1974年,王选立项研发“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他彻底抛弃了西方用点阵来描述文字的“物理思维”,而是回归到“数学思维”。
他的团队没有为每个汉字制作一张张像素“照片”,而是用数学方法描述笔画的轮廓,通过参数来控制字形的变化。
![]()
这就像是掌握了“永”字八法的精髓,通过基本的笔画组合、缩放、变形,就能生成无穷无尽、大小不一的精美汉字。
这是一个天才般的构想,意味着计算机不再需要死记硬背每一个汉字的模样,而只需要记住生成它的“公式”。这极大地压缩了存储空间,并能以极高的精度和速度输出字形。
![]()
1979年7月27日,一张名为《汉字信息处理》的报纸样张从实验室诞生。
当清晰的“华夏文明”四个大字出现在眼前时,标志着中国自主解决了汉字在计算机上从识别、排版到输出的全流程难题。
王选曾说:“别人用计算机搞英文排版是顺流而下,我们做中文排版是逆流而上。”
![]()
他的成功,让中国的印刷出版业告别了“火熔铅、铅铸字”的时代,为汉字在数字世界的生存,推开了第一扇门。
第二场战役:为汉字“发声”——王永民与输入革命
输出问题解决了,但如何把汉字高效地“告诉”电脑,依然是天堑。拼音输入法虽然门槛低,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大量的同音字让输入效率极其低下。
![]()
在河南南阳,一位名叫王永民的科技工作者,从古老的《说文解字》中找到了灵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他意识到,数万汉字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可以拆解为有限的基本“零件”——字根。
从1978年开始,王永民投入了一场苦行僧式的研究。他整理了12万张卡片,耗费了1800个日夜,最终将所有汉字拆分为125个基本字根。
![]()
接下来是最难的一步:如何将这125个字根,科学地分布在26个英文字母键上?
他制定了一套精妙的编码规则,依据字根的笔画特点,让每个按键都承担起最合理的“责任”。当得知台湾已有学者发明了26键的“仓颉输入法”后,他闭关七日,最终也完成了从36键到26键的终极压缩。
![]()
1983年,在北京的全国首届英文打字机比赛上,王永民带着他的“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压轴登场。
一名从未摸过电脑的打字员,现场打出了每分钟136个汉字的速度,甚至超过了英文打字员。全场震惊,媒体将其誉为“中文输入的一次登顶一跳”。
![]()
五笔输入法的诞生,恰逢1984年中国引进11万台个人电脑的浪潮。
它以惊人的效率,一举解决了汉字“输不进电脑”的燃眉之急,迅速成为政府、新闻、企业处理中文信息的首选工具。
在90年代,不会五笔的打字员甚至找不到工作,“王旁青头兼五一”的字根口诀,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王永民的发明,让汉字第一次在输入速度上,战胜了字母文字。
![]()
第三场战役:为汉字“铸魂”——倪光南与系统革命
有了输出的“眼睛”和输入的“嘴巴”,汉字还需要一个能高效运转的“大脑”——一个能让它在计算机底层系统中流畅运行的解决方案。
当时,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都是为英文设计的,处理汉字信息力不从心,速度缓慢。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倪光南,早在1968年就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汉字显示器,他对汉字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瓶颈了如指掌。
1985年,倪光南成功研制出“联想汉卡”。这块可以插入电脑主板的硬件卡,像一个功能强大的“汉字协处理器”,极大地提升了电脑的汉字处理能力和运行速度。
![]()
它巧妙地绕开了修改国外操作系统的难题,用一种“外挂”的形式,让当时的个人电脑真正具备了一颗“中国心”。
更具前瞻性的是,倪光南在1984年的“LX-80联想式汉字系统”中,已经加入了“联想功能”,系统能根据已输入的汉字,智能联想出相关词语。
这正是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智能输入法中“联想”和“整句输入”功能的雏形。
![]()
联想汉卡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汉字与电脑底层系统的矛盾,为个人电脑在中国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王选、王永民、倪光南,这三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者,分别从输出、输入和系统三个维度,彻底打破了汉字进入电脑的技术壁垒。
![]()
他们用实践证明,面对技术封锁和文明困境,自主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他们的工作,为后续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大爆发奠定了基石。
从90年代降低了学习门槛的“智能ABC”,到21世纪后,搜狗、百度等公司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发出具备云计算、智能联想、自动纠错的现代拼音输入法,中文输入的体验实现了“所想即所得”的飞跃。
![]()
如今,中文输入法的种类已超过1000种,涵盖了手写、语音识别、OCR图像识别等多种形式,甚至能识别各地方言。
这场胜利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它是一场文明的胜利。
2022年,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030-2022版正式实施,收录汉字总数达87,887个,比旧版增加了1.7万个生僻字,解决了无数人因姓名含生僻字而在政务、银行系统中无法正常办理业务的难题。
![]()
这表明中国仍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字文字标准,让技术服务于每一个人。
在太空中,中国空间站的所有操作界面和按键均使用中文,外国宇航员想要参与合作,学习汉字成了必修课。
在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已覆盖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超过1600万人,累计学习和使用者已超过2亿人。
![]()
从曾被预言“将被淘汰”,到如今成为数字世界的一种“硬通货”,汉字完成了一场不可思议的逆袭。
那块曾经被视为汉字“天敌”的26键键盘,最终没有消灭汉字,反而成了汉字进入数字世界的“钥匙”和“火箭推进器”。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几位天才的灵光一闪,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凭借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和整个国家科研力量的协作,完成的自我拯救与重塑。
![]()
他们守住的不仅仅是方块字,更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这场胜利告诉世界:先进的技术,终将向伟大的文明低头。
来源:奋楫者丨让汉字飞进信息时代
2023-12-17 16:56·驻马店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