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近期报道中国海军基洛级潜艇批量退役的消息,让不少人疑惑。上世纪从俄罗斯花十亿美金引进的装备,为何如今早早退场?我个人觉得并非装备问题,而是中国海军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基洛级最终的去处很可能是海军院校供教学为主。
![]()
先看退役的核心原因绝非落后淘汰。常规潜艇的服役周期普遍为25-30年,中国最早引进的2艘基洛级877型,1994年正式入列,2023年退役时已达29年,完全符合更替的规律。但关键的是体系兼容性难题:基洛级的电子设备、火控系统均采用俄罗斯军用标准,其配套购买的俱乐部反舰导弹的数据接口,无法接入国产鹰击-18的作战数据链;连最基础的通信频段,都与海军现役反潜预警网络不匹配。若要延寿升级,俄方曾报价单艇超3亿美元,且改造后仍无法100%融入体系,反观国产039C型常规潜艇,单艇造价仅约2.5亿美元,性价比差距一目了然。
![]()
那当年为何非买基洛级不可?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常规潜艇力量堪称窘迫,主力033型是苏联R级的仿改型号,技术停留在1950年代,水下噪音高达135分贝,被西方戏称水下拖拉机。后续改进的035G、035B型,虽优化了艇体线型,但静音、续航仍远逊于同期德国209-1400型、俄罗斯基洛级。更棘手的是,国产新一代039型潜艇研发遇阻,双层隔振基座、艇体消声瓦等核心技术迟迟无法突破,而东海、南海方向的海防压力与日俱增,引进成熟装备成了唯一应急选择。
![]()
基洛级恰好成了最优解。这款3000吨级常规潜艇,凭借50-80毫米厚的消声瓦、主机双层隔振设计,水下噪音控制在118分贝,被北约称为大洋黑洞。中国分三批引进12艘,1994年2艘877型、2002年2艘636型、2006年8艘636M型。这些潜艇不仅快速填补了东海方向的水下防御缺口,更成了军工研发的样本,研发团队通过拆解分析,掌握了大型潜艇的静音结构设计、舱室布局优化等关键技术,直接为039系列的突破争取了近10年时间。
![]()
真正让基洛级功成身退的,是国产潜艇的全面超越。2010年定型的039B型,融合了基洛级的静音理念与国产斯特林AIP系统,水下续航超2000海里,是基洛级通气管状态续航的3倍;近年批量服役的039C型更实现代际突破,搭载大尺寸舷侧线列阵声呐,探测距离比基洛级636M型提升40%,静音性能甚至更胜一筹。
基洛级的退役,不是结束,而是中国海军水下力量自主化的新起点。随着039C持续列装、核潜艇技术不断突破,中国海军的水下盾牌再也不用依赖国外装备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