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持家”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美德,古代也有很多以节俭留下美名的人,比如我们熟知的范仲淹、苏东坡、王安石等等。
今天我们不讲他们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名气虽然不大,但是让辽国皇帝都佩服的汉人宰相张俭。
咱们知道北宋的时候,宋朝朝廷并没有统一中国,今天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大部分地区都属于辽国。
说到辽国的历史,大家可能不是很熟,能想到的就是《天龙八部》里的乔峰,知道他是契丹人后,辽国的皇帝才封了他做南院大王。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张俭作为汉人能在一众契丹人中脱颖而出,官至宰相,是多么不容易。
张俭出生在今天的北京,祖辈也都做过官,到他这一辈,家里已经落魄了。
父亲早亡,母亲靠做些针线活拉扯他长大。
张俭从小就很聪慧,读书也很用功,知道母亲不容易,节俭的习惯从小养成。
在那个时候,纸张是非常珍贵的,张俭就经常去捡一些废纸,来练字、写文章。
他读书也非常刻苦,为了节省灯油,天刚亮就起床苦读,天黑了实在看不见才放下书本。
经过十几年的用功,张俭终于连中三元,当上了状元。
要说古代中了状元就应该能当上大官,辽国那可是契丹人的天下,没有背景的汉人,怎么可能被重用?
张俭被派到云州,给节度使就是云州的最高长官做幕僚,是个文职,没什么实权。
云州就是现在的大同一带,在辽国的版图里,云州也属于边疆偏远地区了。
要是一般的人,分到到这种地方,也就混日子了,因为想出头太难了。
但是张俭不一样,他工作勤勤恳恳,节度使交代的事情,他做的一丝不苟,而且为人正直。
为节度使出谋划策,做了不少实事,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张俭为人却很低调谨慎,从不抢功,和同僚的关系也处的不错。
节度使也非常器重张俭,知道他非池中之物。
正巧,有年秋天,皇帝来云州游玩狩猎,玩的不亦乐乎。
快要走的时候,做了一个梦,就和下面的官员说了,云州节度使把梦里的预兆和张俭联系到了一起,趁机推荐了张俭,并夸赞张俭的才能和人品。
皇帝非常好奇张俭这个人,召见了他,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问题,张俭回答的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皇帝对他赞不绝口,当即委以重任,让他做了一个地方的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监察官员。
在这个位置上,张俭做的很出色,查贪官污吏,整肃官场,张俭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做事风格也声名远扬。
后来,张俭一路高升,做到了宰相,辅助皇帝把辽国治理的国富兵强。
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对张俭也很敬重,但是由于张俭的刚正,得罪了一些人。
其中有一个大臣因为和张俭政见不和,对他的一些做法颇有微词,就在背后偷偷说张俭的坏话。
辽国的冬天非常冷,要穿很厚的棉衣才可以度过,张俭的一件棉袍穿了好多年,这个大臣就说张俭的节俭是装出来的,其实有万贯家财,棉袍不知道有多少件。
渐渐的这话传到了新皇帝的耳朵里,新皇帝想对张俭的节俭做个测试,于是身边的太监给他出了个主意。
这天皇帝把张俭召到御书房商量国家大事,太监趁机在张俭的棉袍上用火钳烧了一个小小的洞。
等到来年冬天,皇帝发现,张俭衣服上的洞还在,说明穿的还是去年那件棉袍,要说一个一品大员不至于一件棉袍也买不起。
暗暗调查以后才知道,张俭的俸禄是不少,他都拿来接济穷人,他自己包括他的家人的吃穿用度都很简单。
皇帝大为震惊,彻底相信张俭是名副其实的清廉正直的好官,并下令嘉奖他,打开国库,让张俭随意挑选上等的布料,用来给他和家人做衣服。
张俭却只是象征性的选了两匹粗布,并向皇帝谢恩,说自己和家人习惯粗布麻衣。
这一番下来,没人再怀疑张俭的清廉节俭,皇帝也更加信任他。
随着辽国的逐渐强大,和宋朝在边界上多有冲突,宋朝虽然国富,但是重文轻武,打仗的实力不强,辽国皇帝和大臣商议扩大辽国疆域。
想占领更大的地盘,必须靠武力解决,打仗必不可少。
张俭此时已八十多岁,平时很少过问朝政,他听到这个消息,知道如果打起仗来,血流成河,受苦难的还是老百姓。
他向皇帝献计,以和谈为主,稳定边疆,让过老百姓的稳定日子比国家版图的扩大更有意义。
于是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辽宋结盟,宋朝答应每年给辽国岁币和布匹。
这样,两国和平共处了二百年左右,边境的老百姓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张俭活了九十一岁,也是他清廉做官、造福百姓的福报,少年节俭是家境所迫,当官以后还能不改初心,实在令人敬佩!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