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汉高祖刘邦的得力干将,为汉朝的建立献计献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汉朝稳定之后,照例出现了“兔死狗烹”的事件,韩信、彭越、英布相继被灭掉。
张良是为数不多的得到善终的大臣,而且他的后代都得以平安的延续下来,这与张良低调做人,善于观察人性有很大的关系。
“谋圣”这个称号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我们来看一下张良传奇的一生。
张良祖上都是贵族,祖父在战国时的韩国当了三朝的宰相,父亲也当了两朝宰相。
张良的父亲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体弱多病,并没有谋得一官半职,即便如此,祖上留下的家产足够他荣华富贵一辈子。
谁知,秦国在七雄中逐渐脱颖而出,陆续灭掉其他六个国家,韩国破灭后,张良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出来,变卖家产来反抗秦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经常出去全国巡查,听闻此消息,张良有了计策,他想扔人做一个大铁球,再找一个大力士,埋伏到秦始皇经过的地方---博浪沙,准备让大力士用铁球砸秦始皇的马车。
计划很周密,现实却是没有成功,因为秦始皇屡次被刺,早有了应对措施,被铁球砸中的马车里并没有秦始皇,刺杀失败后,张良迅速逃离,没有被抓到,他却因刺秦名声在外。
张良如何从一个刺秦的失败者成长为“运筹帷幄”的谋略家的?
刺秦失败以后,在逃亡的时候路过一座桥,偶遇一位老头,老头的靴子丢了,态度恶劣的让张良去找,张良不与老头一般见识,不但找回了鞋,还恭恭敬敬的给他穿上,老头不但没有感谢他,反而傲慢的扬长而去。
张良只当他是一个脾气古怪的老人,并没有放在心上。不一会老头又回来了,态度大变,夸奖起张良来,并让他三天后再来,张良并没多想,作为后辈欣然答应。
到了约定的时间,张良来到桥上,老头已经到了,于是斥责张良迟到,让他三天后再来。
第二次,张良比上次早了一些到了地方,结果还是晚了,张良又被训斥了一顿,此时张良心里已经有些恼火,但又不好发作。老头再次约他三天后相会。
这次张良没走,等了一夜,这次老头见到他哈哈大笑起来,老人传授给他一本书,此书为《太公兵法》,老人名叫黄石公,是一位绝世的智者高人。
张良惊喜万分,此后的日子里,他勤于研习此兵书,日后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
后来,张良和刘邦相遇,接触几次,刘邦非常欣赏张良,非常认可张良的军事才能,在治国安邦方面,张良也提出不少有效的措施,争取了民心,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群众基础。
刘邦在鸿门宴上能全身而退,也是张良的计谋,他让刘邦演成懦夫,让项羽觉得刘邦不是他的对手,没把刘邦放在眼里,错失了除掉刘邦的最好机会。
在张良及各位谋士将军的辅佐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
天下大定之后,一路跟随刘邦的兄弟们都受到封赏,根据战功,刘邦封了他们不少领地。
功劳大的人会目中无人,也肯定会成为帝王的晚上睡不着觉的隐患,在刘邦逐渐削弱功臣兵权的过程中,斩杀了不少人。
张良极少参与这些事件当中,他明白有些事情他挡不住也劝不住,唯一能做的就是明哲保身,他逐渐隐退,很少过问朝中之事。
在吕后和戚夫人为各自的儿子争夺皇位的事件中,此时张良悄然献计,请来四个德高望重的老者来辅佐太子刘盈,这四位老人是刘邦非常尊重的高人,刘邦自然不敢再提另立太子的事情,刘盈胜出,暂时稳定了当时的局面。
张良轻松的化解了这场非常要命的危机,吕后始终对张良保持几分尊重,后来也曾请张良来做官,他都婉言拒绝。
张良辞官之后,在家悉心钻研黄老之术,不为世事,他还教育子孙,淡泊名利,不要贪恋权利。
他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创立正一教的张道陵就是张良的第八代孙。
后来张道陵来到龙虎山,建立了天师府,世代传来下来,一直到今天。
虽然张道陵只是张良其中的一脉,但是能2000多年传承下来,实属不易。
一个家族能延续两千多年,这与张良传下来的家风家训不能说没有关系,张良的智谋也被后人称赞。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