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当我们谈起秦始皇嬴政,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一统天下的霸主形象。
然而,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却常常被忽略:这位名震天下的帝王明明姓“嬴”,可他的两个儿子——口碑极好的扶苏、把秦朝带向灭亡的胡亥,名字里却连“嬴”字的影子都没有。
这可不是历史忘写了,其实是解开先秦人‘姓’和‘名’秘密的钥匙。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抛开“姓氏不分家”的现代认知。先秦时,“姓”与“氏”是独立体系:“姓”标注血缘,核心是“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氏”则用来区分宗支等级,彰显贵贱。
男子在社会活动中通常称氏不称姓,因此秦始皇虽为“嬴”姓“赵”氏(一说因生于赵国称‘赵政’),他的儿子们同样继承“嬴”姓,但在史书和日常中,则以扶苏、胡亥之名行于世。
扶苏: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的名字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其名承载着父亲的深厚期望。“扶苏”二字,源自《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这里的“扶苏”指的是枝叶繁茂的大树,象征着生机与繁荣。秦始皇给长子取这个名字,其寓意不言而喻——希望他如参天巨木,成为支撑大秦帝国的栋梁。
此外,扶苏的生母据称为郑妃,以《郑风》诗句为名,也可能蕴含了对爱妃的情愫或是对其出身地的纪念。
历史上的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且有政治远见。可就因为直言劝谏,反对坑杀术士,触怒了秦始皇,被派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三十万边防军。
这份仁厚与敢于直谏的品格,让他深得民心,连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都要借他的名号来号召天下人。
胡亥:一个来自母亲与时辰的名字
与扶苏相比,胡亥名字的由来则显得更为直白,甚至带有一丝“随意”。“胡”源于其母胡姬的称谓,胡姬很可能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如羌族)的女子。“亥”则因他出生于亥时(晚间九点到十一点)。
这种取名方式,似乎透露出秦始皇对这个第十八子,或许没像对扶苏那样倾注深切期许,也可能是当时他已有多个儿子,少了初得子嗣的新鲜感。
然而,历史的戏剧性正在于此。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于沙丘病逝,原本已写下遗诏要传位给扶苏。
结果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为保住自己的权位,偷偷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帝,还假传圣旨逼扶苏自杀。
扶苏虽经蒙恬劝阻,但为人仁孝,最终选择遵从诏书(虽可能是假的),自杀身亡。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时年二十一岁。
名与运:历史的选择与回响
名字的差异,仿佛冥冥中预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与历史评价。
扶苏的贤名深入人心,而胡亥在位期间,在赵高操纵下,统治昏聩残暴,不仅害死扶苏,还对其他兄弟姐妹进行残酷清洗,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回头看扶苏与胡亥的名字和命运,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先秦独特的姓氏制度,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位帝王的复杂心思,还有历史进程里的偶然与必然。
秦始皇两个儿子命名的差异,是制度、心意与偶然共同作用的结果:
制度层面: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的习俗,是两人名字里不见“嬴”姓的直接原因。
情感层面:扶苏的名字典雅深远,折射出秦始皇对长子的厚望与情感投入;胡亥的名字质朴简单,或许反映了其母身份和始皇多子后的平常心。
偶然层面:胡亥因母亲是胡姬、生于亥时而得名,可就是这个偶然,在赵高、李斯的权谋操作下,最终改写了历史的走向。
秦始皇的两个儿子,其名不随“嬴”姓,是先秦姓氏制度的特点,而非例外。扶苏与胡亥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于个人品德、历史选择与命运无常的深刻对话。
这也提醒我们:历史不总是被宏大规律所左右,有时候,个人的选择、偶然的事件,甚至一个名字里藏着的寓意,都可能成为撬动历史轨迹的力量。
读史至此,不禁令人慨叹:要是当年继承皇位的是仁厚的扶苏,秦朝的命运会不会是另一种可能?可历史没有如果,唯有以史为鉴,才能看清兴替之道,明白得失之理。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