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排水管网是保障水安全、维护水生态的 “地下生命线”,但随着城镇化推进,管网老化、雨污混接、偷排漏排及汛期内涝等问题频发 —— 截至 2018 年全国排水管道总长虽达 68.3 万公里,核心指标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数据滞后的短板,难以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在此背景下,雨污排水水位流量监测体系通过 “感知 - 传输 - 分析 - 应用” 的技术闭环,将地下管网运行状态转化为可量化数据,成为解决水务管理痛点的核心手段。
一、监测体系核心技术架构与关键参数
体系的高效运行依赖分层技术支撑,各环节设备功能与参数需严格匹配管网复杂环境。
(一)数据感知层:精准采集水位流量核心数据
作为体系 “神经末梢”,感知设备直接决定数据质量。其中雷达水位计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波束角仅 8° 可减少井壁干扰,测量范围覆盖 0-7m、精度 ±3mm,支持 DC6V-24V 宽电压供电(平均功耗≤30mW),IP68 防护等级适配潮湿腐蚀环境,通过电磁波反射原理计算水位(公式:H=L1−L2,L1为水位计至液面距离,L2为安装高度)。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则实现接触式多参数监测,流速测量范围 0.02-5m/s(精度 ±1%±0.01m/s)、水深 0-10m(精度 ±1cm),同时可监测 - 20℃-65℃温度(精度 ±0.5℃),数据刷新频率 1Hz,确保实时捕捉水流变化。两类设备常组成复合型监测站,默认 5 分钟采集 1 次数据,警戒状态下自动提升频率至 1 分钟 / 次,休眠模式可延长续航。
![]()
(二)传输处理层:保障数据高效流转与分析
锂电池供电系统(含 RTU) 是 “中枢核心”,配备 3 路开关量输入、2 路 4-20mA 模拟量输入及 2 路 RS485 接口,支持 GPRS/3G/4G / 卫星等多通信方式,可向 3 个以上中心 “一包多投”;32 位工业级处理器搭配 16M 内存(最大支持 256G TF 卡),能存储历史数据并在通讯恢复后自动补传。数据处理平台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存储海量信息,结合 GIS 系统叠加地理信息,机器学习模型可预判液位变化,为调度提供依据。
![]()
二、实践应用:从技术落地到效能提升
多地项目已验证体系实战价值,推动管理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预防”。在空港新城项目中,120 处监测点(含雷达水位计与流量计)围绕 “汛期预警、旱天调度、数据建模” 需求部署,通过流量数据优化泵站运行,使内涝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污水处理厂能耗降低 12%;佛山南北大涌项目则聚焦偷排监测与内涝防控,监测站联动水质传感器,偷排报警响应时间控制在 5 分钟内,河道 COD 指标下降 35%。两类案例均证明,体系可同时支撑防汛、治污、调度多重需求,填补传统管理空白。
三、体系优化方向与标准遵循
未来体系需结合行业需求持续升级:一方面,AI 视觉测流与无人机监测等技术正拓展覆盖维度,便携式设备提升汛期作业安全性;另一方面,需严格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等标准,优先在主干管汇流节点、工业区排水口等关键位置布设监测点 —— 如污水厂汇流前节点侧重流量监测,居民区以水位监测为主,超声波流量计需避开管道弯曲、跌水等影响精度的区域,确保数据代表性。
![]()
雨污排水水位流量监测体系不仅是技术集成的产物,更是城市水务从 “粗放管理” 迈向 “智慧管控” 的缩影。通过精准感知、高效传输与实战应用,体系为管网运维、防汛治污提供数据支撑,未来随着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将进一步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生态保护,让 “地下生命线” 真正实现安全可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