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而美”的纪念广场
正静静诉说着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80多年前,
清华大学在这里建造15英尺风洞,
不仅见证了南昌抗战岁月中
航空救国的壮志豪情,
更镌刻下赣鄱大地
托举大国重器的珍贵记忆,
在南昌乃至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
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如镜,昭示未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9月29日,
南昌风洞原址广场正式开放,
将那段关乎民族存亡、
航空救国的珍贵历史,
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
抗战烽火中的航空梦想
风洞,这个对大众略显陌生的专业术语,却是航空工业发展的关键实验设施,被誉为“航空器的摇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航空救国”成为当时震撼全国的呼声。 因华北局势日益恶化,清华大学决定异地筹备成立航空工程研究所,建设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15英尺风洞。由于南昌是当时中国航空中心之一,设有中意飞机制造厂、航空机械学校等众多航空制造、机械和教育机构,在南昌建造风洞更有利于研究、试验与生产的结合。经慎重讨论,清华大学最终决定将航空研究所与15英尺大风洞建在南昌,地址就在现在的北京西路与丁公路交叉路口以北,涉及合围区域大致为现北京西路辅路、地铁1号线丁公路北站2号出口、3号出口以及大院第二社区1号楼、3号楼。
![]()
1936年6月,在华敦德、冯桂连、殷文友等教授的带领下,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5英尺风洞的初步设计。11月初,清华大学在南昌成立航空研究所。11月9日,直径4.5米,全长54米,宽23米,距地面高12米的南昌风洞地基工程开始动工。
抗战记忆激活城市新地标
1937年7月,世界著名航空工程学家冯·卡门教授应邀赴南昌参观正在建设中的风洞,之后他在回忆录中赞誉道:“这座风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比加州理工学院的要大50%!”
![]()
1937年12月初,大风洞全部的土木工程大致完成。1938年1月,钢筋混凝土部分也已完成。遗憾的是,风洞于1938年3月遭日本军机轰炸,不幸被毁。同年4月,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及航空组被迫迁往四川成都,致使即将完工的大风洞工程功败垂成。清华大学在南昌建造的15英尺风洞,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艰辛探索,为培养航空人才、发展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南昌市史志办党史编研科科长谢竟介绍,“南昌风洞在许多方面都是中国首创,例如应用薄壳理论建造方法,风洞口径可以在10至15英尺之间切换,大量使用中国产零件,首创减少温度应力方法。”
![]()
为致敬这段重要的抗战历史,修复城市文化记忆,追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历程,我市启动了南昌风洞原址广场项目,并组织相关单位赴北京、南京等地搜集资料、查阅档案,编制设计方案,推进项目快速实施。该项目充分利用原址的现有空间进行打造。改造范围为丁公路北站2、3号地铁口之间的人行广场区域,场地长约120米,平均宽度约15米,总面积约2066平方米。改造内容包括“航空之路”主题地雕、“南昌风洞”展示宣传栏、围墙,并增设绿化休憩空间、净化分隔带等。
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城市日常
走进南昌风洞原址广场,昔日的飞机场区已湮没于历史长河,取而代之的是热闹繁华的都市街区。镌刻历史的纪念地雕与周边万家灯火交相辉映,仿佛时空在此交错对话。
![]()
广场通过地雕、宣传栏等景观叙事,将抗战历史、航空记忆与城市空间有机衔接,成为一座集休闲、教育、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客厅”。 广场中央的圆形地雕复刻了15英尺风洞设计图稿,让人恍若步入历史现场;一侧的“航空救国、奋飞图强——南昌风洞记忆展”通过3大板块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从航空救国到航天强国的辉煌历程。
“在旧址建设广场,创造了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空间,”南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科科长唐文正说,“市民步出地铁,便与历史不期而遇,这种碰撞极具感染力。”
“小时候常在这一带玩耍,老人说这里是‘造飞机的地方’,但详情无人知晓,”附近居民姚其雄感慨道,“如今广场建在地铁口,让市民群众有机会停下脚步,感受历史的厚重。”
![]()
南昌作为中国航空梦的重要承载地之一,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等重大成果。进入21世纪,南昌航空产业突飞猛进——以7个月“南昌速度”建成的瑶湖机场,成为C919大飞机的核心试飞基地,并成功举办五届飞行大会……
从抗战烽火中的艰难起步,到新时代蓝天上的展翅翱翔,南昌风洞见证了英雄城航空工业的波澜壮阔。了解历史,方能更好把握当下与未来。南昌风洞原址广场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更传承着“勿忘历史,吾辈自强”的精神力量。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徐蕾/文 马悦/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