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新闻广播”优秀微刊推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郑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特别报道《寻碑·抗战》。在登封市君召乡红石头沟村,竖立着一座嵩山抗日根据地纪念碑,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今天,我们在这里,与大家一起重温那段“红石头沟石头红 山高水长埋火种”的峥嵘岁月。
嵩山脚下,红石头沟村静卧于层峦叠嶂之间,远望如一幅墨色浸染的山水画卷。青灰色碑石上“嵩山抗日根据地纪念碑”十个大字在秋日晴空下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这座纪念碑修建于199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凝望,更是一盏照亮后代的精神灯塔。站在碑前,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办公室主任王运琦目光深远,语声沉缓地说:“历史的篇章,还要从1944年那个风雨如晦的春天说起……”

红石头沟石头红,山高水长埋火种。1944年春,日寇发动河南战役,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4年9月,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皮定均、徐子荣等率领下自偃师挺进嵩山,9月29日胜利抵达嵩山红石头沟村。

抵达红石头沟村以后,先遣支队立即展开了夜袭登封飞机场、挥师白栗坪、北进佛光峪、争取裴子明等重大军事行动,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了抗日武装民兵区干队,开展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继而开辟了嵩山抗日根据地,范围涉及到登封周边十个县。豫西抗日斗争的烽火,在这里点燃,形成了燎原之势。

“红石头沟村山势险峻、石多土薄,再加上群众基础好,成了建立根据地的第一选择。部队初到时,许多战士脚穿草鞋、肩扛破枪,子弹袋里只有寥寥数发。但他们纪律严明,进村不扰民、借物必归还。”王运琦指着远处山隘说道。
军民同心,亲如一家。村民吴心君的大伯常常向他讲起八路军到来后的故事:每天天不亮,村民院里的水缸就已经接满了水。战士们还会帮助农户推磨碾谷、下地收割,部队医生为村民免费治病送药。大家都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兵,亲得就像一家人。
抗战期间,全村老少也全力进行支援:男人组织担架队、扛炮弹,妇女纳鞋底、缝军衣,连孩子都站岗放哨。高一峰老人的母亲薛文,更是村民口中的“硬骨头”。他声音哽咽地说:“那年,我母亲才20多岁,她挎着一篮馍上山给伤员送饭,途中遭遇日军包围。敌人将刺刀抵在她胸前逼问八路军下落,她只说不知道。见她不肯松口,日军恶狠狠地说,你若不说,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即便生死关头,母亲始终没有透漏半字。她后来跟我说,我的命不值钱,枪一响,大家就知道了,就安全了。”

高一峰将这段历史编成《红石头沟的老大娘》《铁打的红石人》等文艺作品,用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颂。他说:“那时候太难了,战士们的枪里只有五发子弹,却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写戏的目的一个是铭记历史,一个是为了让年轻人明白:今天的幸福,是前辈用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

丰碑无言,精神永传。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说起九三阅兵仪式的画面,吴心君激动不已:“从小米加步枪到国之重器,我们终于站起来了!强起来了!”

“这座碑,不是冰冷的石头,是活着的历史,这里的每一块红石都浸染过先烈的热血。愿年轻人不忘历史,发扬抗战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王运琦说道。

一座丰碑
铭刻了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
一片红石
浸染了无数先烈的热血
从80年前的烽火硝烟
到即将到来的国庆佳节
这座纪念碑始终在提醒我们
山河虽已无恙
但“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的
使命永在肩头
愿红石头沟村的红色精神
如嵩山一般永存!
记者:李欣洁、王妍斐
视频:赵家祥
策划:赵克、相山
统筹: 马松林、王尚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