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鸡毛信,这可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讲的是抗日小英雄海娃机智勇敢,给八路军送一封重要的鸡毛信的故事。
小说《鸡毛信》
“海娃14岁,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
一天傍晚,海娃的爸爸交给他一封信,要他马上到三王庄去,送给指挥部的张连长。
海娃接过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这是一封顶重要顶紧急的鸡毛信。海娃揣好信,赶着羊群转过山崖,忽然看见西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糟糕!山那边准是发现鬼子了……”
这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抗战故事,我们的小英雄海娃,面对大山外冲过来的抢粮鬼子,沉着冷静,将绝密的鸡毛信藏在老绵羊的肥尾巴下,与日本鬼子和伪军巧妙周旋,最终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将鸡毛信安全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的手中。
我们熟知的这个故事,是时任新华社记者华山创作的短篇小说《鸡毛信》,创作于1945年7月,1946年7月在张家口首发于丁玲主编的《长城》月刊创刊号;1949年由大连新华书店刊印单行本。以后又有多种单行本出版。
![]()
《鸡毛信》的各种版本
华山原名杨华宁,广西南宁人。1935年在上海读高中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到陕北,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9年1月毕业后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任《新华日报》《冀察热辽日报》等报社和新华社特派记者。
在抗战烽火之中,华山以战地记者身份亲身经历了华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反“扫荡”以及反日寇“铁壁合围”等战斗,书写了许多反映抗日英雄人物的报告。他将平日观察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众多儿童团员和小通讯员们的英勇事迹,提炼、升华、创造成了《鸡毛信》中的小英雄海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鸡毛信》的故事被编入教材,还被改编成连环画、电影、幻灯片、宣传画等形式,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小英雄故事。
连环画《鸡毛信》
说到《鸡毛信》,就不能不提连环画《鸡毛信》。新中国成立以后,《鸡毛信》的故事不仅被编入教材,还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其中,连环画《鸡毛信》有多种绘本,最有影响的是1950年出版的刘继卣绘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连环画的优秀代表,成为连环画的经典。
著名画家刘继卣,擅长画动物,尤其是走兽。在他创作的许多连环画里都有栩栩如生的走兽,如《东郭先生》里的狼,《武松打虎》里的老虎,《闹天宫》里的猴子等。《鸡毛信》这部连环画也发挥了刘继卣先生的特长,画了很多神态各异的羊。连环画《鸡毛信》成功塑造了革命小英雄形象,是一部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很大成功的作品。连环画《鸡毛信》后来有1962年、1971年、1994年、2003年、2007年等多种版本,一共印了400多万册,在新中国连环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连环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可以说,连环画《鸡毛信》和电影《鸡毛信》对于宣传红色经典故事起到了同样作用。
![]()
![]()
![]()
![]()
刘继卣绘连环画《鸡毛信》不同版本封面
![]()
连环画《鸡毛信》画页
电影《鸡毛信》
影片《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一天,民兵队长也就是海娃爸爸交给海娃一个任务,让他到三王村送一封信给八路军张连长。海娃看到信上插着三根鸡毛,他知道这是一封顶重要的紧急鸡毛信。海娃在送信途中,与日伪军相遇,海娃与敌斗智斗勇,将信拴在一头羊的屁股下,并将鬼子带入八路军的伏击圈。张连长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况,迅速率队端了敌人炮楼,活捉了作恶多端的日军队长“猫眼司令”。
![]()
《鸡毛信》剧照:民兵中队长老赵(舒适饰演)交给海娃(蔡元元饰演)一封鸡毛信
![]()
《鸡毛信》剧照:进山抢粮的鬼子、伪军抓住海娃让他带路
![]()
《鸡毛信》剧照:海娃负伤后被八路军叔叔救起,鸡毛信也最终送到张连长手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尤其是1949年至1953年,儿童片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1953年刚刚合并完成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把目光投向了正风靡的小说《鸡毛信》,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导演石挥头上。1953年筹拍这部儿童片的初衷,是为向国庆献礼。石挥恶补了许多反映老区农民生活的书籍,而影片剧本也是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根据华山同名小说改编的。
影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1955年获得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
电影《鸡毛信》宣传广告
电影《鸡毛信》在创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抗战时期人民的生活斗争上是相当成功的,有着亲切的、真实的生活感。肩负使命,经历考验,获得成长,这种叙事结构被学者称为“小英雄模式”。作为中国战争题材儿童片的开山鼻祖,《鸡毛信》正是该模式的代表,为之后的《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作品奠定了基础。
![]()
本文作者在央视兵器科技频道《影视背景》栏目讲述经典影片《鸡毛信》
什么是“鸡毛信”?
说了半天《鸡毛信》,那么我们必须讲讲这鸡毛信是怎么回事?所谓鸡毛信就是信封上粘有鸡毛,表示须迅速传递的重要信件。类似中国古代的羽书、羽檄。信封上外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要像鸟飞的那样快。后来民间通信也用这种方式,但用鸡毛代替了鸟羽。鸡毛信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信封上粘一根鸡毛表示加急,粘二根鸡毛表示特急,粘三根鸡毛表示十万火急。大多是传送军事情报调动部队的。《鸡毛信》里海娃送的就是一封粘有三根鸡毛的信件。
现存全国唯一的鸡毛信实物,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是从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送来的。这件实寄封正面从右到左写有“递至邢台县安荘交刘德齐先生尊启,八路军自元氏县仙翁寨缄”,当时信封的两角插着两根鸡毛。这件实寄封背面有五个戳(并非现在所说的邮戳),戳的上边都写着“冀西抗日区交通网”,并有起始时间和到达时间。信封的背面留有鸡毛痕迹,保存完好,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位于河北省中部的元氏县西部为太行山区,是日伪军、八路军交锋的前沿阵地,属于敌我拉锯战的区域。日寇盘踞县城,魔爪控制了大部分县域,并且强迫民工修筑了贯穿全境的封锁线,一步步将元氏县抗日民主政府挤压到边远的山区村庄。县抗日政府一度只能在很小地域公开活动。由于日伪军队全面封锁交通,抗日政府没有通讯设备。民运队、妇救会、青救会、交通站的信件送不出去,只有儿童凭借自身目标小的优势来突破各种封锁线,用鸡毛信来传递重要信息。它也被太行山根据地部队广泛使用。抗日时期,仙翁寨周围地区,共产党、国民党都普遍使用鸡毛信,甚至连个人琐事都使用鸡毛信。仙翁寨周围所使用的鸡毛信,有信封,多为两根鸡毛,在信封的两角。一般没有邮戳,司令部的有邮戳,为长方形,一般请老百姓专人投送。
![]()
鸡毛信实物
鲜为人知的是,电影《鸡毛信》拍摄时,部分取景就在元氏县的西部山区。元氏和电影《鸡毛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因为在元氏西部山区就有一个叫做龙池的村庄,它是不是和电影中的龙门村有关联不得而知;并且凑巧的是,在邻村封照就有一个当年送过鸡毛信的姓赵的儿童团长,他和海娃恰好同姓;还有就是电影《鸡毛信》的人物对话中还存在着元氏方言,这可能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应该说,海娃鸡毛信故事的发生地在元氏,或者说元氏至少是发生地之一。上影厂选择到元氏拍摄影片,以及那封躺在军事博物馆里从仙翁寨发出的鸡毛信,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如今,《鸡毛信》的故事已经传颂了将近80年,海娃的“小英雄”形象,穿越了时空,通过小说、连环画、电影等各种形式,影响了整整几代中国人。
![]()
(来源:“我们从军营走来”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