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了一夜的雨,今天又是个大晴天,趁着上午不算很热,想出去遛遛弯。到哪里去呢?已经长大成人的外孙说,去郎园吧。郎园在哪里?逛过北京的三山五园,好像从来没听过有个郎园。外孙乐了,好玩着呢,就在东五环边儿上,去了您就知道了。看我点头,他赶紧抓起相机和手机,陪我出门了。
郎园离我家并不远,七拐八拐,开车20分钟就到。南边是条河,北边是园门入口,墙匾横写着“郎园station”,拐弯处竖着一木牌,上写“七棵树”。看到“七棵树”的老标志,我猛地想起,这河可就是元初北运河进京的大水道东坝河,郭守敬开了通惠河以后,漕船才改了道。在这里,有过一个上世纪80年代红火一时的大纺织仓库,是当年南面的国棉厂的物流中心。还有,这里现在是一眼望不断的绿树和草甸,这叫“七棵树”的老地名,是不是感觉有些“别扭”呢?
不管怎样,既来之则安之,也就随着外孙进到里边去。这哪里是昔日的老仓库地界儿,分明是一个有拐把形街道的现代商业游艺微型小镇呀。不是很高的红砖头房子依然在,但有的刷成了白色,加上后建的黑灰色木铁楼屋,倒也红白黑相间的,很有些别样情趣。说是欧陆风情,似乎不很对,说是工业遗址,同样也不很恰当,主街的一侧,加塑了浑圆的屋顶和异常夸张的管道截面,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卡通世界。
迎面便是“中央车站”,那显然是由原来的大仓库改造而来的,因此标识颇有些“逗闷子”的感觉。里面很宽敞,经过了装修和布置。最显眼的,是一直伸向西边森林公园里的双向标准火车轨道,有锈迹,自然是很久没有行车了,因此也有新的小型建筑和门档散布在其间。当年火车头和装卸棉花包的车厢自然不再复现,留下的只有对老铁道的念想和年轻人们的想象,也有另一种清爽。
顺着铁道和跳着枕木走,似乎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就像行走在马路牙子上一样,是在检验自己的平衡能力,还想看自己能走多远,很有些说不清楚。外孙走上铁轨,向我招手,我也蹒跚着跟了过去。自然,这里没有安全问题,随着纺织仓库的消失,这里不再通火车,但当年的木枕铁道原样原址地保留下来,才有这般多年未有的旧体验。
外孙要给我在老铁道的跳走作这样那样的摆拍,我也忘了自己的年龄,任由他指派。回头看看,在铁道上同样行走和摄像摄影的人还真不少,但几乎都是年轻人,我多少有些不好意思了,不过身临其境的乐趣让这不好意思的情绪很快就消失了。
铁道游戏玩够了,便到街北黑灰色木铁楼屋里去吃茶。这里好安静,是小憩的地方,也是书屋,有许多年轻的学子边啜着冰茶边在看书。窗外是一条小河,有潺潺河水流入,但更像是个湖沼,河中秀出一枝荷花,好像插花一般,很惹眼。河湖那边是草坡,野山野水的,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看够了,待够了,也就返回小街上信步游走。这里是咖啡厅,那里是画廊,转眼又回到了铁道边。闲来时没注意,这铁道口上,竟有一座以麦家《密码》示人的淡黄色的立柱房屋。一位小青年说,这是一个科幻屋,等到天色放暗一些,这里可是人山人海,里面上至星空、下至地貌,都会身临其境。在傍晚,郎园的高光时刻才到来。
我问,既然是科幻园,为什么叫郎园呢?说者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反正郎园也是园,更确切地说,这是新的科技创意园林。你们没去过石景山的郎园Park吗?那里也都是网红和科幻创意人的天下。这回可轮到我傻眼了,怪不得外孙说,这里好玩着呢。
我似乎记起来,10多年前,去过北京酒仙桥的798,也去过首钢的文化产业园,去年在重庆大渡河区钢铁工业“露天博物馆”里也流连了一天,很为老工厂转型经营和工业旅游业态的出现感到欢喜。不料眼前的郎园更超前,年轻一代眼里看的、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并不完全知道,跟上去和他们在一起去郎园或别的什么园,也是很有趣的事啊。
(作者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作者:冯并
文字编辑:张丽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