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李让眉x贾行家:王维是一个特别珍惜自己生命感受的人

0
分享至


9月18日,在得到App的“新书首发”直播间,青年诗人、作家李让眉携新作《王维十五日谈》,与著名作家、得到App总编辑贾行家老师展开了对谈,一起探寻王维的精神世界与诗歌宝藏,深入了解这位唐代大诗人中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在重新发现王维的过程中也照亮自己,体验智识延展的乐趣,汲取珍视自身的经验。

以下为本场对谈的精选文字回顾。


贾行家:请让眉老师先简要介绍一下您的新作,此前您写过一本收到许多诗词爱好者好评的《李商隐十五日谈》,那么想问一下,您是怎么确定了“十五日谈”这个形式的?

李让眉:十五日谈的结构由来偶然:五年前,一位编辑老师邀我去做一套关于李商隐的音频讲谈课,约定了十五讲的体量。但写到第三、四日时,我们就觉得它更合适以文字形式存在,于是几经辗转有了《李商隐十五日谈》这样一本书。不过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十五日的构建很适合我的审美感受和写作节奏:一位值得用一本书的篇幅托付的诗人,他的诗必然有很强的丰富性,也至少要拥有四五个不同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文本细读要留够五日的容量。

我曾坚持书名用“谈”不用“讲”,二者不同就在于我希望它可以呈现出一种有弹性的、能在激发中生长的对话氛围,可游可居,而不是一本一步到位的鉴赏辞典——我们在高楼林立的大街上很少有欲望说话,要与天地吞吐,就还是走在中式园林里更合宜。参照造园标准,一分建筑至少要配两分水面,实处精密,就更要留下足够的水面去引导它、围绕它、承托它、映照它。按这个比例,十五日就是最合适的了,所以王维这本书也选择了这个节奏。

贾行家:值得拿一本书去展开的诗人其实并不是很多,让眉老师在这本书开篇也提到,王维并不是唐代诗人中大家第一个就能想到的诗人,估计要在第三、第四甚至第五位了。在李商隐之后,您选择的第二位诗人是王维,您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李让眉:有两重标准:一是他要能在一本书的空间里经受十五个不同切面的雕琢,并做到面面各异,这已近乎是个客观标准——要兼备毋庸置疑的诗学水准与充足的丰富性,纵观文学史,符合这个标准的诗人不会超过二十位;二则是要和我个人的诗学观相对合拍,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李商隐是我少女时代学七律的样本,建构过我早期的诗学审美;王维则不但在心灵层面给过我很多慰藉,也用他多元的艺术探索启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动念写王维,是因为在疫情期间的一次时间较长的居家停摆,三四周的时间不能走出家门,在家面对着屏幕工作,能感觉到自己在迅速地干枯——这时候才感觉到人是天地之间的一种生物,自己需要的不是数字信息、钢筋水泥,而是一种和天地往来的状态。我就在这种时候开始读王维全集,慢慢地给自己找到了一种安放感,对我有一种疗愈作用。

这时我开始写王维相关的文章(还不是这本书),我希望通过王维的生平,去经历他人生的一些阶段,然后再回看这些诗,慢慢地我就发现这个人好像深不见底,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不得不说,王维教了我很多,可能比李商隐还要多。

贾行家:我们小时候,情愿不情愿地,都会需要读一点诗。对少年人来说,温庭筠、李商隐这样的事,华美而晦涩,有点离奇,非常迷人,而王维的审美是更高级的,是圆融,少年时不一定能领悟到这种高级的审美。

您也提到王维曾经给您带来疗愈的效果,这个词儿特别适合我们今天的人读诗的需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疗愈呢,能展开讲讲吗?

李让眉:我觉得,王维是一个特别珍惜自己的生命感受的诗人,生命感受对于他的排序是高于语言的。对王维而言,“诗”这种东西对他的重要性是没有其他大诗人那么高的,比如杜甫会说“诗是吾家事”,李商隐也没有什么别的技艺,就是写得一手好骈文和诗,所以他也只有这一种表达通路,只是他在语言层面那种丰富的开合,会让人目眩神迷。而王维就很不一样,他不去遵循语言的逻辑,而去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但也因此他复现氛围的能力反而比许多善于讲故事的诗人更强。

举个例子:“漠漠水田飞白鹭。”按正常的语言顺序,我们会习惯性地拎出一条逻辑上的主线来:白鹭从漠漠的水田上飞过去了。但其实回归到身体感受时你或许会发现,这个画面信息经过我们的顺序并不是这样的。走入风景时,先打中我们的一定是一个直观的感觉,也就是诗中的“漠漠”。这之后,我们才会开始定义感觉背后的物象,也就是水田。最后,在目光移动之间,一只白鹭偶然又必然地飞了过去。人走入风景那一瞬间,并不会存在一个先入为主、要作为叙事主体的焦点,这或许是个反逻辑的认知,但它又最为贴合我们的身心。


贾行家:您刚刚说的也给我建立了好多的新知,这个“漠漠水田飞白鹭”的意向,让我想起中国的很多优秀的电影导演,他们的视觉处理也是这样,先给一个感受出来,再在里面出现那个场景,看起来很单调,但其实他想呈现的是印象。

您也写作旧体诗词,在资深的诗歌读者和诗人中间,王维是否有其独特的地位,具体是什么?能不能先通过讲解一首他的诗来帮大家建立这个印象?

李让眉:我觉得他最大的独特性在于不可学。对大多数诗人来说,王维更接近于一种审美的样本:他代表着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的美学境界,却不可成为,也提供不了一个能付诸操作的拟合办法。我相信这不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共识。

众所周知,学杜甫、学白居易、学韩愈、学李商隐的诗人都有很多,他们成体成派,也各生面目,但学王维的却是屈指可数,更不要说学成一种诗学现象了:白居易学过王维,柳宗元学过王维,苏轼也学过王维,但学出来都与王维相去甚远,最终也都各自走到了别的路上。或许因为可学的大诗人都有浓烈的个人风格,而王维的风格却恰恰是淡。浓烈是有方向的,淡却没有——它本质上是一种不审视而未分化的状态。在淡的诗歌表达中,聚焦与因之带来的障碍会一起消失,从而展现出无方向弥漫的状态。人们找不到跟随的路径,遑论学习——这是王维的独特之处。

为方便理解,我想把“不可学”具象化为一个特点:超越性。我曾说王维的诗歌是一种从更高维度折叠下来的产物,包藏着三维世界中不能容纳的丰富性。

姑举一面:他的诗通常不接受时间的分拣。许多人会举“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来论证王维不知寒暑:落桂花的时候,山中不会是春天。事实上,在王维的诗歌里,时间从来不是线性的,所以我们读到的也就不是属于某个时点的切片,而是时轴被无限拉长后,一种超越变化的恒定。桂花的香气与春鸟的啼鸣,都是这个恒定平均世界中闪现的因缘——这是佛教徒常用的阅世观。

再举个例子就是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不见人,其实就如摄影师常用的长曝光。曝光时间拉得足够长,每个时点的光不断叠加,最终会令出现过的所有人影全部虚化消失——不用PS的时代,这是摄影师擦除路人的常用操作。王维会提醒你:山中仍有“人语响”,在无限的时间面前他们都是空的,但同时他们也都真的存在过——这是一种空与有的辩证。“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是一样,光和暗,晴和雨,都被他用走出时间的办法超越了。

这种写法的妙处并不在于诗学技巧,而来自他被佛教塑造过的世界观,也就让我们这些试图通过技术接近他的人只好望洋兴叹了。

贾行家:这个“长曝光”的比喻特别精妙,我感觉得是相当有才性、有通感的人才能读出王维诗中这种“折叠下来”的感觉,诗人在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解读时空,您不解释的话我们确实是难以想象。

在这本书里,让眉老师通过绘画和音乐来解读王维,这应该是许多诗词爱好者认为最重要的,也是这本书里最独特的部分。那么您写作这本诗歌和诗人解读之作时,有哪些自己的关切视角?您希望为读者提供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李让眉:“十五日谈”系列的写作初衷都是要以诗人的身份去面对另一位诗人,用平视的视角与一位投契的古人展开一场深入而有诗性的交流,许多谦卑的大学者不愿这样做,但我认为它不可或缺。王维和很多小诗人相处得都很好,我相信我们若有机会交流,他也当不会因我天资不及就看不起我,而会温和地不断启发我的新知。

事实上,这本书也确实在王维的引导下超出了原有的预期:它不但在诗学层面持续鼓励我的输出,更让我看到了一种跳出诗去看诗的可能。写这本书前,我多少会有些“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把诗作为理解自我和世界的唯一方法,但在走近王维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其他路径的存在,比如音乐、比如绘画——也在它们的勾画下看到了一种更为立体的可能。只循语言一条路逆寻王维,恐怕是注定一无所获的——他像太湖石里的一股烟,从这个孔穴追进去,就会从其他孔穴散出来。我们国画画兰,讲究“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三线定出体积,我们才勉强能测到一个简单的轮廓,这是我去寻找王维的办法。

目前针对王维的研究,限于学科的理念会就诗论诗:诗归古典文学,音乐归乐律学,绘画又归美术史,每个领域都有高手,但大部分研究成果没能被聚拢、回归到一个人身上。这本书就试图在这个方向多走一步:看看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是怎样通过调理不同门类艺术来确认自己的。

贾行家:大家知道,让眉老师自己也是写古典诗歌的。我也想请您讲讲自己的诗歌经历。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诗歌,什么时候确立了诗歌写作、研究的志业?

李让眉:和很多小朋友一样,我儿童时期在妈妈陪伴下背过很多诗词,五六岁时依样葫芦,写出了一首童谣样的七绝。父母很鼓励我,也尊重我的兴趣,任我断断续续一边背、一边模仿着写。三四年级时,家人带我去一位北师大的老师家中拜访,请她大致讲了讲格律,这之后我写出来的东西就慢慢有了点样子。大学时开始上网,赶上了当代最后一次文言诗歌的盛会——在如今的文学史中,它通常被称为“网络诗坛黄金十年”,后随自媒体兴起而渐至消沉。那段时间里,我看到当代的文言诗歌写作生态,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人仍在坚持用文言进行创作,来解决当代的心灵问题。我开始尝试一些诗学探索,也渐渐在这个思考里真正看到了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写什么样的诗?不能写什么样的诗?虽然当时没有找到答案,但这是个可贵的过程。

对诗的研究则始于十年前。我慢慢发现只靠写作和基于写作需求的功能性阅读,并不利于我真正去理解诗,对诗人也嫌不尊重。定要自己着手下些笨功夫,通过诗走到诗背后的人身边,站在他的视角回头再去看这些诗,才算真能走进这些诗歌。简单地说,我要通过重新写一遍的方法,看看这个诗人具体强在什么地方,或者说特殊性在哪里。但走到纸背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实现情境的拟合,简单看一段背景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想复现出能催生诗歌创作的场景浓度,前期死功夫必须下足,就需开展大量的文史类研究——顺着它,写作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贾行家:您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听说您写稿往往要在深夜哄孩子入睡后,同时,您工作量很大、效率又很高——在您的生活里,应该如何形容诗歌的作用?

李让眉:我是个普通的金融打工人,日常需要出差,需要访谈,需要调研,要审项目也得做研究。很多人说我写作勤勉,但事实上每年我在工作上产出的文字至少十数倍于诗学写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远大于后者。我与王维一样是个事务型的技术干部,我们有能和自己经验匹配的基本体面,却不掌控资源的分配,也就没有被从功能上内化为某个大结构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处境下,我当然能理解他日常的辛苦与闷钝,也会更加尊敬他对自我的坚守。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都非常可爱,但如您所说,这会极大地吞噬我的个人空间。为了阻止自我的消失,我不得不抓住一切碎片时间把自己重新整理起来——写作就是我的路径。说起来挺辛苦,我白天的精力交给了单位,晚上回到家又要陪孩子,直到他们都睡着后,才是属于自己的写作时间。我似乎近十年来一直没什么像样的娱乐,但当然,写作对我来说本也是个更恒久的快乐之源。

贾行家:我的观察是“人们渴望诗歌,但是人不知道如何走进诗歌”,哪怕古诗也如此,情况和看不太懂古画一样,“来自过去的,如同来自异国”,那么您觉得古人留下的诗歌会带给我们什么?

李让眉:我觉得是否能走进诗歌,取决于你如何理解“进入”。有的人会在功能价值的基础上理解古诗,把它视为历史遗迹或文化遗产,走进去的姿势就当然仿佛盗墓,按价值序列随估随拿,拿了就走,持这种心态走进诗歌,必然觉得处处都是金刚墙,也不要怪人家留陷阱去防你。我觉得更合理的心态是只当去一位尊敬的朋友家做客,你当然不能走到人家卧室里去翻保险柜,或者上手就拿一把尺子去量房子,也不会进门就跟人家聊很私密的话题。大概率你全程只能坐在客厅里,可以通过余光看看他家的装饰品位,有什么或许藏着故事的小摆件,书架上摆着什么方向的书……理解了主人的经历和志趣,才好结合这些信息,打开一场不敷衍而宾主尽欢的谈话。

不要用任何价值标准去衡量这场相遇,它不该是一种予取予求的状态,至于委屈求全当然就更不必了。诗歌本不具备即时功能性,更接近于在局限中慢慢展开自己的过程。

贾行家: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里,哪个时刻让您觉得王维离您很近?对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来说(哪怕没有读过诗),王维能带来什么启发?

李让眉:王维很打动我的一点是,他明白官场的规则,也早已看清自己在这个结构内的局限、甚至终局,却还是能平衡好自己的心态,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始终没有顺着不甘与野心滑落到自己所不齿的境地。他会用非对抗的办法得体地拒绝一个大结构对人格的规训,这一点很可贵。

王维性格很随和,但他有自己的底线:比如李林甫的书记苑咸此前与他关系不错,曾作诗就升迁之事投石问路(“应同罗汉无名欲,故作冯唐老岁年”),想看看能否拉他一把。王维却在和诗中委婉而清楚地表示自己不愿意去走李林甫的门路:“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把李林甫高高地架起来,一则避免后患,二则不至尴尬。我们知道在这样的扰动下要保持惯性有多难,但王维偏偏可以做到。在一个如此森严的结构里,他能清醒地确认预期,不作任何多余的动作,“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一个年少成名,风光无二的才子来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尽心而无差错的工作,王维在吏部每次考评中都能如期迁转,最终也做到了给事中的位置。若没有安史之乱,他的结局也很清楚:下一步可能就是中书舍人,最终或作尚书右丞(秘书长,正四品下),或为六部侍郎——大概率进不了政事堂为相,但也对得住他的家世、声名与努力。当一个人能跳出各种因果,清楚地看到自己,最终就可以超越这个结构。这是我很向往的精神状态。


贾行家:这既是一种职场智慧,也反映了一种中国政治生态,王维这样一个大文豪,并没有被自己的才华给困住,能找到自己在官场里那个边缘的位置,并且不以为意,把自我抽掉,这真是很难得的。

能不能请您从一个诗歌创作者的视角再谈一谈王维?我有一个读后感是,诗人写的诗人,和专门的文学研究者写的诗人确实不一样,直接感受可能是因为您使用了诗人的语言和感受力,如果这个读后感有道理的话,那么诗人写诗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李让眉:我觉得主要的不同在于创作者思维。

与大部分文学鉴赏相比,这本书会多一重幕后视角——学者们并非没有这个能力,但限于学术范式和语体要求,他们往往不能如我般前前后后跑来跑去。批评有批评的语言,鉴赏有鉴赏的语言,创作有创作的语言,学术成果毕竟有刊发交流的需求,不能轻易跨越这些界限。

我认为创作者思维是一种重要的视角,它会让你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首诗、这个人和自己有关,而不仅仅是别人的一段生命。同时,这种主动性也会使你更清晰地看见这个诗人到底在做什么。《红楼梦》中香菱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曾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别看她诗写得不好,但这种“合上书”“换两个”的思考方式就是创作者思维,这样的思考也比“独绝千古”“极其锤炼”这样空来空去的评价来得有分量。

走到王维写这两句诗时候的呼吸里,试着着手用五言描述一下类似场景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两个字和传统五律的诗眼不同,它们不是炼字的结果。对比一下老杜结构相似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就能看出,诗眼同样出在末字,而“出”和“斜”就能完美地承合两组意象间微弱的因果关系:因为有细雨,所以鱼儿浮出水面;因为有微风,所以燕子飞不直。选取这两个字时,老杜在一套精密的语言逻辑里反复锤炼思考,也终于在一种叙事思维的主张下,用两个合理的动词把景物妥帖地编织进了他的讲述——事实上,大部分称得上诗眼的炼字都会遵从这个功能性逻辑。

理解了这个再回头看这一联,你就会发现“直”与“圆”两个字并不承担这样的功能: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多两个字或少两个字,彼此间都没有产生出新的因果关联。用创作者视角审视,你会知道自己写到这里时,绝不会选出这样两个字来,因为它们无法把风景串联成语言。

事实上,王维的创作思维更接近于用绘画的视角去欣赏造物主的作品:看到大漠上这一道孤烟时,他迅速意识它的笔直对眼前这个画面是多么重要——稍偏一点,美学平衡会立刻打破;“长河落日圆”也一样,画过雪月风竹,你一定就知道用留白托出的月亮若不够圆,会对整幅画面产生怎样的冲击。当你真的站在诗的面前,就会意识到此时的王维不是一位操控语言的诗人,只是一位虔诚的画师。他战战兢兢、顺着造物的笔意摹了一遍这幅伟大的作品,然后给出了最具执行意义的两个字。

贾行家:我读到这本书的最后,看到最后一日涉及了AI对当下写作的影响,并且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能不能请您对AI的未来做一个预测?

李让眉:我在书中预测过用交叉学科进行诗学拓展的去个体化写作最终会在AI冲刷下失灵,但反过来,我希望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能在王维的示范下,试着去用艺术感受的交叉进行一次自我确认。在我们的视觉通道已被过度攫取的今天,要对抗空虚,就必须打开更多元的认知模式,去感受身体对这个世界的参与——读诗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能贯通眼耳鼻舌身意的人,会更能在这个即将被简化为数字智识的时代里找到生存的体感,从而获得安定。

刘慈欣有一部很短的科幻小说叫《诗云》,里面的神曾说超越李白的办法是写出世间所有的诗——但事实上,当诗被概括为算法和组合,它就会回归成语言的矩阵,失去神第一次看到“白日依山尽”时隐约感受到的那重语码之外的意义——也即我们不该丢失却正在慢慢失去的东西。希望未来的我们可以一起把它找回来。




《王维十五日谈》

作者:李让眉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王维,也许是唐代大诗人中我们“最为熟悉的陌生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些名句我们从小便熟能成诵,但若仔细再想,却又说不出具体的好处,而王维的真实面容,也一直被湮没在世家公子、美少年、音乐家、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这些固化标签之中。

青年诗人、作家李让眉以其丰厚扎实的学养、识见和敏锐的感知力,用十五篇漫谈追寻王维,细解王维的生平、时代、亲交、情感、宗教、绘画、音乐、诗艺,还原王维的人生境遇与精神世界,以诗人之眼关照王维诗独特的妙处——无我而有情,最终收尾在当下的我们为何要读王维、如何读王维,将古典诗人的光芒折射到现代的你我身上。

-End-

编辑:幽草&狐狸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小红书:浦睿文化

加入「浦睿生活馆」

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参与浦睿福利活动

添加浦睿君个人微信(prwh20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16战全胜!狂轰56球!欧冠夺冠大热诞生,碾压卫冕冠军,太强横

16战全胜!狂轰56球!欧冠夺冠大热诞生,碾压卫冕冠军,太强横

阿泰希特
2025-11-05 11:05:33
不论男女,如果肛门经常出现5个问题,或许暗示体内有癌

不论男女,如果肛门经常出现5个问题,或许暗示体内有癌

风信子的花
2025-11-05 12:17:08
古二得了渐冻症,在语言功能退化且站立困难之际,他选择蚍蜉撼树

古二得了渐冻症,在语言功能退化且站立困难之际,他选择蚍蜉撼树

芊手若
2025-11-04 00:30:07
翁帆女士受聘顶尖985大学

翁帆女士受聘顶尖985大学

双一流高校
2025-11-05 18:22:29
出事了,停摆35天终酿成大祸,现场惨烈,特朗普:不妥协继续关门

出事了,停摆35天终酿成大祸,现场惨烈,特朗普:不妥协继续关门

振华观史
2025-11-05 14:12:37
胜利4-0果阿,菲利克斯倒钩破门,马内献助攻,加里卜双响

胜利4-0果阿,菲利克斯倒钩破门,马内献助攻,加里卜双响

懂球帝
2025-11-06 04:22:06
她是我见过且认为在整个东亚最漂亮的女人

她是我见过且认为在整个东亚最漂亮的女人

小椰的奶奶
2025-11-03 14:38:30
上官正义遭2000万买命+艾滋威胁!杭州警方立案,他动谁的蛋糕?

上官正义遭2000万买命+艾滋威胁!杭州警方立案,他动谁的蛋糕?

游者走天下
2025-11-05 11:48:13
因慎战言论引争议,国防大学马骏回应:军人的使命是和平不是战争

因慎战言论引争议,国防大学马骏回应:军人的使命是和平不是战争

麦大人
2025-08-22 14:33:36
特斯拉撞死突闯国道的野猪,修车费超2万元、车主全责 交警:野猪不属于交通参与者

特斯拉撞死突闯国道的野猪,修车费超2万元、车主全责 交警:野猪不属于交通参与者

红星新闻
2025-11-05 16:04:24
四十年前罕见老物件,见过五种以上算你厉害,全认识叫你一声爷爷

四十年前罕见老物件,见过五种以上算你厉害,全认识叫你一声爷爷

万物知识圈
2025-11-05 09:29:21
18岁高中生被骗至缅北失联一个多月后,自己走了回来!细节披露↘

18岁高中生被骗至缅北失联一个多月后,自己走了回来!细节披露↘

山东教育电视台
2025-11-05 16:56:15
酒店“开房”大数据曝光:已婚女性,都在偷偷开房……

酒店“开房”大数据曝光:已婚女性,都在偷偷开房……

热心市民小黄
2025-11-05 12:17:17
明日立冬,不管有钱没钱,记得要吃“补冬三宝”,立冬吃它特养人

明日立冬,不管有钱没钱,记得要吃“补冬三宝”,立冬吃它特养人

Lily美食谈
2025-11-06 00:28:27
别填海造岛了,用30万吨货轮搁浅南海,能让中国快速占领南海岛礁

别填海造岛了,用30万吨货轮搁浅南海,能让中国快速占领南海岛礁

Ck的蜜糖
2025-11-06 04:10:07
WTT德国冠军赛:26人已晋级16强!日本5胜1负,东道主6人过关

WTT德国冠军赛:26人已晋级16强!日本5胜1负,东道主6人过关

越岭寻踪
2025-11-06 04:49:55
已经批复!同意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已经批复!同意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城市速递
2025-11-04 21:17:42
全新梦幻四重奏!五星巴西现顶级攻击群,中场枢纽助力三叉戟

全新梦幻四重奏!五星巴西现顶级攻击群,中场枢纽助力三叉戟

番茄体坛
2025-11-05 16:23:12
章泽天瘦得惊人,烫了头发后更放飞自我,和杜海涛摆拍

章泽天瘦得惊人,烫了头发后更放飞自我,和杜海涛摆拍

乡野小珥
2025-10-26 06:59:35
海兰泡啊,海兰泡!

海兰泡啊,海兰泡!

玖奌杂货铺
2025-08-24 10:34:51
2025-11-06 05:35:00
浦睿文化 incentive-icons
浦睿文化
创造关于文艺的一切美好
880文章数 91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一眼摄魂的魔术手:泰国画师 Razaras 的作品唯美圣洁!自带发光特效!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体育要闻

赢下皇马,会是利物浦的转折点吗?

娱乐要闻

港星林尚武突发心脏病去世

财经要闻

事关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办发声

科技要闻

大转弯!特朗普再提名马斯克盟友任NASA局长

汽车要闻

智己LS9入局"9系"混战 全尺寸SUV市场迎来新变量

态度原创

房产
亲子
家居
本地
公开课

房产要闻

最新!海南楼市10月热销榜单出炉!

亲子要闻

孩子夹腿触摸自己不一定都是坏事,但这种情况除外!

家居要闻

别样府院 畅享诗意生活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