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来自南非矿山的璀璨钻石中,竟同时封存着形成于完全对立化学环境的物质 —— 这种不同寻常的组合令研究人员直呼"近乎不可能"。这对发现于地下数百公里处的钻石,为人类揭示了地幔深处的化学活动与钻石形成机制。
![]()
这两颗钻石样本出土于南非矿山。与众多宝石类似,它们内部含有所谓"包裹体" —— 即钻石形成过程中捕获的周边岩石微粒。虽然包裹体令珠宝商头疼,却是科学家眼中的信息宝库。对于形成于人类无法触及的深部地幔的钻石而言,这些被完好无损带至地表的包裹体,更是成为了研究深部矿物原始状态的唯一窗口。
新发现的两颗钻石样本中,竟同时存在着富含氧原子的碳酸盐矿物(氧化态)与贫氧的镍铁合金(化学术语称为还原态)。就像酸与碱相遇会立即反应生成水和盐那样,氧化性碳酸盐矿物与还原性金属通常难以共存。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地球科学高级讲师雅科夫·韦斯表示,常规钻石包裹体仅含其中一种物质,因此这种共存现象令研究团队困惑不已,甚至将样本搁置一年之久。
当研究人员重新分析时,才发现这些包裹体记录下了钻石形成过程中的反应瞬间。这首次证实了地幔中碳酸盐矿物与还原金属发生反应可形成钻石,也是科学界首次在天然钻石中观测到该反应的中途状态。最新发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的论文资深作者韦斯指出:"这堪称氧化谱系的两个极端。"
该发现对揭示地幔神秘过渡层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向地球深处进军,岩石与矿物会逐渐转变为还原态,可用氧分子越来越少,但关于地幔过渡过程的直接证据极为有限。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玛雅·科皮洛娃教授解释:"我们通过实证数据对约200公里深度内的还原作用有所了解,但更深区域仅停留在理论推演。"而这两颗来自地下280-470公里的样本,首次为地幔化学理论提供了现实校验。
韦斯指出一个重要发现:氧化熔融物质的存在深度远超预期。传统理论认为,将钻石带至地表的金伯利岩属氧化性质,其形成深度不应超过300公里,但新发现表明氧化岩石可能存在于更深处。研究人员推测,钻石形成反应可能发生在构造板块俯冲过程中 —— 富含氧的碳酸盐流体被带入地幔深处,与金属合金相遇而产生反应。
富含镍的包裹体或许还能解释某些钻石的异常现象:晶格中偶尔出现的镍原子替代碳原子现象。科皮洛娃表示这一直是未解之谜,因为镍原子质量远大于碳,理论上难以进入晶格。"结合新数据来看,这或许正是特定深度钻石形成的标志,值得深入探究。"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