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来自Pixabay。
来源:奴隶社会(ID:nulishehui)
作者:琢玉,诺友,帝都上班族,爱读书不求甚解,爱码字自娱自乐,爱画画天天向上,育有一个性十足的 11 岁小妞。前半生一路狂奔,人到中年,终于想要慢下来,用一生琢一块好玉。
一
上学期期末考试后,女儿的语文老师在微信上问我:小A是不是又写现场文了?
我反应了一下“现场文”这个词,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但依然感觉很荒诞,所谓“现场文”绝对是我在孩子上小学以后从语文老师那里听到的新词汇,是指孩子们在考试的时候根据作文题目要求现场发挥写的作文。
老师在微信上的质问显然是“兴师问罪”,因为每次期末考试前,老师都三令五申不允许孩子们写“现场文”,必须写已经练过的作文,如果写“现场文”,即便是作文得了满分也要被罚假期多写几篇作文作业。
女儿这学期有一篇写人物的作文练习,当时很多孩子没什么创意,写了爸妈怎么教自己做西红柿炒鸡蛋或者包饺子,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当时和女儿交流的时候,她不想写这些陈腐的主题——虽然这样写最简单,考虑了两天,她终于写了一篇《厨神姥爷》,写姥爷怎么爱做饭,怎么喜欢研究新菜品,在这过程中姥爷的探究精神,结尾还有一点她享受到姥爷做的美食后的感受。我觉得写得不错,那篇作文也得了满分。
期末复习时,我发现他们的复习测试中都是写人的作文,期末考试大概率可能会写人。我和女儿讨论,如果写一个人物的特点,可以写爱美食爱做饭的姥爷,但是如果写人物有令人尊敬的品质,似乎爱做饭分量有点不够,女儿说可以写姥爷爱锻炼身体,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因为姥爷“钢铁般的意志”,不仅收获了好身体,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非常好,我对她说,根据题目变化,期末的时候适当调整。
很巧,这次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目是“坚持”,无意间我们押中了题。根据题目的引导语,要写一个人在坚持做一件事的收获,并且“我”从这个人身上学到的品质。女儿毫不犹豫写了姥爷坚持锻炼的主题,还特意在结尾升华了一下姥爷的毅力对自己的影响。
我原本以为这样的作文应该受到表扬,但老师却是完全相反的态度。我问老师:她的作文扣分了吗?老师回复:她的作文倒是满分,但我反复强调了不能写“现场文”,她还写,这孩子太有自己的主意了。显然,老师是来给我告状的。
老实说,我确实养了一个很有个性的小孩,她很有自己的主见,我也经常被挑战,但我不认为这是我教育的失败,对于老师的反馈,我依然站在孩子这边。
我问女儿,其他同学都写了什么,她说大部分人写了那篇写人物的习作,硬套进期末的题目,不是“爸妈坚持教自己做西红柿炒鸡蛋”,就是“自己坚持包饺子”。
一声叹息。
语文都这样教了,还有什么学科留给孩子自由思想的空间?
女儿的小学是帝都教育强区的重点小学,这所小学的声誉一直榜上有名,我想不通学校的声誉是用什么维系的,平时对孩子的限制多到数不清,不知道是否我们运气不好,班级分配的老师水平也一言难尽,大概只有成绩,全区统考的成绩。老师不让写“现场文”无非是怕孩子现场发挥有闪失造成失分,必须写完全有把握能拿分的,即便是生搬硬套也没关系。
我们当下的教育是不允许犯错的,即便是一次平常的小学期末考试。
![]()
▲ 来自电视剧《小舍得》
二
今年北京的中考成绩再次刷新了记录,满分 510 分,我们来看看网传某教育强区中考升学的数据:
最顶级的几所高中普通班入取的最低分数线是474,得分率约为 93%,也就是说,如果满分是 100 分的语数英,平均每门最多只能扣 7 分,如果是满分 80 分的物理和道法,平均每门只能扣 5 分左右。这还是普通班,如果这些学校的实验班,那就是要 480 分以上,每门的容错率只能更低。
如果说不看这种牛校,我们来看看区重点高中,普通班最低也要 459,得分率也在 90%,实验班录取线更高,最低也要到 469。最近几年,北京中考完还出现了堪称一景的“跑校”现象,家长宁愿去次一等学校的实验班也不选择去牛校的普通班,“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因为学校会把最好的资源给到实验班。于是中考完,家长会带着孩子在炎炎烈日下去目标学校“跑校”,拿着孩子的分数像在拍卖商品一样和学校博弈,造成一些区重点学校的实验班录取分数比牛校普通班还高。
你说,我们就让孩子有个高中上就行,即便如此,这个网传数据中最低的录取分数线是 406,得分率约 80%,考得再低就只能上职高了。
初中的知识越来越难,按说得 80 多分也属正常,但不行,如果想上区重点以上的中学,非得门门都 90 分以上才行。即便只想上个普通高中也要门门 80 分以上才行。
北大教授赵冬梅,前不久在一席做了一次演讲,她的题目是:我的儿子跟学校“八字不合”。赵冬梅的儿子今年 24 岁,14 岁从初中辍学,最高学历是初中。她在演讲中谈到了自己怎样经历儿子辍学的至暗时刻,也谈到了在她眼里,儿子的成绩并不算差,通常都在 75 分以上,小学的时候还考过 100 分,但在老师眼里这个成绩始终不够好。她提到,儿子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考了 89 分,她认为和之前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她主动给老师打电话想分享喜悦,但老师说:班里只有三个 80 以上的,剩下的孩子全在 90 分以上。她曾经被叫到学校,老师向她展示卷子上的成绩,那次她的儿子考到了 90 分,但其他人全部是 95,甚至 97,她说“成绩高到离谱”。
还有更离谱的,我女儿这次是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据说,“五下六上”(五年级下和六年级上)考试非常重要,影响到升学,要争取三门主科考到 295 分才有机会升入好中学。考试前,我们认真复习,女儿也足够努力,以至于急火攻心,焦虑到脸上起了好多痘痘。成绩出来,一门 100,两门 97,在我眼里这成绩也算不错了,但不够 295,女儿有些失落,因为班里不仅有考到 295 以上的,甚至还有考 300 分的,三门全是满分。295 分,平均每门不能扣分超过 2 分,而现在的小学考试并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高年级。这已经到了恨不得门门要满分的程度,即便题目都会,也要计算认真、字词全对、且语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全符合阅卷给出的“标准答案”,全部满分真的是一件挑战人性的事情。
但谁会不犯错呢?
三
《他乡的童年》是一部非常有启发的纪录片,它讲述了各国教育的不同样貌,告诉我们教育的可能性,那些更接近教育本质的路径。
第二季中关于德国的教育让我印象深刻。德国向来以“严谨”、“高品质”著称,按我们逻辑,这样严谨的国家,教育应该是容错率极低的,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德国的教育恰恰很宽容,甚至一辈子试错的成本都很低。
纪录片导演兼记者周轶君采访了一家中德融合的家庭,通过一位中国妈妈的视角,对德国教育的观察更有独特的视角。她说,德国的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就要做出上大学还是职业教育的选择,这样重大的决定看起来会影响人的一生,尤其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对自己及未来未见得有很清晰的认知,但是德国的教育通道让这个选择即便是错了也很容易反悔。选择职业教育也依然可以上大学,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并不会被社会看不起、打上“差生”的标签。这位中国妈妈还提到自己的丈夫 26 岁选择去读硕士,开始选择历史学,一年后又因为不喜欢放弃历史而选择文学,他不怕选错,因为有足够宽容的社会,充分允许人生的摇摆。
德国各州对教育都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十六个州并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或者学科成绩要求,德国人开玩笑说:如果欧洲有十六种教育制度,那么十六种都在德国。所以这种自由开放的姿态恰恰给人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德国人不怕犯错,犯错就从错误中学习,然后重新出发。
![]()
豆瓣上一位在德国生活了十年的网友说,《他乡的童年》对德国的教育精髓把握得很准,她刚工作时不小心把一家企业客户的数据发到另一个企业客户那里,通知领导和客户时本来已经做好了被辞退的准备。 没想到客户只是淡定地开始数据泄漏的相关流程,说:没关系,我们都是人都会犯错。 领导也安慰她说他刚工作时犯过更大的错误,别太自责下次注意就好。这件事不但没有影响和客户的关系,也没有影响这位网友当年的升职。
教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开端也是结果,如果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是从教育中开始的,成长起来的大人也会反哺教育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下一代更多试错的机会,整个社会才会充满生命力。严谨不是不犯错,而是从错误中总结沉淀,在今后认真过好这一生。
但我们的教育是不允许犯错的,我们的职场也不允许。尽管我们都知道“是人都会犯错”这样的普遍真理,但是具体到“你”个人,你的考试不允许犯错,你的领导也不允许。
四
国内教育的内卷,卷出了更高的成绩、更高的分数线,那么出走会更好吗?离开内卷的环境,到一个更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环境会有积极的改变吗?
《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位作者在《“成绩通胀”下,美国华人家长正在被“快乐教育”逼疯》中坦言,作为一名在美国的华人家长,孩子“成绩单上清一色的 A,看着本该眉开眼笑,但当全班都是‘普天同庆’拿 A,东亚家长那颗对成绩敏感的心会警铃大作——这成绩的水分究竟有多大?.......这种‘轻装上阵’的教育体验,对于向来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华人家庭来说,既是文化上的错位,更会带来心理上的焦虑。”
当你知道另一个世界(其实就是国内)正在激烈地上演着教育军备竞赛,即便你身在“世外桃源”也难以心安。
《他乡的童年》第二季的最后一集是泰国,这集聚焦的不是本土教育,而是很多选择去泰国陪读的中国家长。泰国的国际学校很多,外教师资多来自欧美国家,可以很好地衔接英语国家的大学,而且价格对于中国的中产家庭友好,极高的性价比吸引了很多中国家长。
周轶君采访了不少家庭,这些家庭一开始都是为了教育而来,想要逃离国内的内卷、教育问题解决了就都好了,然而现实是,这里的中国孩子依然会被安排很多校外课程,高尔夫、芭蕾、德语,各种培训并没落下。
除此之外,陪读家长也面临太多挑战:曾经在国内有令人羡慕的事业,如今没有了,个人价值严重缺失,身份认同受到极大挑战,在异国他乡谋生,一切从头开始,有些家庭还不得不面对夫妻两地分居的现实。
有一个爸爸曾经在国内是小地产商,倾其所有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清迈生活了四年,成为小留学生的陪读父母。这位爸爸在陪读群体里算是少数,他能和当地人建立人脉关系,还能通过各种方式开公司做生意,已经好过很多纯陪读家庭。但即便如此,当周轶君问他:“对您来说,教育还是选一所学校吗?”
他说:“不是,其实真正的教育就在家里,我以前一直在努力寻找好的学校、好的老师,结果发现,我找的那个人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应该成为那样的人,我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我想要的样子。”
这一集的最后,周轶君采访了另一位带着妻儿去泰国的父亲,但是这位父亲却选择了出家。他穿着僧袍坐在禅院廊亭里说:“来到这边(泰国)之后,就比较清晰。那个东西好像不在‘外面’,不是环境,或者说哪种教育是我们要的。要解决某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好像和外界有关系,但是关系不大。我以前.......总想去塑造他(孩子),总想干预他的成长。”
![]()
周轶君问:“你是不是觉得家长很多时候有好多执念?”
“不是很多时候,基本上时时刻刻都有。你会做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我们一般说信佛修行,叫‘大丈夫’、‘大英雄’,就是你要勇敢一点,勇敢干什么?勇敢看自己。”
如果没有放下执念,出走和逃离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勇敢”并不容易,但依然是在逼仄的当下,我们作为家长可以努力的方向。允许孩子犯错,也允许自己犯错,“东亚小孩重要的一生”这种设定本就令人窒息的,事实上并不存在“决定一生命运”的某次考试,接受孩子是普通人,先从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开始。
中国的教育走到今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活在当下,能改变的似乎只有自己的执念。
作者简介
本文来源: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ID:boyakid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