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达标、长效、可及,血脂管理未来可以这样做!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首要威胁,而血脂异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核心危险因素,其管理质量直接决定心血管事件防控成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进展的关键驱动因素。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发布的《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5重点更新》,与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心血管年会(CSC)同步释放血脂管理新信号。“医学界”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围绕血脂管理的核心原则、指南革新、治疗策略及国产创新药物应用展开深度解读,为临床提供覆盖全风险人群的精准管理方案,其中也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这类高风险群体的血脂管控要点。
指南革新:2025ESC血脂管理的四大突破性方向
钱菊英教授指出,2025ESC指南在2019版基础上实现全面升级,核心是让血脂管理更精准、更积极、更具前瞻性,尤其对高风险人群的干预理念发生关键转变:
风险评估工具升级:SCORE2/SCORE2-OP算法落地
指南首次用SCORE2/SCORE2-OP算法替代传统SCORE算法,适用年龄拓展至40-89岁,新增对≥70岁老年患者的虚弱指数、跌倒风险评估,及对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的风险校准。钱菊英教授解释,以往部分基线LDL-C不高但合并多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能被低估风险,新算法能精准识别“隐匿性高风险人群”,如75岁合并高血压者,即便LDL-C为1.6mmol/L,也可能归为超高危需强化干预。
治疗目标更严格:LDL-C“越低越好”再突破
指南明确超高危人群(含ASCVD合并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等)LDL-C目标值<1.4mmol/L且较基线降幅>50%,首次提出“ASCVD复发患者(如2年内再发心梗)LDL-C可降至<1.0mmol/L”的可选目标;极高危人群(如单纯ASCVD)LDL-C需<1.8mmol/L且降幅>50%。钱菊英教授强调,这打破“LDL-C达标即停药”误区,即便患者LDL-C已降至1.5mmol/L,若属超高危仍需降至1.4mmol/L以下。
联合治疗策略前移:PCSK9抑制剂成一线选择
指南不再将PCSK9抑制剂视为“最后补救用药”,而是推荐为超高危人群一线联合药物:基线LDL-C≥3.4mmol/L的超高危患者,可直接启动“他汀+PCSK9抑制剂”联合治疗,无需等依折麦布疗效;他汀不耐受或最大耐受剂量仍未达标的患者,也可尽早联用。她补充,这基于研究证实PCSK9抑制剂能快速强效降LDL-C,且越早干预,炎症控制和斑块稳定效果越好。
重视新兴标志物:Lp(a)纳入终身检测清单
指南首次建议成年人终身至少检测一次脂蛋白(a)[Lp(a)],Lp(a)≥50mg/dL视为心血管风险增强因素,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及未来靶向药物控制。钱菊英教授表示,Lp(a)升高是独立遗传危险因素,以往常被忽视,对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检测能完善风险分层。
核心原则:血脂管理“三大基石”——强化、尽早、长期
窦克非教授与钱菊英教授一致认为,无论患者是否接受过PCI治疗,血脂管理都需遵循“强化降脂、尽早启动、长期达标”三大原则。
强化降脂:按风险分层制定“个体化目标”
“血脂管理不能‘一刀切’,需根据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情况分层。”窦克非教授指出,除了指南明确的超高危、极高危人群,中高危人群(如高血压合并吸烟、糖尿病病程≥10年)LDL-C目标值需<2.6mmol/L,低危人群<3.4mmol/L。以PCI术后患者为例,这类人群多属于超高危或极高危:若合并ACS且2年内复发,LDL-C需<1.0mmol/L;若为单纯稳定型冠心病术后,需<1.8mmol/L,且均需满足降幅>50%的要求。
尽早启动:从“等待结果”到“主动干预”
窦克非教授指出,PCSK9抑制剂的启用时机直接影响疗效,并强调,血脂干预不能等,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PCI术前这类高风险场景。
窦克非教授结合一项纳入789例ACS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指出,ACS患者入院24小时内即应启动降脂治疗,无论基线LDL-C水平;计划行PCI的患者,术前1小时以上启用PCSK9抑制剂,可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显著降低(p=0.006),而术前1小时内或术后给药则无法获得同等获益。EPISODE-AMI研究显示,ACS患者入院48小时内启动“他汀+PCSK9抑制剂”联合治疗,1周内LDL-C达标率较单纯他汀组提升62%,3个月内急性发作风险降低40%。
钱菊英教授补充,早期干预的核心是阻断“炎症-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的恶性循环:“ACS患者处于炎症风暴状态,此时快速降低LDL-C,不仅能减少脂质沉积,还能抑制炎症反应,比如使斑块纤维帽增厚、脂质核心缩小,这对PCI术后患者预防再狭窄和新发病变至关重要。”
长期达标:终身管理而非“短期任务”
窦克非教授提醒,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进展性疾病,血脂管理需终身坚持。“临床中常见患者LDL-C达标后擅自停药,比如PCI术后患者术后1-2年,看到LDL-C降至1.6mmol/L就停药,6个月后LDL-C反弹至2.5mmol/L,MACE风险也随之回升。”ESTABLISH研究证实,ACS患者坚持2年强化降脂,血管内超声(IVUS)可见斑块体积持续减少;停药后斑块体积再次增加,风险同步上升。
钱菊英教授建议,长期管理需兼顾“疗效与依从性”,除了患者教育,还需选择长效方案。
治疗策略:从“单一用药”到“联合治疗”的进阶路径
钱菊英教授提出,对中等强度他汀治疗4-6周未达标的患者,可按“阶梯联合”原则调整:第一步联用依折麦布,可额外降低LDL-C 17%-23%,适合中高危人群;但对超高危人群,该方案达标率仅21%,单片复方制剂(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达标率也仅31.5%,难以满足需求。第二步则联用PCSK9抑制剂,可额外降低LDL-C 50%-60%,使超高危人群达标率提升至80%以上。对于基线LDL-C≥3.4mmol/L的超高危患者(如PCI术后合并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者),指南推荐直接启动他汀+PCSK9抑制剂联合治疗,无需等待依折麦布疗效,钱菊英教授强调并指出,这类患者若先联用依折麦布,可能延误1-2个月达标时间,增加早期事件风险,直接联合能更快稳定斑块。
窦克非教授指出,他汀类是血脂管理的基石,但需贴合中国人群特点:“中国患者对他汀耐受性较差,大剂量他汀(如阿托伐他汀80mg/d)导致肝酶升高、肌肉损伤的风险是欧美人群的2-3倍,因此指南推荐以中等强度他汀为初始方案,如阿托伐他汀20mg/d、瑞舒伐他汀10mg/d,这类剂量可使LDL-C降低30%-50%。”若患者耐受良好且未达标,可将剂量翻倍(如阿托伐他汀40mg/d),但需注意“他汀剂量翻倍仅能额外降低LDL-C6%”,且需每3-6个月监测肝酶、肌酸激酶。“对他汀不耐受的患者,可换用其他类型他汀或减少剂量,同时联用依折麦布,避免因副作用放弃治疗。”窦克非教授补充。
窦克非教授进一步说明,对基线LDL-C极高(如4.5-5.0mmol/L)、预估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无法达标的患者,或他汀不耐受者,可提前启用PCSK9抑制剂,不必等待其他药物效果。即使错过术前窗口,术后48小时内启动仍可改善预后,尤其是合并心源性休克、多支血管病变的PCI术后患者,不应因“延迟用药”放弃干预。
国产突破:瑞卡西单抗为血脂管理提供“中国方案”
窦克非教授提出,我国自主研发的PCSK9抑制剂瑞卡西单抗,为包括PCI术后在内的高风险人群提供了“长效、强效、经济”的治疗选择。
长效机制:每8周注射一次,依从性显著提升
瑞卡西单抗是全球首个经“YTE”突变改造的PCSK9单抗,通过修饰IgG抗体Fc段氨基酸序列,显著提高其与新生儿Fc受体(FcRn)的亲和力,减少抗体在细胞内的降解,半衰期延长至56天。“患者年注射仅6次,较进口PCSK9抑制剂(每2周注射一次,年26次)大幅降低用药负担,尤其适合需要长期管理的PCI术后患者,避免因频繁注射停药。”窦克非教授介绍。
强效达标:满足超高危人群需求
Ⅲ期REMAIN-2研究显示,瑞卡西单抗300mg联合他汀治疗48周,LDL-C较基线再降64%:超高危人群(含PCI术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者)达标率(<1.4mmol/L)82.3%,极高危人群达标率(<1.8mmol/L)91.5%,ASCVD复发患者(如PCI术后2年内再发心梗)LDL-C<1.0mmol/L的比例达68.7%。
经济可及:个体化用药提升治疗依从
钱菊英教授指出,当前PCSK9抑制剂主要分为单抗与小干扰RNA两大类,前者多为每两周或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综合可及性、经济性更优,临床应用更广泛;然而,实际临床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需个体化选择,如繁忙患者可选小干扰 RNA(但价格较为昂贵);也相信未来该类药物应用将围绕患者需求,不断优化现有药物特性、强化个体化用药理念,实现疗效与依从性的双重提升。
结语
血脂管理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核心战场”,2025 ESC指南以“精准分层、积极干预、长期达标”为核心,为全风险人群提供了清晰路径;而国产PCSK9抑制剂瑞卡西单抗的出现,解决了“长效达标”与“经济可及”的临床痛点。窦克非教授指出:“未来血脂管理需覆盖从低危到超高危的全人群,PCI术后这类高风险群体更需严格遵循指南,结合药物特性制定方案;钱菊英教授则补充:“临床医生需将指南理念转化为实践,让更多患者通过规范血脂管理,真正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实现长期获益。”
专家简介
![]()
钱菊英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
首届“国家杰出医师”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FESC);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
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Fellow(FAPSIC)
入选上海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上海市科委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
曾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最美女医师”、上海医务工匠、上海工匠、上海市巾帼创新领军人物,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上海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副主编
上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专家简介
![]()
窦克非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职务与主要社会任职: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内科主任,心血管代谢中心主任,冠心病中心副主任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 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复杂高危冠脉介入学组副组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 委员 ;心血管代谢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心脏学会 (AHS) 介入心脏病学委员会 副主席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 智慧医疗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心血管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 心血管分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 心血管分会常委 心血管代谢学组组长
专业水平与成果:TCT、 Euro PCR 、TCTAP 、CIT 、CTOCC等国际会议 手术示教演示专家;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0项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EHJ、JACC等领域顶刊发表SCI论著16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800分;主持或参加撰写指南/共识1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获授权专利9项,推动原创新型医疗器械上市1项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