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主力强攻红军城,乌总司令瑟尔斯基再次面临被解职的威胁,如果乌军未能守住红军城,也没阻止俄军在其北线深度突破,那泽连斯基将不得不解雇瑟尔斯基,以便于让他背锅,这已经数不清瑟尔斯基是第几次遭到解雇威胁了。
目前,他已向红军城重新增派了大量“精锐”突击部队,并出动了大量无人机和火炮与俄军对攻,在俄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乌军居然在北线与俄军打的有来有回。
![]()
可在红军城犬牙交错的战线上,俄乌双方的作战哲学简直是两个极端,俄军的目标明确且耐心,他们正在编织一张缓慢但致命的后勤“绞索”,而乌军则完全相反,他们赌上了所有,试图用“尖刀”般的快速突击,撕开封锁,制造混乱。
俄军的战术突出一个“绕”字,面对乌军王牌部队第253突击旅在北线发起的猛烈装甲突击,俄军指挥官并没有选择正面硬碰硬,他们很聪明,选择从相对薄弱的西南方向,沿着胜利大街悄悄切入。
![]()
他们的核心目标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瘫痪整个红军城的运作系统。炮火精准地覆盖着乌军的生命线——M30公路和关键的铁路枢纽。城东的工业区也成了重点关照对象,那里是乌军物资的堆积点,俄军的炮击就是为了从根源上瓦解守军的补给能力。
这种战术风格,已经不是大开大合的集团冲锋了。俄军现在更喜欢用小股精锐部队,快速渗透并占领一个关键节点,然后立刻转入防御,呼叫后方的炮兵对周边进行毁灭性的火力压制。
![]()
这种“蚕食”策略,就是要让城里的守军在无尽的消耗中自己崩溃。这种打法,在次要战线西维尔斯克方向也如出一辙,一个逐步收紧的包围圈正在初步形成。
乌军则把“险中求胜”发挥到了极致。就在9月23日,他们采取了一次极其大胆的行动。一支渗透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了红军城北线的新托列茨克耶村中心,直接在俄军后方捅了一刀,伏击了一支俄军步兵小队。
![]()
这个动作的战术风险极高,但回报也同样巨大。它直接让俄军的整个北线进攻集群陷入了被反包围的危险,后撤的通道只剩下不到三公里的狭窄缺口。
乌军还成功夺回了潘基夫卡村,并且神速地打通了连接弗拉基米洛夫卡的桥梁。这一系列操作,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实现托列茨河两岸的兵力联动,彻底把战场的被动局面扭转为主动。
![]()
即便是在兵力被大量抽调的苏梅方向,乌军也绝不示弱。他们利用小股部队在夜间进行渗透,配合无人机精准打击俄军的后勤车队。虽然战果只是摧毁了数辆补给车,并将战线在边境地区向前推进了大约两公里,但这足以让俄军的后勤人员时刻紧绷着神经,起到了极大的袭扰作用。
战场从来都不是一个真空地带。坚固的城市建筑,还有说来就来的雨季,正在成为左右这场“围”与“解”大戏成败的关键变量。它们就像一个放大器,极大地增加了双方战术执行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
红军城东南部的拉祖尔内、沙赫特约尔斯基和索尔涅奇尼这几个小区,简直就是为防御者量身打造的堡垒。这里密集的半圆形建筑群,让人不禁想起巴赫穆特那场惨烈的巷战。
这种地形极大地削弱了进攻方的火力优势,为守军提供了数不清的射击死角和藏身之处。俄军的包围圈就算形成了,想要彻底肃清这些“混凝土堡垒”,也必须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
而位于城市西北方向的工业区,则因为其关键的战略位置,正在演变为双方不断增兵的“决战熔炉”。乌军正将大量兵力汇聚于此,准备死守。可以预见,这里即将上演一场现代战争中最残酷的“绞肉机”式攻防战,进攻方的每一步推进都将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
比城市巷战更让人头疼的,是天气。10月的雨季马上就要来了,这对无人机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潮湿的空气、下降的电池效率、不稳定的图像传输信号,每一个因素都将严重削弱无人机的作战效能。
![]()
这对高度依赖无人机进行侦察、校射和攻击的乌军来说,影响是致命的。他们的眼睛和长矛,可能一夜之间就变得模糊和迟钝。
这糟糕的天气,对俄军来说却未必是坏事。它反而可能让俄军摆脱对高科技装备的依赖,回归到他们最擅长、也最残酷的传统打法——用海量的炮弹进行无差别压制,然后驱使步兵向前推进。在这种“磨盘”式的消耗战中,天平似乎又在向俄军倾斜。
![]()
城市与天气,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因素,正在联手将这场战斗推向一个纯粹“拼耐力”的阶段。谁能更好地适应并利用这些客观条件,谁就更有可能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笑到最后。
红军城的战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的天平上,除了双方士兵的鲜血和勇气,还堆满了来自国际社会的砝码。每一项援助的到来,或者每一次援助的拒绝,以及其背后复杂的政治角力,都像一只无形的手,深刻地影响着战场的走向。
![]()
就在9月20日,泽连斯基在讲话中确认,以色列提供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已经部署到位。这无疑为乌克兰脆弱的天空提供了一顶宝贵的保护伞。硬币的另一面是,美国的特朗普政府明确拒绝提供“战斧”这类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进攻性武器。
美方给出的理由是库存有限,以及担心冲突会进一步升级。这种“给盾不给矛”的援助策略,极大地限制了乌军的反制能力。
![]()
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虽然也在积极推动联合援助,但从整体规模来看,终究是杯水车薪,难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就连特朗普在9月23日那番“乌克兰能夺回所有土地”的豪言壮语,也被更多地解读为一种商业考量——他想先把武器卖给北约盟友,再由盟友转交给乌克兰,而非一个坚定的战略承诺。这种碎片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支持,让乌克兰深切地感受到,很多时候,真的只能“自己扛”。
![]()
比援助更具爆炸性的,是新玩家的入场。战场上疑似出现了朝鲜提供的远程火箭炮系统,更有情报显示,朝鲜部队已经进驻到特罗伊茨科耶。这为本已复杂的战场引入了全新的变量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以色列的援乌行动,也立刻引发了连锁反应。俄罗斯方面发出了措辞严厉的警告,声称将采取“非对称应对”。这句话的背后,可能牵动着伊朗、叙利亚等中东棋子。这清晰地表明,红军城下的炮火声,已经与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紧密相连,每一次爆炸都可能在千里之外掀起新的波澜。
![]()
战争的支撑力,早已超越了前线士兵的范畴。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每一次握手、每一次争吵,都在无形之中,塑造着红军城,乃至整个乌克兰的未来。
![]()
红军城的这场攻防战,就像是整个俄乌冲突的一个缩影。它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环环相扣的战争逻辑链:从战术层面“绞索”与“尖刀”的直接对话,到战场环境对战术执行的严酷制约,再到国际政治角力对战争潜力的深远影响。
泽连斯基在9月中旬就曾坦言“前线态势极其复杂”,如今看来,这绝非虚言。战争的性质已经从单纯的“拼输出”,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拼消耗”。
这场战役的最终结局,或许已经不取决于某一次突击的成功,或是某片城区的得失。它真正考验的,是哪一方的整个战争系统——包括后勤的坚韧度、战术的适应性、民众的士气,以及外部支持的稳定性——能够在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消耗战中,坚持得更久。红军城的炮火,正在冷峻地炙烤着双方的极限与韧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