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球经济的天平上,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重量级。
一个是制造大国、产业链“全能选手”;一个是资源巨头、靠石油天然气“单品爆款”。
按GDP算,中国是俄罗斯的9倍;按出口结构看,两国几乎没有可比性。
但偏偏金灿荣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提了个让人“意外”的观点:中国虽然大,但在一个关键问题上,还真不如俄罗斯。
他为何这么说?
![]()
俄罗斯抗住了制裁,中国能不能抗住“断供”?
2024年,俄罗斯在西方的“极限施压”下依然站得住脚,GDP增长了4.1%,卢布汇率稳定,超市货架没空,天然气照样卖,粮食一点不缺。
西方计划中的“经济崩溃”,并没有发生,反而是欧洲自己被能源价格绊了一跤。这背后的底气来自哪里?
答案很简单:自给自足。
俄罗斯的粮食自给率高达185%,也就是自家人吃饱了,还有得出口。
![]()
能源更不用说,石油、天然气是国家的“印钞机”,不仅撑起了财政,也锁住了欧洲的“命门”。
即便被踢出SWIFT,俄方依然靠能源出口赚足稳定外汇,经济反而更“抗压”。
而中国呢?虽说产业链齐全、制造能力强,但在一些关键领域,确实有短板。
最明显的,就是粮食和能源。2024年,中国进口粮食总量高达1.58亿吨,外依率接近19%。
光是大豆,就进口了1.05亿吨,占总消费量的六成。
![]()
这还不是“吃不起”,而是“种不够”。虽然国产大豆产量在提升,2024年达到了2065万吨,但这个盘子仍然撑不起中国人的“饭碗”。
更棘手的是能源,2024年,中国进口原油5.53亿吨,占消费总量的七成。
天然气进口902亿立方米,同比上涨7.3%。这些能源大多来自中东、非洲、俄罗斯,要靠马六甲海峡等“命门”运进来。
一旦通道被封,或者局势紧张,能源供应很可能受到冲击。
金灿荣教授的意思很清楚:中国有大国的体量,但在极端情况下,能不能像俄罗斯一样“顶得住”,得看这些短板补得牢不牢。
![]()
用数据说话,中国的“脆弱”不是假设,而是现实
不少人以为中国农业很强,毕竟农村面积大,农机也多。但真要摊开账本看,问题还不少。
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9亿吨,看起来很亮眼。
但另一边,进口粮食仍超过1.5亿吨,其中大豆、小麦、玉米、大麦都有不小的进口比例。
只要全球粮价波动,或者运输出现问题,国内市场立刻跟着“抖三抖”。
![]()
更值得警惕的是结构性风险,中国人吃猪肉多,而猪吃的是豆粕,豆粕靠大豆,大豆靠进口。
这就像一条锁链,只要上游出事,下游就会乱。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中有超过60%来自巴西和美国。
如果这两个出口国“卡一手”,中国猪肉价格就得上天。
能源依赖的问题更直接,虽然中国在新能源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目前原油和天然气仍是国家能源结构的主力。
![]()
2024年,中国原油对外依赖度接近72%,天然气接近45%。而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海上运输进来,其中马六甲海峡一个点就承担了中国近80%的能源进口航线。
这个“咽喉眼”,一旦被堵,不是加价的问题,是“断炊”的风险。
在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今天,这种结构性依赖就像住在高楼里,水电都靠物业。
只要“上游”出点问题,“下游”就得点蜡祈祷。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经济安全最现实的考题。
![]()
中国早就看穿局势,“双循环”不是口号,是出路
当然,面对这些“命门”,中国并不是坐等问题爆发,而是早已在“备粮囤油”。
这两年提出的“双循环”战略,说白了就是把命运的钥匙握回自己手里。不是要脱钩,而是要有备无患。
在粮食方面,国家把“18亿亩耕地红线”当成生命线,不允许触碰。
2024年,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超过9000万亩,推广深耕、滴灌、轮作等现代农业技术,加大对种子研发的投入。
农业农村部还启动了“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从“亩产”这个口子入手,力争让每亩地多打几斤粮,减少对外依赖。
![]()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搞“粮食进口多元化”。
过去大豆主要靠美巴两国,现在中国在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也建立了稳定的进口渠道。就算一个国家出问题,其他国家可以顶上,避免被“单点锁喉”。
能源方面,中国的应对更是系统级的。
一方面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签署长期天然气管道协议,像“中俄东线”、“中亚管道”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了稳定能源供应的“硬通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
2025年,中国计划将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提升至39%,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中国在能源技术上的进步,正在默默改写能源账本。
比如电动车产业的崛起,让石油消耗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交通能源依赖将从“烧油”转向“用电”。这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一次底层结构的“换血”。
金灿荣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中国的战略眼光在于未雨绸缪,知道自己强在哪里,也知道必须补哪里。”
这不是悲观主义,而是战略现实主义。
![]()
经济体量大不等于无敌,真正的底牌是体系完整
俄罗斯在极端制裁下活下来,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资源型大国”的抗压能力。但它的经济结构注定了上限不高,靠能源吃饭,遇到价格波动也会伤筋动骨。
而中国的优势是产业链完整,哪怕全球供应链打乱,中国也能自造、能替代、能调节,这是俄罗斯比不了的。
但体量大、产业强,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
粮食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就像一个巨人的“脚踝”,虽然不致命,却是软肋。如果不补好,哪怕跑得快,也可能被绊倒。
![]()
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固本培元”。不是全靠自己,也不是全信别人,而是“两手准备”。
金灿荣提出的“弱点提醒”,其实是强者的自我体检。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才能避免问题真的变成麻烦。
大国竞争,不只是比谁的GDP高,谁的航母多,更要比谁能在风暴来时稳住舵、撑住底。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要做的,不是追求虚假的“全面强大”,而是实实在在地把短板补上,把命门护住。
![]()
正如金灿荣所说:“大国崛起,不是靠别人让出来的,而是靠你扛得住打,顶得住压。”
中国已经走过工业化、走过全球化,接下来要走的,就是安全化、可持续化。而这条路,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提前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