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 曹滢
一条肉眼看不见的裂纹,显微镜下放大上百倍才能被看到,但在长时间拉力和磨损下就有可能酿成致命灾祸。能否精准识别、防患未然,考验着“诊断师”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
在新疆,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绵延超1万公里,3万多座铁塔耸立,承担着“疆电外送”的使命。强风沙、高海拔、大温差、暴风雪,严酷的气候环境考验着电网材料的安全稳定。
何成,正是电网材料的“诊断师”。这位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正高级工程师,30多年来兢兢业业工作在一线,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电力材料领域的“领头羊”、守护万家灯火的“大国工匠”。
在国网新疆电科院实验室里,安放着超声影像、工业CT、光谱分析等仪器,让人恍惚间以为走进医院。“检测电网设备材料就像医生问诊。每当有设备出故障或疑似故障,我要在第一时间给材料做检查、找病因、开药方。”何成说。
2000年冬天,一座电厂的蒸汽管道突然爆裂,何成被派去调查原因。他拿探测仪在黑暗里一寸寸检查,几小时后终于在焊缝处发现几条不到2毫米的裂纹——就是这发丝般的裂痕,导致了几十厘米粗的管道爆炸。
回想起那次事故,何成总是很心痛,感到自己的专业职责重逾千斤。“材料就像大楼的地基,地基稳,楼才能立得牢。”
2023年3月,某特高压换流站运维人员巡检发现一避雷针法兰螺栓脱落,何成在看了脱落螺栓的断口后,判断该法兰其他螺栓一定有开裂。经过连夜排查,50米高的避雷针底部法兰螺栓确已全部开裂,随时都可能倒塌并砸损周边众多主设备。此次精准判断及处置,及时避免了重大设备事故。
一处新建线路投运在即,却发现个别防振锤掉落,施工单位千里求援。何成用显微镜“抽丝剥茧”,1小时内揪出1.5毫米钢绞线中0.1毫米裂纹,避免了价值2000余万元的损失。
阿拉山口零下40℃的寒冬,塔克拉玛干的沙暴,塔里木盆地的高温……何成的足迹遍布全疆2000余个电力工程现场,累计完成近百万件电力设备材料检验检测。十余套工作服被磨破的日子里,他练就了一双能读懂材料语言的“火眼金睛”。在他监督指导下的电源企业未发生一起因设备材料导致的重大设备故障,经他手检验检测的入网设备更是零缺陷投运、零故障运行。
2010年,新疆首条750千伏乌吐哈输电工程穿越百里风区,与西北电网联网。这里年均200天刮8级以上大风,很快让大批金具严重磨损,本该用30年的U型挂环,不到半年就磨损得只剩二分之一。
何成带着团队跑遍全疆风区,收集了近百个磨损金具。通过改进金具结构、提升螺栓材料等级,让材料耐磨性提高了5倍,更换成本直降60%。在百万次磨损试验的基础上,最终选出了更耐磨的金具结构型式。改型后的1万多套金具投运十多年来,未出现明显磨损。
何成走访了国内十几所电力研究机构,调研了几十个设备生产厂家,研发了一系列环境等效模拟试验装置,可用于验证输电材料在极端环境可靠性。并积极促成生产端和使用端的对接合作。随着新疆超高压输电线、变电站建设提速,高性能国产变电金具大规模使用,带动了国内相关领域制造能力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初,何成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材料专业。电力行业里,材料学是相对冷门的领域。在改革开放和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他的同学中有的下海,有的从政,有的改行。何成一直坚守一线技术岗位,用青春年华书写了个人与行业、与时代共同成长的华章。
2019年,“何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2023年,何成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的徒弟遍布天山南北电网站点。“何成团队在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从1.0迭代到4.0,成为全院学习的标杆。”国网新疆电科院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龙对何成团队的工作成就充满自豪。
目前,何成团队正在筹建新疆“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材料腐蚀及装备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该站致力于打造集野外观测、科学研究与数据共享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国家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发基地,为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利用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