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福建舰公布弹射舰载机的画面,本事中国军事实力再次进步的象征,没想到除了感慨之外,一些略带高效的疑问也随之而来,有网友直言:你怎么证明歼-35是电磁弹射的,而不自己飞起来的?
如今,答案来了......
![]()
争议的起点
2025年9月22日,央视军事频道公布歼-35在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起飞的视频后,弹幕与评论区迅速掀起讨论热潮。
“战机明明能自己起飞,为啥非要用弹射器?”“怎么确定是弹射助推,不是刚好拍到起飞瞬间?”等疑问不断涌现,其中一条“你怎么证明歼-35是电磁弹射的,而不自己飞起来的?”的留言,因直击公众认知盲区被反复顶起。
![]()
其实这种疑问并非现在才有的,早在辽宁舰与山东舰的滑跃起飞时代,歼-15依靠自身动力加速滑跃升空的画面深入人心,让不少人形成“舰载机均可自主起飞”的固有印象。
而电磁弹射作为新型技术,其运作过程相对隐蔽——既没有蒸汽弹射的巨大白雾,也没有火箭助推的明显尾焰,仅通过甲板下的电磁力驱动滑块加速,视觉上与战机自主滑跑的界限模糊,难免引发误解。

有网友贴出歼-35离舰瞬间的截图,认为机身姿态平稳“不像被弹射”;也有军迷反驳称“没看到滑块回收轨迹不代表没有弹射”。
这场争论很快从单纯的技术好奇,延伸为对国产航母战力的关注,如何用硬核证据回应疑问,成为解读此次试验的关键。
![]()
为弹射而生的设计印记
歼-35的机体结构里,藏着无法伪装的弹射适配痕迹,央视军事披露的细节显示,这款隐身舰载机的前起落架采用了罕见的“双轮+强化支柱”设计,支柱直径较原型机加粗30%,内部嵌入高强度液压缓冲装置,能承受弹射瞬间产生的300kN瞬时冲击载荷。
这种设计与美国F-35C的弹射型起落架高度相似,却与仅用于自主滑跑的陆基隐身战机截然不同,而且,起落架附近的机体结构同样经过特殊强化。
![]()
通过高清图片可以清晰看到,歼-35前起落架与机身连接处的蒙皮采用蜂窝状加强筋设计,表面覆盖多层复合材料装甲,这些结构针对的正是弹射过程中纵向加速度带来的撕扯力。
而如果仅依靠自主起飞,战机无需承担此类额外载荷,反而会因冗余结构增加空重,影响机动性与航程。
![]()
另一个关键证据在于起飞重量与滑跑距离的匹配关系。公开数据显示,歼-35在“满油+隐身构型”状态下起飞重量可达32吨,若采用自主滑跑方式,至少需要300米以上的平直跑道才能达到起飞速度。
但福建舰的弹射起飞位长度仅90米,即便算上甲板风的助力,也远无法满足重型隐身战机自主起飞的距离需求。官方公布的视频中,歼-35从启动到离舰仅用2.8秒,滑跑距离不足80米,这种短距高速的起飞特征,与电磁弹射的技术特性完全吻合。

电磁弹射的可追溯痕迹
福建舰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留下了多重可验证的运作痕迹。这套完全自主研制的系统采用中压直流供电技术,能量利用率高达63%,较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蒸汽弹射提升28%。
其运作时虽无明显视觉特征,但会产生特定的电磁信号与甲板振动频率,这些数据已通过海军试验报告部分公开。
![]()
弹射过程的链条式操作更是无法伪造,央视镜头记录下完整流程:歼-35滑向起飞位后,地勤人员将战机前起落架与弹射滑块精准对接,随后起飞助理做出“弹射放飞”手势,甲板下方的储能装置瞬间释放电能,驱动滑块带动战机加速。
离舰瞬间,滑块通过轨道回收系统快速复位,整个过程耗时仅45秒,与空警-600、歼-15T的弹射间隔完全一致。这种标准化的操作节奏,显然不是战机自主起飞能实现的。
更具说服力的是多机型协同试验证据,公布的画面中,歼-35与空警-600、歼-15T先后完成弹射起飞。
![]()
其中空警-600作为固定翼预警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5吨,且自身推重比极低,根本不具备自主滑跑起飞能力。它能成功从福建舰起飞,直接印证了电磁弹射系统的实际运作——而歼-35使用的是同一套弹射轨道与控制系统,起飞过程中的参数曲线与空警-600高度相似。弹射与自飞的本质差异
通过对比不同起飞方式的核心数据,可以清晰区分歼-35的起飞模式。电磁弹射的核心优势在于“可控加速度”,福建舰的弹射系统能将加速度稳定在3.5G左右,且可根据机型调整能量输出,这使得歼-35在起飞过程中过载始终处于机体耐受范围内。
![]()
若采用自主起飞,战机需以最大推力加速,起飞瞬间过载会骤升至5G以上,不仅可能损伤机载设备,还会影响飞行员生理状态。
甲板作业效率的差异同样显著,试验数据显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可实现45秒/架次的弹射效率,单波次出击量从滑跃式的12架提升至24架。
这种高效运作依赖弹射系统与战机的精准协同,若混合采用自主起飞与弹射起飞,会导致甲板调度节奏混乱,反而降低效率。而三型舰载机连续完成12架次弹射起飞,间隔误差不超过2秒,充分证明了系统运作的稳定性。
![]()
国际同类机型的对比也提供了参照,美国F-35C作为全球首款舰载隐身战机,同样采用弹射起飞方式,其起落架设计、起飞重量与滑跑距离等关键参数与歼-35高度接近。而F-35的陆基型号F-35A虽可自主起飞,但需配备更长的跑道,且无法实现“满油满弹”起飞。
这种设计差异背后,正是舰载机对弹射系统的刚性需求,歼-35的各项特征显然遵循了舰载弹射型战机的通用规律。
理解歼-35与电磁弹射的适配关系,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军事专家宋晓军曾解释,电磁弹射的核心价值并非“帮助战机飞起来”,而是“让战机以最优状态飞起来”。
![]()
歼-35虽具备自主起飞能力,但在航母甲板的有限空间内,只有通过弹射才能实现“满油+满弹”的最佳作战构型,其制空半径可延伸至1500公里,且能挂载霹雳-15中远距空空导弹执行制空任务,这种技术组合带来的是航母战力的质变。
在滑跃起飞时代,歼-15为保证起飞安全,往往需要减少燃油或弹药挂载,限制了作战效能。而电磁弹射系统的应用,让歼-35可凭借低可探测性突破敌防空网,歼-15T则能以“满油满弹”状态实施饱和攻击,空警-600提供远距离预警,三者形成的作战体系,使福建舰具备了深海区域的制空制海能力。
![]()
结语
随着更多试验细节的公开,相信网络上的疑问会逐步消解。然而,与质疑相比,更难得的是相信,相信我们的军事实力正在稳步提升,乃至实现超越,这不是比质疑要来的更有意义吗?
澎湃新闻2025-09-24《三型舰载机弹射起飞,航母战力如何飞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