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民品牌娃哈哈就可能要换“新身份”了。
9月,一份落款为7家“宏胜系”企业的《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自2026年新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这场关乎30年品牌遗产的变革已然拉开序幕。
![]()
▲图源:微博
通知里的一句话道破天机:“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使用须获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这背后是娃哈哈复杂的股权制衡局——杭州国资持股46%、宗馥莉个人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没有任何一方能单独掌控品牌命脉。
更棘手的是,职工持股会虽由宗馥莉实际控制,但部分退休员工对股权回购协议的诉讼仍在进行,股权工商变更迟迟无法完成。
当宗馥莉推动的387件“娃哈哈”商标转让申请因股东异议搁浅时,另起炉灶成了必然选择。
当然,“娃小宗”的浮出水面也绝非临时起意。
2025年2月起,宗馥莉实控的宏胜饮料集团密集申请46件“娃小宗”系列商标,覆盖全部45个商标类目,从食品饮料到服务领域实现全链条布局。
这种不留死角的商标策略,与她此前推动山西、虎林等地“娃哈哈系”公司更名为“宏胜系”的动作形成呼应,一场系统性的品牌替换早已悄然铺垫。
更关键的是控制权的彻底掌控。宏胜饮料通过英属维京群岛的恒枫贸易实现100%BVI架构控股,宗馥莉在此拥有绝对话语权,无需再看其他股东脸色。
如今,宗馥莉已掌控娃哈哈的生产工厂与销售渠道,集团实质仅剩品牌资产,她完全具备推动替换的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宗馥莉为“娃小宗”定下的年销售目标,相当于娃哈哈现有规模的八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她必须跨越三重天堑:
消费者的情感壁垒首当其冲。“娃哈哈”承载的国民记忆难以复制,网友难以接受的呼声道出了新品牌的认知困境。
![]()
▲图源:微博
残酷的是宗馥莉自身的品牌试错史——2016年创立的KELLYONE品牌虽请来顶流代言,最终仍落得线上店铺“停摆”的结局。
渠道震荡同样致命。通知中“尊重经销商最终决定”的表述,暴露了对渠道流失的担忧。当老渠道依赖与新品牌信任尚未建立,几百亿的销售额目标更像镜中花水中月。
为何要改名?
业内给出了新的角度。一方面,这是宗馥莉摆脱股权束缚的破局之举——既然无法掌控娃哈哈品牌,便打造100%属于自己的新IP,将多年积累的生产与渠道资源注入新品牌。
另一方面,这更可能是谈判桌上的施压筹码,用“放弃娃哈哈”的姿态倒逼国资与职工持股会让步,毕竟集团仅剩的品牌资产一旦被雪藏,各方利益都将受损。
从4月大规模罢免中高层,到7月调换12个地区销售经理,宗馥莉的改革向来雷厉风行。
这场品牌豪赌,本质是控制权执念与企业发展的碰撞:她既想延续父亲的商业遗产,又渴望按自己的逻辑重塑帝国。
如果有一天“娃哈哈”的字样从货架上消失,取而代之的“娃小宗”能否扛起国民品牌的大旗?
这场关乎股权、品牌与传承的博弈,最终结局或许不在货架上,而在股东们的谈判桌上。
参考消息:
北京报道:《宗馥莉的新动作:娃哈哈再添“兄弟”娃小宗 》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