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伟达在最近十年取得的惊人成功,引用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中那句台词是最为贴切的,就是“人活一世,能耐倒在其次。有的人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但说英伟达的成功只是时势使然,对黄仁勋和英伟达是不公平的。因为英伟达不是一夜之间成功的,它至少经历了三级跳,首先是1999年推出GeForce256,是全世界第一款GPU,也就是图形处理器,为游戏图形和显卡领域确立了新标准。
这一点我们这代“80后”的玩过游戏的同学们都很清楚,曾经读大学的时候,最好的游戏显卡就是英伟达,几乎没有第二位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不要看英伟达是一家小公司,它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小金子,而不是大石头。第二级跳呢,是2006年推出的CUDA,英文直译就是“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使开发人员能够利用GPU进行通用计算,此举完全放大了英伟达的业务想象空间。事后来看,背后应该是两种原因叠加的结果。
其一是游戏显卡领域的市场开始趋于饱和,公司需要转型;其二是英伟达的工程师尼科尔斯让黄仁勋知道,从技术逻辑上,英特尔在半导体行业的长期霸主地位即将终结,换言之,在2003年初尼科尔斯的信中,黄仁勋第一次意识到了新一代的芯片、超级算力可能出现,只是他还不知道最终将以何种方式出现,而2006年推出的CUDA,最初的核心理念在于将原本用于视频游戏的并行计算电路重新定向给科学家使用,这为英伟达日后的发展埋下新的可能。所以,从逻辑上说,尼科尔斯是CUDA平台真正的缔造者,而黄仁勋是放大了这一点。然后是三级跳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大跳,就是CUDA遇上了人工智能的滔天巨浪。
这时候我想稍微给大家介绍下背景,为什么这次历史性的机遇来得有些猝不及防?以及为什么我会说,这里面有里子,也有面子。就是一方面我们需要肯定,黄仁勋对早期人工智能的全面投入堪称硅谷历史上最精彩的投资之一。但另一方面,其中也有时势使然的因素。其实从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之初,就有两种研究路线,一种是基于逻辑的,就是明确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基于神经网络的。近几年取得突破的就是基于生物学的神经网络方法。
按照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辛顿教授的说法,尽管我们还没有完全破解大脑的运作原理,但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知识。人脑中有大量的神经元细胞,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连接网络。而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改变这些连接的强度。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生物知识一样,Ping的一声,神经突触形成了,神经网络建立起了新的连接。所以,尽管有人觉得目前的大语言模型,Transformer的工作机制就像吐字游戏一样,它要去猜接下来该说什么,但在辛顿教授看来,这已经非常接近大脑学习的过程本身了。好,让我们把时间轴调回到2012年,那时的情况还不像如今这么明朗。
当时辛顿教授安排他团队中的两位研究员,克里泽夫斯基和苏茨克弗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利用英伟达的GPU去训练计算机,让它们学会图像识别,此时,CUDA技术已经在辛顿的实验室中得到了应用。结果好到爆炸,GPU的速度快到惊人。GPU在半分钟内就能完成英特尔机器需要1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CUDA缔造者曾经预见过的未来。
这件事完全引起了业界的震动,辛顿团队把这项技术称为SuperVision,超级视线,然后去参加了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组织的ImageNet图像识别大赛,一举展现出高达80%的成功率,远超此前水平,而李飞飞怎么都没想到,他们用的竟然是神经网络模型,这项技术此前一直被认为是行不通的老旧路线,此刻竟然焕发了巨大的生机。于是,两项曾经都不被业界看好的技术,英伟达这边的并行计算,还有CUDA,与被人冷落过很久的神经网络模型走到了一起。
英伟达公司中有一位图形专家叫戴维·柯克,他说黄仁勋有时需要一些时间来接纳新观念,他们曾经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说服黄仁勋接受并行计算,后来又花费时间来证明CUDA的商业价值,但在人工智能方面,黄仁勋的反应速度却是极快的。柯克后来回忆道:“他迅速就搞懂了一切,比所有人都快。黄仁勋是首位发现其潜力的人,真的是首位。”黄仁勋后来说,他是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推演,既然这项AI技术,这种技术路径能够解决完全无结构的计算机视觉问题,那么,还有什么是可以教给它们去学习的?黄仁勋的答案是:所有事情。
于是黄仁勋断定,神经网络将彻底改变社会,而他可以通过CUDA占据必要的硬件市场。英伟达副总裁埃斯特斯回忆道:“黄仁勋周五晚间发了封电子邮件,说我们将全面转向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家图形芯片公司。然后到了周一早上,我们就已经转型为一家AI芯片公司了。真的,转型就这么快。”然后在这段时间,黄仁勋越来越确信自己看到了巨大的未来,甚至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
2013年年中,他把一名叫做卡坦扎罗的研究员叫进自己的办公室,告诉他,后者发起cuDNN项目就是英伟达20年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项目——这个cuDNN项目是一个专门为加速CUDA平台而设计的软件库。黄仁勋端端正正地在白板上写下了一个神秘的缩写——OIALO。黄仁勋向他解释,这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Once-in-a-Lifetime Opportunity。此生仅有一次的机会。这位可爱的研究员被黄教主搞得满脸错愕。因为几个月前,他提出的cuDNN模型刚在团队内部遭到否定,他自己的工作业绩被评定为“待改进”。而接下来,他的老板黄仁勋告诉他,这个项目实在是太重要了,你不妨做个思想实验,你可以把英伟达的8000名员工全部召集到停车场,然后可以从中选择任何人加入cuDNN的项目团队。是的,就是这么重要。
后来证明,黄仁勋是对的。卡坦扎罗也成为英伟达历史上首位专职的人工智能研究员,为英伟达在AI领域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见,英伟达的惊人成功并不仅仅是时势使然,而在于它做出了一连串正确的战略决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