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 网上人气很高的OPPO产品经理Monica在个人社交平台宣布离职,身份也更新为“前OPPO打工人”,引发了不少关注。很多网友认为,Monica敢在当前环境下主动辞职,是因为她有一定知名度,普通人没有这样的底气。
对此,K哥却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当前就业环境不好是事实,但勇于在“寒风中脱下外套”的普通打工人也不少。K哥身边好几个朋友就是如此。起初我也有些不理解,后来聊过几次,才慢慢明白,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思考。
![]()
01 主动离职的人,看清了未来趋势
大家注意过没有,身边那些看似突然辞职的朋友,其实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比大多数人更早看清了未来趋势。在产业转型、政策收紧、行业洗牌等背景下,他们选择主动“出局”,用更积极的姿态去拥抱新机会。
比如,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正在重新定义行业、产品和岗位边界。一些在大厂担任重要岗位的人,不仅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职位的天花板和潜在风险,也能看到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因此,他们会在危机真正出现之前,做好各种储备和预案,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化被动转为主动,向过去告别,开启自己的新征程。
近几年,媒体梳理出一批字节跳动出身的AI创业公司(仅2024年,就有12家获得风险投资),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就属于这一类。他们大多来自字节的研发或产品中高层,之所以敢从人人羡慕的大厂离职,正是因为对产业趋势有清晰判断,并能合理配置自身资源与优势。
同样的趋势在传统行业中也非常明显。比如房地产、汽车、金融等大体量行业,近几年从业人员的变化也非常大。在产业转型、政策收紧、产品升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曾经香饽饽的企业或岗位,早已是明日黄花,风光不再。有洞察力的打工人早就意识到,公司(行业)前景与个人发展的不匹配,提前做出判断,并为自己争取足够时间,物色下一个更有前途的舞台。
这种主动离职看似冒险,实际上体现了对趋势的敏感和提前布局。用学术一点的话说,这是“职业重新定向”,当旧路径的回报下降时,敢于切换赛道的人,反而更有机会保住自己的长期价值。相反,越是在泥淖里纠结和挣扎,越容易错失先机,转换成本更高,最终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02 主动离职,是争取人生主动权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也就是当人相信自己能够掌控结果时,就更容易主动采取行动。在职场中,那些离开的人往往并非“裸辞”,而是早有准备。他们储备了足够的现金流,维系好关键人脉,甚至已经尝试副业。一旦发现工作环境越来越消耗人,他们就会果断抽身。对他们来说,离职不是放弃,而是重新夺回主动权。
我有一个同学,在一家外资制造企业做了多年供应链管理。几年前公司业务开始走下坡路,还不断压缩人力成本。同学明显感觉到,无论多努力,迟早会被卷入下一轮优化。于是他提前做规划,把空余时间都用来提升数据分析和流程优化技能,甚至自费报了几个相关课程。同学聚会时还有人笑他:“都这把年纪了,还上什么学。”
去年,公司裁员还没开始,他就主动提出离职。理由很简单,专心备考几个行业含金量高的证书。身边很多人劝他不要太激进,但他坚持自己的规划,认为这才是真正掌握机会的方式。后来,他顺利通过考试,不久就进入了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智能制造的数据化项目。工作内容虽然与之前的供应链管理有关联,但更贴近未来发展趋势,薪资当然也就水涨船高。
他后来告诉我:“我当时不是冲动,而是想在环境把我逼到绝境前,自己先走一步。”在别人眼里,他是放弃了稳定饭碗;可在他自己看来,这才是赢回人生主动权。
03 主动离职,是为了摆脱无意义的内耗
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发布的《2024 职场生存洞察》显示,44% 的职场人困于职场内耗,18% 内耗严重。许多人选择主动离职,并不是厌倦了工作本身,而是受够了职场中那些无休止的内卷和精神消耗。
前段时间,K哥认识多年、曾多次与我商讨出书事宜的一位出版社编辑,在朋友圈宣布辞职。起初,K哥不太理解。虽说如今的出版行业已经大不如前,但她所在的单位是国有性质,加上她出色的业务能力,继续干下去应该没什么问题。
通过聊天,我才明白她辞职的真正原因,是受不了单位里日益严重且毫无意义的内耗。她的许多同事都清楚“外面”很难,就更加看重手里的饭碗。即便实际业务不多,也要装作很忙的样子,不能务实就务虚,没有项目就搞文山会海。甚至有人为了巩固“位子”,不惜用一些手段排挤打压和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同事。
这样的环境让她痛苦不堪,每天花大量时间应对人际关系和无效会议,根本无法开展创意和创新工作。久而久之,她的激情被消磨殆尽,甚至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最终,她选择主动离开这个表面光鲜、实则不断吞噬精力的“内耗黑洞”,并准备通过自媒体,将自己的经验和专业展示出来,开启人生的新活法。
当工作不再是实现价值的平台,而变成持续消耗生命能量的泥潭时,主动离职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救赎的必要选择。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与其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无谓的挣扎和内耗里,不如把它投入到能带来成长、能实现价值、能让自己真正感受到“心流”的工作和事业中。
04 真正能为你的人生兜底的,只有你自己
很多人离职前最大的担心是“工作没了,我该怎么生活?”这背后反映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潜意识,那就是把公司当成了最后的安全网。可现实是,企业存在的首要目标是盈利,而不是托举员工的人生。打工人需要明白,真正能为你兜底的,永远不是企业,而是你自己。
第一,财务兜底
很多人辞职前最焦虑的,其实不是失去舞台,而是手里没有缓冲资金。当基本生活无法保障时,很难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长。因此,主动离职的人通常会提前准备一笔“应急金”,至少覆盖 6 个月到 1 年的生活开销。这样,即便短期内没找到合适机会,也不会手忙脚乱。
第二,能力兜底
职场的本质是“交换”。你能提供多少独特价值,决定了你能在多少地方立足。很多主动离职的人,并不是“赌气走人”,而是早就积累了很多跨行业、可迁移的技能。这些能力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都有价值。它们才是打工人真正可以带走的资产。
第三,关系兜底
一个人的“社会资本”有时比金融资本更重要。如果你在职场中积累了充分而有效的人际关系,当需要新机会时,往往能获得关键推荐和帮助。相反,如果平时只低头干活、不经营外部网络,离职后就容易陷入孤立。
第四,心理兜底
这一点容易被忽视。主动离职后,你可能会经历短期的身份落差,当别人问起“现在在哪家公司”,你会无从作答甚至感到尴尬。社会学上有“角色认同”理论,当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如果心理没有足够韧性,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真正能撑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对自己价值有清晰、坚定认知的人。
公司能给的,从来只是短期的舞台;而你为自己积累的,才是真正的长期安全感。离职不是终点,而是一种主动的“断舍离”。如果你具备前瞻性的认知、深刻的洞察,并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那么无论是主动离职,还是被动被优化,你都能坦然面对,因为你有信心,也有能力,为自己未来的人生买单。
来源 |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作者 | Mr.K ; 编辑 | 呼呼大睡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