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时代都有不同的感慨和印象,由于年龄的差异和认知的不同,如果非要定义哪个年代更好,往往需要参照某个年龄段人士的共识。这种共识是要以亲历者为基础,否则你问一个零零后八十年代,或者问一个八零后六十年代,得到的大多是道听途说,难免受到讲述者个人因素影响。对于像我这样的七零后而言,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感触极深,至少在谈及故乡吉林市时,那个年代可谓是吉林市在国内影响力走巅峰的时代。
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表现手法很多,老照片无疑是其中比较直观的方式之一。然而我总觉得对某一条街道、某一座建筑、某一个人群的细致记录,很难反映整个时代风貌的全部,进而容易产生盲人摸象式的局限。故而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吉林市,用一些大视角的照片去展示,往往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于是准备了如下的若干俯瞰照片,希望现代人或感受,或重温那个渐渐遥远的时代。
俯瞰视角是从拍摄者高于被摄主体的位置向下取景,将立体场景转化为平面化视觉符号,同时赋予观者“掌控全局”的视觉体验。其优点在于强化画面秩序感,可将杂乱的场景(如人群、街道、建筑物)梳理成规律的线条或色块,突出主体定位,进而通过独特视角,打破人眼常规平视习惯,呈现出日常难以见到的画面。
应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市的城建发展水平是无法与新世纪相提并论的,但当时吉林城传统文化遗存还大量存在,许多新建筑也兼顾传统美感和时代风尚。当然那个时代对工业发展格外的重视,鲜明的印记在照片中比比皆是——如工厂的烟囱就是一道特殊的城市风景,仔细想来,那喷薄而出的灰烟,何尝不是转化为人间烟火气息的前提。
![]()
![]()
![]()
所选吉林市的船营区的照片分别是在北山、银河大厦、邮电大楼上拍摄。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大街还不是昌邑区和船营区的分界线,而是彻头彻尾的昌邑区地界。
![]()
![]()
从江城广场边开始,松花江进入了昌邑区境内。进而这一区域的昌邑主城区大地,被如弯弓般的滔滔江水而拥绕。
![]()
从龙潭山上向下眺望,如今通潭大路两侧还是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而江对岸的龙潭区则是一派活力蓬勃的景象。
![]()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一五计划的4个大项目落户如今的龙潭区境内,以这四个大型国企为基础(热电厂起到配套功能),为吉林市赢得化工城名号的化工区由此诞生。
![]()
在土城子广场,行政、商业、文化、餐饮住宿各据一角,让这个广场成为当之无愧的区域核心。
![]()
![]()
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市还没有丰满区,如今江南一带分属船营区和郊区管辖。但江南大街(今吉林大街南段)和华山路无疑是江南地区最为繁华的地带。
![]()
随着吉林市市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去城市周边旅游逐步形成风潮,一些单位甚至将其作为特殊的职工福利,一直热热闹闹的延续到世纪之交。在当时,松花湖往往是旅游的首选。
不知在这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照片中,您看到了什么?是一座蒸蒸日上的城市,还是意气风发、充满遐想的自己,若心中暗自生出各式感慨,那么文末的留言区就是您一抒胸意的原地,欢迎留言分享,讲一讲您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市的印象。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闻焱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