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王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主体力量。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学校的治理形态乃至教育的整体生态。教师角色也因此面临着深刻转型,师生关系亟待重构。
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已连续三年发布《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为推动教师数字化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助力教育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实施,推进“百区千校万师”建设,本刊聚焦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六大行动和《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访谈行业专家,探讨教师数字化学习的现状与趋势,并从过去三年的报告中选取部分区域和学校的优秀案例进行剖析。通过专题策划,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梳理我国教师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存在问题及提升建议,凝炼经验,示范引领,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教师数字化学习案例•学前教育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罗星幼儿园:推进“芭蕉四季”场景建设 循证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历程
“芭蕉场景”的成功建设,实现了儿童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了芭蕉课程资源库,更提升了教师的数字素养。
清晨的上海金山,罗星幼儿园,露珠还在芭蕉叶上打转,芭蕉林已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醒来。“老师快看,它的叶子好大呀!”“老师,它的果子可以吃吗?”“老师,这地上是长笋了吗?”……四季流转中,孩子们观察到芭蕉从“0”到“林”的变化,对芭蕉树的“生生不息”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罗星幼儿园园长王英介绍,幼儿园自2021年起,依托园内芭蕉林资源,历经三年推进“芭蕉树的四季轮回”智慧学习场景建设,构建了“芭蕉课程”。以“芭蕉树为什么砍头过冬”为问题切入点,围绕科学探究、表现与创造、情感体验等线索开展活动,从设备到小程序再到人工智能软件的应用,教师数字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
初步探知:技术追随幼儿好奇之问
2021年冬季,孩子们发现幼儿园的芭蕉树被养护工人“砍头了”。他们对这一现象充满好奇:“剩下的根是不是已经死了”“为什么要砍掉它们呢”“砍光后它们明年还能长到三层楼那么高吗”……基于问题,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儿童的兴趣点,于是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追随儿童的好奇好问。
为此,幼儿园抓住契机,利用信息化设备开展了“我的芭蕉树朋友”项目:在芭蕉树上空架设视频记录设备,利用物联技术实现“在线”观察芭蕉树四季轮回,让观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尝试安装信息化软件满足幼儿动态观察的需求,让信息技术初步应用于保教活动。
王英介绍,该阶段通过“第二年芭蕉树还能再长这么高吗”为驱动问题,探索构建三大路径:
一是幼儿探索路径,通过科学探究课程——观察记录芭蕉生长、表现与创造课程——绘制芭蕉生长变化图等,持续激活儿童的探究兴趣。二是教师支持路径,通过全方位监控,提供连续、客观的生长图;依托萤石云App,打破空间界限,支持儿童即时讨论;构建二维码信息库,回溯历史生长规律,链接拓展经验。三是教师成长路径,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搭建微型物联空间,体验创新教学活动。
![]()
孩子们运用搜索植物软件了解芭蕉树的生长
实践应用:数智赋能保教活动之趣
2022年冬天,茁壮成长的芭蕉树又迎来了“砍头”维护时刻。在一年的陪伴中,幼儿园开展了“和芭蕉叶一起做游戏”“为芭蕉树举办摄影展”以及“丈量芭蕉大作战”等多项活动,孩子们与芭蕉树建立了深厚情感。孩子们纷纷问道:“芭蕉果还没黄呢,可以吃了吗?”“唉,它好不容易才长得这么高,真的好可惜啊!”……
面对孩子们的不舍,老师们思考如何通过数字赋能让保教活动更加有趣。王英介绍,该阶段将“还可以和芭蕉树玩哪些游戏?”作为驱动问题,继续构建三大路径。
一是幼儿探索路径:老师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带领孩子们测量芭蕉树高度;将制作“芭蕉树的四季轮回”速生视频,便于孩子随看随翻;举办云端艺术展,线上呈现孩子们的艺术表征;深挖教学价值,开展“五花芭门”“咔嚓一下芭”等原创集体教学活动等。二是教师支持路径:通过创设沉浸式环境,提供真实与“在线”的芭蕉树观察对象;设计趣味性、探究性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探索;运用“课程通”“二维码工坊”等数字化工具设计芭蕉游戏;系统建立“芭蕉树课程资源库”,进行课程建设与资源管理。三是教师成长路径:教师自身应用数字化意识增强,主动寻求数字化培训;通过深挖自然物教学价值,进行课程创生,加强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同时,通过日常的观察、记录等,基于数字资源实现更全面的过程性评价。
融合创新:AI技术激活幼儿自主之探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老师们积极将新技术引入保教活动。通过班级区角投放的AI机器人,老师们梳理后台数据时发现,孩子们提问的高频词为“植物过冬”,围绕“植物过冬的方式和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冬天芭蕉树一定要砍头吗”“不砍掉的话芭蕉树会怎么样”等问题,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究。
创新利用智能工具开展活动,让孩子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进一步支撑儿童的个性化学习,注重多感官综合开发,提升保教活动质量。为此,王英介绍,该阶段以“植物怎么过冬”为驱动问题,继续探索三大路径建设。
一是幼儿探究路径:在户外观察、阅读图书、询问调查等幼儿自主探究基础上,引入家庭数字资源。二是教师支持路径:在观察倾听、了解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基础上,引入家庭协作,通过发放亲子支持单,指导家长协同,深入话题探讨;通过借助平板、无人机、小度、豆包、AI机器人等工具,构建和优化学习场景,支持儿童主动学习,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三是教师成长路径:将智能工具深度嵌入探究流程,加强教师AI技术应用创新力;基于幼儿在AI互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动态生成课程分析,提高生成式课程设计能力;运用在线工具高效收集家庭探究数据,同步更新“芭蕉资源库”,形成家园数字共育生态。
“在‘芭蕉课程’的实践中,依托幼儿园的智能环境与数字化设备,让孩子们在云端与日常中,真切感知芭蕉的生命轮回。这种技术赋能的深度体验,不仅增强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更点燃了教师们的创新动力。”王英表示,数字化场景的共建共创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素养提升的循证之路。在 AI 时代,我们更需携手守护儿童的本真,于科技与童真之间找到温柔的平衡,让技术真正成为教育里饱含温度的支撑力量。
专题目录
观察
专家观点
《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4)》概要
教师数字化学习案例•区域
教师数字化学习案例•高等教育
教师数字化学习案例•职业教育
教师数字化学习案例•基础教育
教师数字化学习案例•学前教育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罗星幼儿园:推进“芭蕉四季”场景建设 循证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历程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8月刊(总第117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